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顷碧波入海流——太浦河整治工程素描

 吴越尽说 2025-04-23 发布于浙江

万顷碧波入海流

——太浦河整治工程素描

文 | 汤海山


一、延续千年使命

公元8世纪,太湖“三江”中的东江、南江(一说娄江),在地理上、史书中迷失,仅剩深广可敌千浦的松江,“独洩以松江之一川。”

公元17世纪,还流动在唐诗宋词里的松江,已退缩到吴江城东的垂虹桥下,规称吴淞江,但据说,仍有鲸波鳌背之势……又一转眼,变成城北乡野瓜泾口一条普通的河流。

一条曾经荣耀千古的名川,就这样日渐萎缩、黯淡。

以笠泽江、吴江、松江、松陵江、吴淞江等响亮的名字,流淌数千年之后,在北纬31度的湖海之间,流出一条地球上非同凡响的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并与包括杭嘉湖、苏锡常等太湖流域的城市、经济、文化联动,创造了持续千年的经济社会奇迹。然而,它却退入历史舞台边缘的百年孤独。

它的故道上,中国名镇、世界名城,繁华似锦。

沧桑巨变,如梦似幻。

但在历史记载中,一个事实非常清晰:吴淞江,曾经伤透历代帝王、大臣和水利学家的脑筋,为了治理它、拯救它,殚精竭虑。

它的体量、流域、两岸的人口,虽然不能和黄河、淮河比,但自隋唐起,它事关最富饶鱼米之乡的安危,对于帝国国运具有巨大影响。“三吴熟,天下足”,它就是三吴最重要的太湖通海水道,通不通、畅不畅,直接关系到太湖流域的粮食、税收和稳定。

吴淞江的治理,从大禹开始。《尚书·禹贡》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意思是,大禹把三江入海理通了,太湖水患就迎刃而解。

大禹的行为,蕴含着一个问题:如果太湖下游泄洪不畅,就将造成灾害。

后来,果然成为千古难题。

三江中,最要紧的主水道,就是这条吴淞江。关于“三江”还有纷议,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太湖之水必然有若干条下泄的通道,在自然状况下,畅流入海。倘若遇到超常规的洪涝,就需要人力疏浚,或开挖支流,否则就有承受不起的灾难。太湖存在较大的三条下游河道,叫作“三江”,至于还有别的“三江”,是另一回事,并不排斥。

太湖只剩一条江通海之后,功能越来越衰弱,每十年发生一次水灾,从两宋起每四五十年发生一次特大水灾,成为水利史上的焦点问题之一。

吴淞江怎么办?

这条江对太湖流域,太重要了。也许,宋代水利专家单锷提出的,是最好的治本方案,苏东坡为此呈送皇帝,没被采纳。

从唐代筑吴江堤起,吴淞江就遇到难解的矛盾。由于淤塞、拦坝、人口集聚,特别是大规模地围湖圩田、联圩并圩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土地与粮棉、财税俱增,同江河治理形成两难局面。当大灾尚未降至,朝廷不会放弃既得利益去治理,当积重难返,已经事不可为。所以,后来的一系列整治工程,多在中下游进行,包括著名的“以黄代淞”,把吴淞江、黄浦江主次关系颠倒一下,却并未改变、解决太湖发生洪涝灾害时的排泄难题,并未挽回吴淞江的衰颓,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这种状态,持续到20世纪。

1931年、1949年、1954年,三次太湖流域特大水灾,尤其1954年的特大洪水,造成了有记录以来最大一次水灾,江浙两省损失惨重。千古难题,摆到新生的共和国领导面前。周恩来在《195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采取治标治本结合、防洪排涝并重的方针。

治本的要求,意味着要在事不可为中有为。

规划做了几年,1958年来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热潮席卷全国,中央人民政府决策:为太湖开凿一条排洪专道。

增加一条河底150米宽、河面250米宽的大河。

这就是太浦河。

太浦河的名字,复姓,太湖的太,黄浦江的浦。源于苏州东太湖,汇入上海黄浦江,流进大海。

在中国地理上,东西流向的江河,都是自然形成的。所有的河流,哪怕千转百回,都流向大海。历史上的人工河,大抵是南北走向的。两千五百多年前,江南有过一条利用自然的湖泊河荡开挖疏凿的河道,即江南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

