中国拥有广袤的国土,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但真正自然环境优越、历来无饥馑之忧、特别适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华地方并不多。能称之为“精华”的地方,大体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气温适度,无漫长严寒的冬季,以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为宜;二是比较湿润,以湿润或半湿润气候为宜;三是水资源丰富,具备灌溉之利;四是地势较为平坦,海拔不高,以平原或起伏不大的地形为宜。达到上述条件的地区,在农耕时代耕地连片密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较高;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企业众多,产业发达。总之,无论哪个时代都是比较富庶的地区,人均收入较高,能聚集大量人口。 有人说,“胡焕庸线”以东以南的地区就是中国的精华部分。“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线”、“黑河-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45度直线。该线东南侧国土面积占比43.18%,大约414万平方公里,居住着93.77%的人口;该线西北侧国土面积占比56.82%,大约546万平方公里,居住着6.23%的人口。但是,“胡焕庸线”东南侧相当多的地区自然条件很差,生产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如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的很多山区,这些山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前是贫困县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有些地方还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因此,精华地方不可太含混,应当加以精选。 ![]() 下面是笔者选取的中国最精华的区域: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狭义的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这片区域正是历来以“人间天堂”著称的江南之核心,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8600万。广义的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共41个城市,人口2.36亿人,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考虑到江苏、安徽北部属于华北平原一部分,后面还要单列华北平原,此处所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以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为准,包括沪、苏、浙、皖的27座城市,即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城市,总面积21.1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8亿。 该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浙江省的相关地市处于吴语区,其他地市处于江淮官话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从唐末以来一直富甲天下,现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 广东的九个城市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就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2023年末常住人口8691.91万人,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该区域的第一大方言是粤语,其次为客家话。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在原来密不透风的广东方言森林中,普通话也撑开了一片天地,成了强势语言。 ![]() (三)华北平原+山东非平原地区。华北平原为中国第二大平原,地理范围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行政区域包括北京市中南部、天津市大部、河北省中东部、山东省大部、河南省大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 华北平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人口3.39亿,人口占全国约1/4,耕地面积占1/5。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济南、郑州、徐州等。华北平原自古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代群雄逐鹿的重点区域,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版图的核心所在。“得中原者得天下”,指的就是夺取了华北平原一带,往往可以奠定全国胜局。 另外,在华北平原由北到南铺展中间,在山东的中部、西南部和山东半岛东部有山地、丘陵和台地分布,面积大概占山东全省面积的35%,即大约5.4万平方千米,这一部分可以加进来,因为这些地方涉及到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都是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华北平原+山东非平原地区面积约35万至36万平方千米。这片地域的民众都说北方方言,但细分起来仍有差别,可以进一步分为中原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 ![]() (四)成渝地区。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及之间的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8724万,分别占中国西南地区的8.5%和43%。成渝地区涵盖的城市,四川省:成都、自贡、绵阳、德阳、眉山、乐山、雅安、资阳、内江、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广安、达州15个市,未将川东北的广元、巴中两市纳入。重庆市:重庆主城区、涪陵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潼南区、铜梁区、大足区、荣昌区、万州区、璧山区等区县,未将重庆东北、东南的城口、奉节、彭水、秀山等区县纳入。 成渝地区在四川盆地之内,但和四川盆地的范围不完全一致。四川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和16万平方千米,成渝地区大部处于盆地底部。四川盆地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土地利用率高达30~40%,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区之一,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四川被冠以“天府”之名,最早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成渝地区实乃四川盆地范围内的“好中之优”,它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带之一。 包括成渝地区的老四川,虽然处于西南一隅,但历史上却是全国战乱祸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两次遭受惨烈的兵燹,人口损失都在90%以上,可以说现今的四川人当中,明代以前的土著后裔比例很低,绝大多数是清朝时期从全国各省移民的后裔,其中以湖北、湖南居多。现代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 ![]() 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黑龙江及其支流在与中国黑龙江省相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冲积形成了大块平原,主要有结雅河平原、外三江平原、黑龙江下游平原和兴凯湖东南平原,合计20多万平方千米,而且外三江平原、兴凯湖东南平原与中国的三江平原在自然地理上是一个整体。俄罗斯的这片区域原属中国,中国人习称为“外东北”,在一百六十多年前被沙俄割占。如果外东北仍属中国,东北平原面积至少扩大60%。 