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医李知行 有什么样的愿力,就会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现代人餐桌上的红烧肉、奶茶和炸鸡,就像一条条“油脂小舟”,在血管中漂浮堆积,最终形成“痰湿淤泥”——高血脂。中医将这类问题归为“痰湿证”,认为油腻饮食与久坐少动会让脾胃“超载罢工”,水湿代谢失常,最终形成黏腻的痰浊,堵塞气血运行。 而今天介绍的这个中成药,能为身体河道进行深度清洁,名字叫葶苈降血脂胶囊。 葶苈降血脂胶囊:葶苈子、山楂、茵陈、黄芩、泽泻、大枣、木香。 元代医家朱丹溪说过“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也就是说,痰湿会随着我们身体气机的升降运转,而到达我们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气到哪里,痰湿就会跟到哪里。痰湿既是水液代谢障碍的产物,也是一种病理因素。 这个方子源于明代医家孙一奎《赤水玄珠》中经典治痰之方,后经改良而成。 想象一下早高峰的十字路口:车辆(血脂)堆积成山,信号灯(代谢功能)失灵,道路(血管)逐渐狭窄。中医认为,这正是痰湿淤堵的典型场景。长期摄入肥甘厚味,脾胃运化能力下降,水湿凝聚成痰,与血液混合后形成“浑浊的泥浆”。这些“淤泥”不仅让血液流速变缓,还会在血管壁形成斑块,最终引发心梗、脑梗等“交通事故”。 患者常出现头重如裹(仿佛戴了湿帽子)、四肢沉重(像灌了铅)、胸闷气短(如胸口压石)等症状,舌苔更是黄腻如油。此时需要用到该药“三管齐下”:化痰浊、通血脉、健脾胃。 葶苈子这味“水中漂萍”出身的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就被记载能“通利水道”。它像一台强力抽水机,专攻痰湿凝聚的“重灾区”,通过利尿作用将体内多余水湿排出,从源头上减少“淤泥”原料。现代研究更发现,其有效成分可抑制胆固醇吸收,堪称“油脂拦截网”。 红彤彤的山楂不仅是糖葫芦的主角,更是中医眼里的“化脂专家”。它富含的熊果酸能加速胆固醇代谢,像一台“油脂粉碎机”将血管壁的脂质斑块分解成可排出的小颗粒。 茵陈与黄芩这对“苦味搭档”是湿热的天敌。茵陈擅长疏通肝胆通道,促进胆汁分泌,像“洗洁精”般乳化油脂;黄芩则如“消毒喷雾”,清除血管炎症,防止痰湿淤堵诱发氧化损伤。两者配合,既能治标又能防变。 痰湿、瘀结、湿热都清理干净,我们需要一个运输小分队把这些病理产物给运送出体外。 泽泻,这位“利尿专家”能打开身体排水闸门,让痰湿通过小便快速撤离。 大黄号称“将军”,作用峻猛,泻热通便,通过排便将肠道内堆积的脂质毒素“打包清运”,减少脂肪二次吸收。 木香作为“和气管家”,既调和药性防止寒凉伤胃,又通过行气作用让全身气血“堵车路段”恢复畅通。 全方通过减轻脾胃负担,间接增强运化功能,防止痰湿“卷土重来”。 葶苈降血脂胶囊的组方,体现了中医“通补结合”的智慧:不是单纯“洗刷血管”,而是通过恢复脾胃运化、肝胆疏泄的功能,让身体自发维持“水清河畅”。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只有脏腑各司其职,才能避免“淤泥”再生。下次体检发现血脂超标时,不妨想起这个中成药。 ![]()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均为科普中医所用,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