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到“大杯35”的奶茶,觉得“中杯18”也不那么贵了,忘了原本我只想用10块买杯喝的

 思维观察员 2025-04-22 发布于广东

被“锚”住的,往往会忘初心。  

前几天陪朋友去买手机,店员上来就推荐了一款最新旗舰机,价格直逼8000块。

朋友摆摆手说:“预算只有5000。”

店员立马接话:“这款确实贵,但性能真的强!要不您先看看?”她一边演示一边感慨,“现在买东西都讲究体验,贵有贵的道理。”  

等朋友试完那台“天价机”,店员又“贴心”地拿出一款6000块的机型:“这款性价比高,比刚才那台便宜不少呢!”

朋友犹豫了一下,最后咬牙买了——明明预算5000,却多花了1000块。

回去的路上他嘀咕:“奇怪,怎么感觉6000块还挺划算的?”  

怎么回事?

脑子在偷偷比价!你自己还没意识到,它就替你做了选择。

------------

其实,这是掉进了一个思维陷阱:锚定效应。

简单说,我们在判断一个数字(像价格、数量…)时,总会无意识地被第一个接触到的数字牵着走,哪怕它和现实毫无关系。

就像船被锚固定住一样,我们的思维也被“锚点”钉在了原地。  

做个小实验:

  • 拿张纸随便写下一串数字,写5位数,或者是手机号后5位,身份证后5位都成。手头没纸的话,在手机“笔记”或微信对话框里写都成。

  • 然后你猜猜看,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位“优秀教师”。把你猜的数量写出来。

这时你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 如果你之前写的5位数很大,你猜“优秀教师”的数量,大概率会往高了猜;

  • 相反的话,你很可能会低估“优秀教师”的数量。

可随机的5位数字和“优秀教师”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一点都没有!

我们的大脑天生爱偷懒,第一个数字就是它默认的参照物——不管前后两个数字指代的事物之间有没有关系

------------

利用“锚定”设计套路,商家玩得最溜,稍不注意就会被套。  

去年“双11”,我看中一件外套,原价标着“¥1999,限时折扣¥499”。当时热血上头秒下单,还觉得“这波赚了!捡到实惠了。”

后来才发现这件衣服常年卖499,所谓“原价”根本是虚标。

商家先用夸张的高价抛出一个锚,再让折扣价显得格外诱人。

这种套路,现在依然是商场促销主流,不信你等“618”、“店庆”、“年中促销”…前后去比比价。

更有趣的是,消费者吃一套(觉得捡便宜了、赚了),商家就用这一套(卖得越多越好)。  

房产中介也是这套路——

有一次我想租房,中介先带我看了一套月租4000的精装房,厨房大理石台面能照出人影。

等我摇头说太贵,他立刻推出一套月租3000的简装房:“这套性价比超高!比刚才那套便宜整整1000!”

其实市场价也就2500,但有了4000的锚,3000居然让我心动了。  

我这人凡是都想弄明白个为什么,有了几次这类经历,我就在琢磨:

为什么我们会被“锚”得死死的?

------------ 

说到底,这是我们人类进化留下的“快捷方式”

大脑处理信息时会走捷径,为了省力会把第一个接收的信息(锚点)当做快速决策的「参照物」。  

奶茶店把「超大杯35元」放在菜单首位,即使你本来只想花10块买个中杯,现在却会觉得「中杯18元不算贵」。

大脑直接对比锚点做判断,懒得算成本。
没有尺子时,随便捡根棍子就量。  
尤其是对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进行评判时,大脑会把任何可用的信息当衡量标准,哪怕它不相关、不合理。  
有时,即便知道锚点有问题,我们调整判断时也像拔河不敢彻底发力一样,总会被“锚点”值无形牵制。  

老板给项目 deadline 定在周五,你说「周三就能完成」,最后却拖到周四。

——潜意识里仍在向周五的锚点靠拢。

商家正是懂得这个漏洞,才紧紧地抓着它,让你“开心”掏高价:
  • 导购先推高价商品,不是为了卖它,而是为了让你觉得后面的更便宜;

  • 直播间主播喊着:“原价1999,今天只要399!”哪怕成本只有100块;

  • 甚至谈工资时,老板问“你期望多少?”如果你先开口说低了,后续谈判基本被锁死……  

怎么破?怎么防止被套路?

------------

对抗“锚定”有三把斧,拿着砍。  

| 主动设锚

买东西前先查市场价,把心理预期钉死。自己“定价”总比卖家给你定有利。

比如买手机,提前搜好各平台均价——自己设置锚点,之后店员再吹“性价比”也不动摇。

| 反问破局

别人抛锚时,直接追问依据,不能对方说啥就是啥,能质疑就能拿到主导权。

房东说:“周边都租4000。”你就笑着问:“具体哪栋?我查查中介平台再给您回复。”  

| 延迟决策

听完高价推荐后,出去溜达十分钟。

让大脑从“锚点对比”里冷却下来,再问自己:“如果没有那个高价货,我会选这个吗?”  

其实,“锚定效应”不是考验智商,而是考验定力

我们控制不了别人抛锚,但能选择自己的船往哪儿开。

下次如果再遇到“天价(锚点)对比”,不妨提醒自己:“我的钱包,只认我自己的锚。”  

-----------

训练逻辑思维,破局“锚定效应”成为自己的思维舵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