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填饱肚子始终是生存底线。太原人口从最初几万扩充到如今500余万,在计划经济时期曾跻身全国大城市前12强,如今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粮食始终是社会发展中的主心骨、稳定器。纵观历史岁月,太原的粮仓几经辗转演绎,关乎军民离不开的面袋子。 第一代粮仓北宋时期,太原府城从晋阳到小店,再迁至三交城唐明镇,一直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各行各业劳动人口提供口粮,那时太原城的粮仓,历经千年早无踪迹,但从街巷地名中,依然留下了痕迹,解放路两侧的北仓巷、东仓巷,就是当年为全城军民屯粮的仓库要地,历朝历代重兵把守,百姓不能接近。 ![]() 到了明朝晋王扩建太原城,三四百年的粮仓依然原地未动,围绕粮仓周围出现了众多农贸交易场所,包括卖牛羊、大米、酱菜的集市,留下了羊市街、米市街、猪头巷、酱园巷、馒头巷等,都和人们日常吃喝有关。 解放后,围绕着这些古代粮仓的旧址,在它们的地基上修建了太原副食品大楼,四五楼层光鲜敞亮,全是琳琅满目的食品货柜,饼干糖果肉食在这里很畅销。 第二代粮仓民国推翻满清,诞生了山西近现代工业,在城外桥东街东岗巷一带,依托老火车站周边建起第一座工业化面粉厂。从此,太原人由世代手工石碾磨面作坊,跨入机器磨面的工业高效率时代。 伴随着正太、北同蒲铁路开通,铁路专用道铺进了面粉厂,火车将小麦源源不断拉进面粉厂,在新南门外聚居起众多产业工人,来这里好上班容易挣钱,民生刚需没经营风险,甚至吸引200里外的平遥人,抛弃耕种土地携家带口,来省城蹬三轮、扛麻袋淘金。 面粉厂、火车站成了热闹的地段,红旗剧院、并西市场、红旗照相馆、晋阳饭店。太原邮局、太原旅馆、五一百货大楼的前身就是这里。 ![]() 解放前的太原,北城门外集中了炼铁兵工机械工厂,东城门外是搬运装卸的铁路货场,南城门外则是面粉、卷烟工厂独大,形成各有特色的产业工人群体。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城内守军出城抢粮成家常便饭,面粉厂是重兵把守的要地,关乎稳定军心战略成败。 ![]() 解放后,太原面粉一厂的兴盛,商场、电影院、旅馆如雨后春笋,培育见证出五一广场的繁荣。随着城市人口集聚膨胀增长,山西人世代喜好面食消耗量大,一家面粉厂远远不够,又在小东门街盖起了面粉二厂,后来在河西上庄村建起面粉三厂,形成一厂“双象”、二厂“原野雪”、三厂“天粟”的品牌,去粮店买面除了拿钱还得带粮票。 ![]()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面粉二厂职工走街串巷蹬三轮吆喝叫卖“二厂送面了”,回荡街巷上空的城市记忆,送货上门的新推销方式,更是让百姓家喻户晓,爱上并信赖太原造面粉,外地面粉根本站不住脚。除了3座面粉厂开足马力,还有并州牌挂面、鸿腾牌方便面、三餐源牌馒头,昼夜填饱太原人的肚子。 那个年代的太原粮食产业链兴旺发达,除了粮食工厂还有太原粮食技校、山西省粮食学校,提及考进粮校有了铁饭碗,到面粉厂、挂面厂、粮库、粮站上班,是光宗耀祖显赫的事,比在粮食局上班挣钱还多,很有社会地位。 ![]() 第三代粮仓粮食储备离不开铁路火车和四通八达的公路,太原把城市粮仓储备地选在城北的皇后园,与阳曲县高村乡交界,位置偏僻占地面积大。一座座粮仓拔地而起,一个个厂房机声隆隆,粮食物流产业区从一期建到二期,保障着城市口粮和国家调配需求。 2025年4月,太原粮食物流产业园区三期储备库工程再度升级,投资3.51亿元铺筑专用铁路线1.81公里,包括装卸线2条、到发线、安全线、牵出线、机待线和整备线各1条,年运输能力提升至110万吨,从北同蒲铁路经专用支线直达粮仓,彻底解决了铁路吃紧卡脖子的症结。 1000多年来,太原粮仓南迁北移,充盈填实军民手中的面袋子,才有了安居乐业不愁吃不饱的幸福日子。 如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太原本地3家面粉厂各有去留,面粉一厂搬到了郑村、面粉二厂拆迁盖高层住宅、面粉三厂运转生产供应特殊用途。如今,逛遍市场已经很难买到太原造面粉,几乎是河北、河南面粉厂家的天下,少有晋中、运城面粉厂的身影。 太原百姓还是那么爱吃面,可惜无缘本地磨出的面粉了,主要靠外市、外省面粉大品牌厂家供应,开始留恋过去能吃上太原面粉的年代。面粉厂拆迁高盖楼了,副食品大楼拆迁改造了,粮食学校也改名了,粮站工人下岗分流了,而过去不给看好的粮食局,因收入稳定有保障,现在成了抢着进挣高工资的香饽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