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支球队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外向、健谈、自信。教练与球员之间的连接方式,往往决定了一名球员在球队中的归属感。 很多传统的执教方式,比如高声激励、强调集体荣誉、甚至带有点打击性质的刺激,其实更适用于外向型球员。但问题是,内向与外向并不是性格“极端”,而是两种天性中处理情绪的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人处理情绪有两种方向:向内与向外。 内向的人,会把情绪吸收并内化;外向的人,则倾向于释放和表达。 而足球比赛中的竞争压力、团队关系以及教练的反馈,对球员的情绪影响极大。一名教练的执教风格,不只是影响球队的技战术执行力,还直接决定了球员的心理体验。 - 内向型球员并不是“沉默寡言”那么简单 - 很多人误以为“内向”就等于“害羞”、“不合群”,但事实并非如此。内向球员并不代表没有社交能力,只是他们更敏感、更容易被情绪击中,尤其在不想让别人失望这件事上格外在意。 他们或许不会主动表达情绪,却可能在训练或比赛后出现头疼、胃痛等“情绪躲进身体”的反应。和外向型球员通过发火来释放压力不同,内向球员常常是沉默中扛下所有。 你或许会第一时间注意到那个大大咧咧走进球场的外向孩子,却容易忽略了那个低调走进来、甚至不小心撞倒椅子的孩子。 ![]() - 帮助你走进他们的世界 - - 尊重是第一原则 - 内向球员对批评极其敏感,使用讽刺、愤怒或羞辱的语气,只会让他们更加退缩。他们并不是不努力,而是害怕让你失望。 保持中性语气去沟通,不要用吼叫来主导训练氛围。尊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教练风格的起点。球队内部也必须建立明确的相处规则,防止内向球员在无声中被孤立。 - 保持冷静,降低音量 - 训练时的高声指令、尖锐哨声、情绪失控,对内向球员来说是一种压迫。他们更愿意聆听平静的声音和明确的指令。 尽量简洁地传达信息:说得越多,球员越容易走神。说得越重,他们越可能关掉“情绪的耳朵”。 - 倾听,而不是灌输 - 不要急于评判,先试着多问一句:“你觉得刚才这个球该怎么打?”你会发现内向球员其实有非常细腻的思考,只是过去缺乏表达的出口。 - 让他们看到自我提升的价值 - 赢球当然重要,尤其对追求认可感的外向型球员。但对内向球员来说,他们更在乎自己有没有比昨天更好一点。 鼓励他们去设定个人目标,比如提升左脚传球质量、改进体能习惯,这种“内驱动”更能激发他们的长期投入。 ![]() - 给他们时间,不要强推社交任务 - 强迫他们在训练结束后带头喊口号,或者做团队游戏的组织者,反而会加重他们的不安。营造一个安全、温和的环境,比“逼一把”更有效。等他们准备好了,他们会自己走出来。 - 主动“探一探”他们的情绪 - 你不需要成为心理咨询师,但你可以在合适的时间问一句:“你觉得上一场比赛输球,自己表现怎么样?”或“对阵那个比你大一岁的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无需直问“你难过吗?”,但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往往能让他们开口,释放那些藏得很深的情绪。 - 懂他们,才能真正带动他们 - 当下的青训环境,正面临参与人数的下降,也需要更长远的视角去思考“留得住孩子”的方式。你能掌控的,是你对球员的态度。 ![]() 你若能理解不同性格的情绪表达方式,你的球队将容得下更多样的孩子,他们也才更愿意留下来,享受足球带来的成长与热爱。
|
|
来自: 昵称27831771 > 《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