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树森

 墨绘星河 2025-04-23 发布于陕西


《常树森:当代中国工笔画领域的多元探索者与文化传播者》

在当代中国美术版图中,常树森以扎实的艺术功底与鲜明的创作风格,成为工笔画领域的重要实践者。他的艺术生涯交织着传统底蕴、创新探索与文化传播的多重脉络,展现出一位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深耕与对时代审美的回应。

一、成长背景与学院积淀:艺术根系的双重滋养

1954年,常树森生于沈阳,祖籍河北泊头。这座东北文化重镇与燕赵大地的人文基因,悄然埋下他对地域文化与传统美学的关注。鲁迅美术学院的系统学习,让他专攻工笔走兽、花鸟画,在临摹唐宋院体画的写实技法中,锤炼出线条勾勒的精准与色彩渲染的细腻,更深入理解传统符号的文化意涵,为日后创作埋下“新乡土”的种子。

二、创作之路:从全国美展到风格突围

他的艺术轨迹以全国美展为重要坐标——连续入选第六至九届全国美展,14次入围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其中《北方的牛》摘得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与文化部群星奖金奖。这件作品以北方耕牛为主题,工笔细描中融入对农耕文明的致敬,牛的肌理与土地的质感形成深沉对话,成为其早期代表作。

常树森的突破在于“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构建:既承袭唐宋写实传统,以工致线条与层层渲染塑造物象;又吸纳印象派光影处理,让画面产生虚实相生的现代性。如《高原的云》中,云层的明暗过渡打破传统工笔的平面感,赋予自然景观以呼吸感。《金秋香巴拉》《爱在黑土地》等作品,则以不同地域为画布,勾勒农耕文明的多样面貌与地域文化的鲜活肌理。

三、多重身份:艺术传播的立体实践

作为中国美协会员、文化部书画研究院顾问,他深度参与行业建设;担任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海外艺术家总会主席时,致力于少数民族艺术的挖掘与国际传播;在辽宁科技学院、沈阳工学院任教期间,注重向青年学子传递“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理念。曾任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氏帅府博物馆副馆长时,他推动传统文物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展览,搭建古今文化的桥梁。

其作品的影响力跨越学术与市场:被编入艺术院校教材,数百幅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及藏家收藏,2001年起持续亮相香港佳士得、北京翰海等拍卖会。专著出版与海外展览,则让他笔下的东方美学走向世界,成为西方理解中国农耕文明与地域文化的视觉媒介。

四、文化坐标中的艺术价值

在文化传承层面,常树森的工笔画是农耕文明的图像志——牛、黑土地、高原云朵等意象,既是对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也以创新技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本土文化。地域文化表达上,他以东北为原点,辐射至高原、藏地等多元场域,用画笔串联起中国大地的文化肌理。国际交流中,其“新工笔”语言因融合东西方艺术元素,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有效载体,让中国工笔画突破地域边界,在世界艺术语境中获得新的认知维度。

从学院走出的技法传承者,到多元身份的文化传播者,常树森的艺术之路始终扎根传统又面向时代。他以工笔为媒介,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中,绘制出属于中国工笔画的当代图景,为这一古老画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传播力。

  盛 文 202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