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早报 | 黄芪不是“气虚”万能药,这3类人千万别乱喝!

 香光庄 2025-04-23 发布于福建

“最近总是觉得累得很、没精神”“气虚了,多喝点黄芪水吧!”

这样的建议,你是否经常听到?在养生圈里,黄芪已经成了“补气圣品”,只要提到气虚,黄芪几乎是标配推荐。

随手一煮,往杯子里一倒,仿佛就能解决所有的疲劳和乏力问题。

但是,这种“一补了之”的简单想法,可能让你的健康陷入更大的麻烦。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这个广为流传的“养生误区”。

01

黄芪:认识这位“补气明星”

 

黄芪,性味甘温,是中医常用的补气良药,素有“补气之长”的美誉。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确实有着显著的补气作用,尤其擅长培补脾气并提升阳气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效:

1.补气升阳黄芪是补气之要药,用于肺脾气虚,还可升举阳气用于中气下陷。

2.益气固表,止汗通过补气,增强、恢复气的固摄作用,对于气虚导致的自汗等问题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3.托毒排脓,生肌可促进体内脓液的排出,帮助伤口愈合,使新肉生长。

4.利水消肿能够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减轻水肿症状。

看起来非常美好,是不是?但请记住,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黄芪也不例外。



02

黄芪的“禁区”:这些情况千万别碰!


 

1.感冒初期慎用

中医讲究“表邪未解,不可补之”。当你感冒初期,体内有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时,此时使用黄芪这类补气药物,可能会“闭门留寇”,导致外邪无法排出,加重病情。

这就好比你家里进了小偷,你不但没有把他赶出去,反而把门窗锁得更紧,小偷自然就在家里为非作歹了。

2.痰湿体质慎用


如果本身是痰湿体质,通常会有痰多、胸闷、舌苔厚腻等表现,单用黄芪可能会加重痰湿,甚至“郁而化火”。

黄芪性温,单独使用容易助湿生热,出现口干、口腔溃疡、舌苔黄厚等“上火”症状。

这就好比给已经湿润的土地继续浇水,只会让土地更加泥泞。

3.实证热证慎用


黄芪性温,如果你本身就有实热证,例如高热、便秘、口干舌红等症状,使用黄芪无异于“火上浇油”,会让热证更加严重。

4.正气恢复期慎用过量


即使是确实气虚的人,在正气开始恢复的阶段也不宜过量使用黄芪。

此时应该遵循“扶正不忘祛邪”的原则,要是过量使用黄芪,就可能导致邪气残留且反复,不利于身体完全康复。



03

如何正确使用黄芪?


 

既然黄芪不是万能的,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它呢?

1.辨证使用,对症下药


使用黄芪前,最好先充分了解自己的体质和当前身体的具体状况。

如果不确定,不妨咨询专业中医师,由他们进行精准辨证后再做决定。

2.适量使用,循序渐进


黄芪用量一般在10-30克之间,初次使用建议从小剂量开始,观察身体对黄芪的反应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3.适当配伍,平衡药性


在实际应用中,黄芪很少单独使用,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平衡药性发挥更理想的疗效:

🔸与白术、茯苓同用:增强健脾作用,对于脾虚问题有更好的调理效果。

🔸与当归同用:补气养血适合气血两虚体质的人群。

🔸与防风同用:既补气又祛风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一些外感疾病。

🔸与黄连、黄柏同用:补气同时清热,适合在补气过程中兼顾清热的人群。

养生保健贵在平衡与适度,盲目跟风、一味求补,往往会适得其反。

希望大家能够抛弃“万能药”的错误认知,理性看待黄芪等中药材的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