而太浦河是江南有史以来,人工开挖的最大的一条东西向大河。

一条改造地理的水利河。

因为重要而特殊。太湖需要一条大河,补充或替代老弱的吴淞江。

还在古松江故道上。

代替远古的“三江”,行使泄洪功能。

发挥人工的伟力,使太浦河从无到有,变成美好的现实,为了解决吴淞江不能解决的问题,承担吴淞江不能承担的功能。

《禹贡》关于“三江”的那句论断,还启示了答案:平定太湖水患的唯一办法,就是使湖水入海的那条水道顺畅。

我感到好奇而又钦佩,是哪些人为这一决策提供历史与科学的依据,借鉴古往今来关于治淞的纷繁建议、争论,汲取真知灼见,面对质疑问难反复论证,最终提出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方案?又是哪些人果断拍板决定?

2020年春,我接到任务,写一篇体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就选择了太浦河,没有比它更好的象征。但人们只道它的历史从1958年起,我说不,它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前世。不知道它的前世,就无法了解它的今生。

我的文章题目是:首次揭秘太浦河前世今生:一条古老河流的重生。


图片

上海青浦区太浦河工程纪念碑


二、崭新的老问题

太浦河的启用,是艰难的。1958年开工,到2006年竣工验收,历时将近半个世纪。最初两期工程的挖河人,大多没能亲见。相对于人的生命来说,这段时间是漫长的。

真正的贯通,要等到又一场洪水来临。

1991年夏,百年未遇特大洪水,太湖流域危急。最高领导人视察吴江、青浦、嘉善三地灾情,国务院领导令,紧急炸毁省际拦河坝。太浦河源头,1959年建成的节制闸,32年后首次正式开闸,太湖水通过太浦河全域,进入黄浦江。

爆破炸坝、开闸泄洪,极具象征性,是两个关联的重要事件。炸掉的,是禁锢思想的大坝;开通的,是观念的共识。

而1999年再一次特大洪水降临,人们对太浦河的重要性,才更加关注。又过7年竣工,至此才真正完成共开共通。

人类的进步,往往是“逼上梁山”。灾难,也是合作与发展的催化剂。

但灾难过后,合作的问题还会继续。

共开之后,如何共管成为新的问题。

太浦河的出现,适逢其时,却又生不逢时。

在它开挖、贯通的过程中,两岸实现了农村工业化,继而进入城市化、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富裕,由此产生大量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污染。在各种污染中,农业污染占25%,工业污染占14%,旅游等污染占10%,而生活造成的污染,更是占近一半。

同样是一条河,管与治的难度,要比传统农业社会不知增加多少。

同样的一条河,在同一个行政区划,与在不同的行政区划,管治的难度,又倍增。

何况,太浦河流经吴江、嘉善、青浦三个区县。而且,三地分别属于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市。

三地共管,协调与合作的难度,又倍增。

共开,共有,必然共管共治,共同维护。

也必然有分别。

首当其冲的分歧,是利用太浦河的功能定位问题。

吴江拥有广大的太湖,饮用水来自太湖水,对太浦河的定位,自然是它本来的或者说是首要的功能:泄洪、排涝。

青浦、嘉善的功能定位:供水,饮用水源。

上海、浙江,需要的是清澈洁净的“甘泉”“美水”。除了取水饮用,上海还需要用于冲污,帮助清洁黄浦江。

不同地区不同定位,导致标准不同,策略不同。

定位差异的背后,是付出与得到的巨大差别。

在中国地图上,开挖这么一条跨地的大河,是国家意志和立场,全国一盘棋,但省市区县各有自己的地图,有各自的意志、立场,各自的利益考量。

行政区划有形的大坝,思想意识无形的坝,同时存在。

分歧的根本在于,投入的成本、获得的利益,是不均衡的,或者一方付出少得到多,一方得到少付出多。三方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这样,很难形成合力。

太湖的70%在苏州,吴江拥有的81平方公里湖域、48公里湖岸线,更是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20世纪90年代中期,“富营养化”导致太湖藻类频发,水质变差。