东北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下同)耕地总面积49602.3万亩(含内蒙古东部6042.03万亩)。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9541万吨,东北四省区的粮食总产量为17,633.2万吨(含内蒙古东部3,094.8万吨),占比25.36%。东北总人口10,727万人,其中东北三省9,583万人,内蒙古东部114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6%,由此可以推算出东北人均粮食产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3.34倍。同时,东北粮食调出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接近六成。气候较为寒冷的东北能成为“天下粮仓”,得益于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上的黑土地,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东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的156个重大项目中,将近三分之一建在东北地区。但最近三四十年东北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明显衰落,人口大量外流。人均GDP在全国倒数五位的省份中东北居其二,黑龙江省倒数第二,吉林省倒数第五。2010年东北三省的总人口达到了顶峰,合计10950万人,而截至2023年下降到9,583万人。东北衰落有多种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成的工业体系转型升级不顺利,冬季漫长严寒等等,如果没有内外部条件的重大变化,东北经济落后的局面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 (六)长江中游平原+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长江中游平原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构成,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西段,包括武汉、荆州、襄阳、常德、岳阳、南昌、九江等城市,面积10.35万平方公里,人口5260万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面积28000平方千米,2023年末常住人口1707万人。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株潭城市群共计面积13.15万平方千米,人口6967万人,是长江中游最发达的区域,有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生物制药、交通运输设备、航空装备、光电子器件、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业。这片区域主要使用西南官话、湘语、赣语,还有少部分使用江淮官话。 ![]() (七)闽南金三角+福州。闽南金三角包括福建省南部沿海的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及所辖县区,面积25314.39平方公里,方言以闽南语为主,人口1700万人。闽南金三角财政收入约占福建省的52%、进出口总约占福建省的70%、GDP占福建省的4成,是中国东部最具活力的经济一体产业区之一,也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 之所以要加上福州,不仅因为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还因为它在经济上强势崛起,连续三年超越泉州,成为全省GDP冠军。福州市总面积11968.5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846.9万人。福州方言为闽东方言福州话。闽南金三角+福州总面积为37282.92平方千米,总人口2547万人。闽南金三角+福州2024年GDP合计42075亿元,占福建全省GDP的72.84%。 ![]() (八)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面积约56000平方公里(其中,关中平原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占陕西省的27%,人口2595万人,占陕西省总人口的65.63%。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天府”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一》中,当时是用来形容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四个王朝建都关中,使这里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方言属中原官话秦陇语系。 ![]() (九)河套平原。河套平原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部分的“西套”又称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地理位置北起石嘴山,南至黄土高原,东临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总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内蒙古部分的“东套”,又分为“前套”和“后套”,前套平原亦称土默川平原,西起包头市郊区东乌不拉沟口,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后套平原大致是狼山、阴山山脉、乌拉山与黄河围成的区域,前后套平原面积合计约2万平方千米。东西套平原加起来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人口估算约700万人,主要城市有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银川、石嘴山等,当地主要语言为晋语、兰银官话、蒙古语。 在战国后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为了防止匈奴卷土重来,赵武灵王还修筑长城,向西直到高阙,使得整个河套平原全部纳入赵国的统治范围之中。自此之后,除了宋朝和明朝的中后期,历代中原王朝均将河套平原置于直接有效管控之下。河套地处中温带,深居大陆内部,受东南暖湿季风影响较弱,气候较为寒冷干燥,自然植被多以荒漠、半荒漠草原为主,那为什么中原王朝一定要紧抓不放呢?除了它是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要地之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就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在此蜿蜒而过,河套平原灌溉系统发达,土壤肥沃,是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民谚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 (十)伊犁河谷地。伊犁河谷可以说命运多舛,本来伊犁河谷全部属于中国,1864年(同治三年),沙俄通过与清朝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大片中国领土,其中包括伊犁河谷西部和中部。1871年沙俄又乘中国新疆发生大规模动乱,出兵强占现今的伊犁地区,十年后即1871年清政府才通过艰苦谈判收回。通常把伊犁河谷分为内外两部分,外伊犁河谷现属于哈萨克斯坦,占2/3。内伊犁河谷在中国境内,占1/3,面积5.65万平方千米,包括伊宁市、霍尔果斯市、可克达拉市等3市8县,人口284.84万人,除可克达拉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外,其他县市均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管。该地区使用的主要语言为普通话、中原官话、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伊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流域地表水年径流量171亿立方米,约占新疆全区水资源量的20%。该地区是西北内陆水土资源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拥有耕地面积917.98万亩,是全疆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年粮食产量约占全疆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也是全疆重要的畜牧业区,草地面积4725.57万亩。 ![]() |
|
来自: 江南一鱼6jvvqc > 《天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