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供血不足的7 个典型表现!预防脑梗的方法记好了。

 txw40 2025-04-23 发布于湖南

大脑就像身体的 “总指挥”,需要充足的血液和氧气才能正常工作。当脑部供血不足时,身体会提前发出信号 —— 这些信号不是 “小毛病”,而是在提醒你:该给大脑 “补补气血” 了!中西医结合来看,既能看懂信号,又能从根源调理,一起学起来。

一、脑供血不足的 7 个典型表现

身体不会说谎,当大脑 “吃不饱” 时,会这样提醒你:

1、突然头晕眼花
转头或起身时,感觉天旋地转,还可能耳鸣。中医说这是 “清阳不升”,也就是头部气血不足,好比 “水不够,浇不到高处的庄稼”。

2、清晨头痛
起床后后脑勺或前额隐隐作痛,活动一会儿缓解。这可能是脑血管有点 “堵车”,气血暂时通不过去,中医叫 “不通则痛”。

3、视力突然模糊
眼前像蒙了层雾,几分钟后恢复。眼睛是肝脏的 “窗户”,肝血不足时,眼睛就会 “看不清”。

4、手脚发麻、无力
尤其是单侧手脚发麻,拿东西容易掉。这是气血堵住了经络,好比 “水管被淤泥堵住,水流不过去”,肢体得不到滋养。

5、记性突然变差
刚做的事转眼就忘,比如刚放下钥匙就找不到。中医讲 “肾主记忆”,肾精不足时,大脑就像 “电量不足”,记忆力会下降。

6、手抖、走路不稳
写字变潦草,走路发飘、容易摔。小脑负责协调动作,缺血时就像 “指挥系统失灵”,中医认为和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有关。

7、白天犯困、晚上失眠
白天总打哈欠,夜里却睡不着。这是大脑的 “生物钟中枢” 缺血了,中医叫 “心肾不交”,心火太旺、肾水不足,导致睡眠失调。

二、脑供血不足的根源在 “虚” 和 “堵”


虚:气血、肾精不够用
年轻人熬夜、压力大,耗伤气血;中老年人肾精自然衰退,就像 “水库的水慢慢变少”,大脑得不到足够滋养,就会头晕、健忘。

堵:痰湿、瘀血堵住血管
吃太油、久坐不动,身体容易生痰湿(像血管里的 “淤泥”);长期心情差、压力大,气血容易瘀滞(像血管里的 “血块”),两者都会让脑血管变窄,气血上不去。

三、2个预防要点 + 5个中医小妙方


(一)先控制 “三高”,给血管 “减压”


1、稳住血压、血脂、血糖
图片
血压高的人,每天多按揉太冲穴(脚背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帮身体 “降火”;
血脂高的人,用荷叶 10g + 炒山楂 15g 煮水喝,帮身体 “清痰浊”;

血糖高的人,平时吃点山药、麦冬,帮身体 “养阴”。
图片
2、活动脖子,别让颈椎 “卡脖子”
每天花 5 分钟做 “米字操”:慢慢低头、抬头、左转、右转,再画 “米” 字,让脖子周围的气血流通起来。晚上用温毛巾敷脖子后面的大椎穴(低头时最高的骨头下面),暖一暖,血管会更放松。

(二)从 “补” 和 “通” 入手,给大脑 “加油”


1. 补虚:把气血 “补” 上去


气血不足(容易累、脸色白)
每天用黄芪 15g + 红枣 3 颗 + 小米煮粥喝,黄芪是 “补气高手”,红枣和小米能健脾胃,脾胃好了,气血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
肾精不足(记忆差、腰膝酸软)
早餐喝黑芝麻核桃糊(黑芝麻 10g + 核桃 2 个 + 桑葚 5g 打浆),黑色入肾,能慢慢补上肾精,让大脑更灵活。

2. 通瘀:把血管 “清” 干净


痰湿重(体型胖、舌苔厚)
用陈皮 10g + 茯苓 15g 煮水当茶喝,陈皮化痰,茯苓祛湿,帮身体减少 “血管垃圾”。平时多拍打大腿外侧(胆经的位置),从上往下拍 50 次,让气血流动起来。
血瘀体质(嘴唇暗、舌下青筋粗)

每天吃 1-2 片醋泡山楂(新鲜山楂泡在米醋里),能活血化脂;晚上泡脚时,加一勺艾叶煮的水,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

3. 随时随地能做的 “大脑保健法”


吞津养脑
每天 3 次,舌头顶住上牙床,等口水多了,分 3 次慢慢咽下,心里想着 “口水到小肚子(丹田)”。中医说 “口水是肾精变的”,吞下去能补养大脑。

梳头通经
用木梳从额头往后脑梳,重点梳头顶的百会穴(正中间),每天 3 分钟,就像给大脑 “做按摩”,让气血更通畅。

四、日常这样吃,给大脑 “修路”


护脑黄金组合
每天吃点黑木耳(凉拌或煮汤,10g 左右)、蓝莓(1 小把)、核桃(2-3 颗),中医讲 “黑色入肾、酸味入肝”,能帮助补肾养血、减少血管堵塞。

少做伤脑的事
少吃高油高糖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甜点),这些会让身体生痰湿;少熬夜(晚上 11 点前睡),熬夜最耗气血,大脑会 “饿肚子”。

别把小信号当 “老毛病”,早调早轻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