1997年春夏之交,吴江乡贤、87岁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花了一周时间,绕太湖一圈实地调查,令人动容地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靠什么成为人间天堂?靠太湖水!我是喝太湖水长大的,但现在太湖受到了污染,不仅影响日常生活的吃和用,更是天堂的本钱,没有了,心里很着急,想用自己一生中最后这段时间来做有关水的文章。

他分析道:太湖污染,说明太湖形成的一套生态上的良性循环,被现代化的过程打破了,我们不能退回到过去,但应当找到适应现代社会的办法,建立新的循环,使人和自然协调与合作。

吴江是“百湖之城”,湖泊漾荡密布。除了太湖,还有大运河、吴淞江、太浦河,贯穿东西南北,水的综合治理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即使在水乡江南也是少有的。

自从太湖作为中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吴江就站到前沿,打响攻坚战,不让太湖污染进入新世纪。1999年初,实现湖区重点污染企业排放全部达标,完成“零点行动”。2008年10月,吴江投资20.5亿元,启动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退渔还湖、退垦还湖、清淤疏浚……还湖面积27740亩,生态清淤15.75平方公里、清淤土方521.8万立方米,同时,对还湖水域实施生态修复。2010年以来,统筹全域力量,投入60多亿元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湖泊群治理“三水同治”、河道畅流活水。

太浦河工程竣工时,水质达到或超过三类标准,同期黄浦江上游水质,仅达到五类标准。太浦河向黄浦江输供30多亿立方米的清水,使上游原水取水口水质主要指标,提高到三类标准,氨氮指标提高到二类标准。

太湖流域的治理,从源头上保证了太浦河水的洁净,但太浦河两岸的环境,由于标准不同,仍会导致水葫芦暴发、锑浓度水质异常等生态问题。


图片

太浦河工程图


三、破解当代难题

太浦河全长57.6公里,上游吴江境内40.8公里,中游嘉善境内1.53公里(南岸11.5公里),下游青浦境内15.27公里。从源头时家港起,流经吴江的七都、横扇、平望、黎里、芦墟,嘉善的陶庄、西塘、姚庄,青浦的金泽、练塘,11个古镇名镇,穿过大小20多个湖荡,沿线除农业之外,工业、旅游业发达,对河流造成的污染问题也格外严重。

太浦河有六大功能:泄洪排涝、供水、航行、生态廊道、人文纽带、改善水环境。其中,最大的两个功能之一,是作为上海金泽水库、嘉兴嘉善——平湖水源地供应饮用水,服务受益人口800万。

三地如何同治共管?

在本世纪初,经国家层面协调,三地开始水污染防治的合作探索。2008年建立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5年推行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尝试“联保共治”。

毫无疑问,一条涉及三个省市行政管理的河流,最难的是塑造跨地统一机制。

不仅一条河,吴江与上海市、浙江省交界的河湖有50个,水域治理纷繁复杂,共治还是人治,人治还得靠制度。

需要更强劲的治河机制创新。

这个机会,于2018年11月来到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之后,江浙沪交界的吴江、嘉善、青浦被定位为“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仿佛给太浦河定制的,绿色生态一体化,就是这条河的一体化,就是这条河的绿色生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格局中,太浦河幸运地成为一体化的象征。

吴江专题研究、制定《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战略规划方案》,打造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生态绿廊。

2019年,由吴江首创的“示范区联合河长制度”,在太浦河畔隆重推出。这个打破地区分割、行政壁垒的制度,包括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五大机制”。

这项工作制度,被誉为“苏州方案”,开启了长三角跨界协同治水的模式。

2020年8月,三地正式印发文件,实现联合聘任河长湖长、联合跨界巡查、联合下达问题工单。315名联合河长的身影,活跃在三地所有的交界河湖。以往对界河检测、排放、治理标准等各种不统一的痛点、难点,得到极大改善,“无人治”变成“实名制”,“三不管”变成“共同管”。接着,江浙沪两省一市共同制定“三统一”行动方案,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监管执法。

“跨界联合河长制”,指点江湖,实现一体化治水,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个典型案例。

2023年,吴江区牵头编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由示范区执委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两省一市河长办联合实施,将联合河湖长制上升为工作规范。

……

作者:汤海山

来源:《苏州杂志》公众号

2025-04-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