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日谈散文‖心灵与真实的共鸣之旅

 客从丁桥来 2025-04-23 发布于河南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当我们执笔为文时,实则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投放漂流瓶,期待与未来的心灵产生共振。当我们追溯散文散文源流,会发现其血脉中始终跃动着三个基因密码:记录的真实性性、抒发的直接性、思考的独立性。值得关注关注的是,历代散文革新都伴随着语言工具的革新,从甲骨到竹简,从宣纸到键盘,载体的嬗变始终服务于真实的表达。

散文是真情实感的文学投射。散文是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吐为快的产物。好的散文,从心出发,触动真实共鸣不管是忧伤的,还是快乐的,都应该是不加修饰的,自然而然的,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产物。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贾平凹的文章,贾平凹回到陕西商洛丹凤县棣花镇,跟镇党委书记在镇上吃饭。饭店老板对镇党委书记说镇上干部吃饭赊账很难要到饭钱。镇党委书记在地上捡起一块砖头,在饭店墙上写下“吃饭谁不现金结账,谁是狗!”并落上自己的名字。砖屑簌簌落下的瞬间,基层治理的困境与担当跃然纸上上。这种带着砖石粗粝感的真实,正是散文最动人的质地。

散文是发现生活之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散文家需要保持孩童般的好奇与赤子之心,要有一颗天真快乐的,情感细腻丰富的心,经常去发现生活的美,还要有一颗开朗,乐于分享的心,下笔去把生活的美给分享出来。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石也极感动我。”朱自清在《背影》中写父亲买橘子的情节,父亲笨重的身影翻过铁道栅栏,那种场景立即在我脑海里浮现,画面感很强,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写高邮咸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声"吱"里藏着作家的童年记忆源自作家七次修改拟声词的执着。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具象化的感官描写能激活读者镜像神经元,这正是这正是散文感染力的生理学基础。

散文要避免矫揉造作散文之美在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去雕饰饰”。某些网络散文陷入华丽辞藻堆堆砌砌的误区月光如水水如天式的套话泛滥,反而丧失了直直击人心的力量。因此,要避免对辞藻的青睐对才华的刻意展示对篇幅的精巧设计散文是心灵的独白。在《荷塘月色》的蝉鸣声中,在《瓦尔登湖》的涟漪深处,文字挣脱格律的桎梏,化作思想自由流动的形态。这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恰是散文创作的最高的最高追求。

散文要关注个体体验当代散文正经历从宏大叙事到微观书写的转型更多地转向了对动荡感的记录,倾听个体因无力而发出的呼喊,对过去不再有过多的缅怀,对未来也不进行不切实际的展望,只对当下进行针刺般地刻画,以及近乎忠诚的描写。鲁迅在《秋夜》开篇写下"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最朴素的重复营造出孤寂意境。袁枚《祭妹文“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写下"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私人化的情感书写撕破了载道文学的面纱。在短视频冲击阅读的今天,这种对个体经验的深耕更显珍贵。

散文创作应真实为基础真实是散文的的命脉无论怎样写散文,真实都是散文的基础、底色、逻辑,散文的主要魅力来自诚实、坦荡、率真,“用真嗓子表达,绝不用假嗓子发声”。《岳阳楼记》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思构建了散文的骨架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意象丰满了文学的血肉,展现了其深厚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宇宙的独到见解,通过文学形式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俺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句话真实反映了一位妻子既想去看自己的丈夫,又要找出一个理由,有点羞涩年轻妇女的形象跃然纸上。比任何任何英雄主义描写都都更更贴近战时百姓的真实心态。

在这个在这个算法推送的时代的时代,人们往往被琐碎的日常所困扰,难以找到内心的宁静。散文犹如对抗信息碎片的定海神针。散文是一种心灵与真实的共鸣之旅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许多人心灵的港湾。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真实、美好与个体体验的追求。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字,还能够体会到作者们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据统计,每天阅读散文15分钟的人群,焦虑指数比对照组低37%。这或许就是文学治疗学的现实注解好散文就像窗玻璃,让我们共同擦拭这扇通向真实的明窗,让让更多心灵通过散文看见彼此,温暖人间。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心灵之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