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季友公诗词,我进行了梳理,统一了格式,修正部分错误的表述,并补充一些必要的标点和注释,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易于阅读。 下面是王季友公十六首诗词的解释 一、古塞曲 原文 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日落沙尘昏,背河更一战。骍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 。 题解 《古塞曲》讲述古代边塞连年征战的史事,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前后 。王季友假托古代征战讽刺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其反战思想与杜甫大致相同。杜甫的“三吏”“三别”及《兵车行》等篇反战思想强烈且广为传诵,而此诗反战思想较为含蓄。从“欲言塞下事”至“哀哀泪如霰”四句,表达了向天子进谏反对战争、解救百姓痛苦,却因天子未能召见,走出咸阳门时内心十分哀痛,泪下如霰。 校释 1. 塞下曲:《全唐诗》原注“塞”字下,一本有“下”字。《唐诗纪事》作《古塞下曲》,与诗中“欲言塞下事”相吻合。《丰城镇山王氏宗谱》作“题古塞曲”。古塞指古代险要边境、与敌人作战之处。 2. 狐北:犹言塞北。因塞北多荒野,狐狸野兽成群,此刺安禄山、史思明叛乱行为如同狡猾狐狸。《丰城镇山王氏宗谱》作“进城飞狐北”,“城”字误。 3. 穷寇势将变:指安禄山因受唐兵穷追镇压,将会激起兵变。 4. 日落沙尘昏:战事从早到晚十分激烈,沙场尘土飞扬,呈现一片昏暗景色。 5. 背河更一战:决一最后死战,语出《春秋左氏传》“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是古代兵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 6. 骍马:赤黄色的战马,《诗经》中有“有騂有騏”。 7. 雕弓白羽箭:雕弓,又作“彫弓”;白羽箭是一种箭名。司马相如《上林赋》有“弯击弱,满白羽”,陈子昂诗有“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8. 左贤王:少数民族匈奴的封号,有左右贤王之分。匈奴称贤为屠耆,常以太子为左屠耆。 9. 归奏未央殿:归奏即奏明、上奏。《全唐诗》《江西诗征》《丰城镇山王氏宗谱》均作“归来”,但“归奏”意境更深刻,“奏”已含“来”意。未央殿是汉代未央宫殿名,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唐代亦建都于此。 10. 塞下事:指与安禄山、史思明作战之事。 11. 天子不召见:作者王季友自言重至长安,唐代宗不予召见,感到悲愤,泪下如雨而归。 12. 东出咸阳门:咸阳是古地名,秦孝公始建都于此,地在九巙之南,渭水之北,山水皆阳,故称咸阳,即现咸阳市东北,唐代亦建都于此。“东出咸阳门”指王季友辞别咸阳门返回江西。 13. 霰:雪珠。作者因感到国事不可为,内心十分哀痛悲切,故泪下如雪珠般不止。 二、还山留别长安知己 原文 出山不见家,还山见家在。 山门是门前,此去长樵採。 青谿谁招隐,白发自相持。 惟余涧底松,依依色不改。 题解 还山指作者在长安与杜甫等友话别,将归丰城镇山家中时所作,当作于唐大历元年(766年)罢官隐居丰城以后。其间作者曾复至长安,访问旧日诗友岑参、杜甫、李十六歧等知己,返棹江西之前特作此诗留别。 校释 1. 还山:返回作者自己的故乡,“还”读若“旋”。知己指作者在长安任御史中丞时结识的好友岑参、杜甫、韦子春、李季友、沈千运、李十六歧等人。 2. 出山不见家:意即作者不忍离开自己隐居的故乡。 3. 山门:《唐诗纪》作“山前”,《全唐诗》《唐诗纪事》《丰城县志》《江西诗征》均作“山门”。 4. 此去长樵採:作者自言今后隐居故乡时,将从事採樵、耕种以自活,不再复出。 5. 青谿谁招隐:青谿,或作青溪,“谁招隐”意谓谁人与我同作隐居之计。 6. 白发自相持:言与我隐居者只有白发而已,有隐居白发终老之志,可见诗的意境十分高古。 7. 惟余涧底松:《唐诗纪》《唐诗纪事》均作“唯伴涧底松”。“涧底松”语出晋·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三、别李季友 原文 棲鸟不恋枝,喈喈在同声。 行子迟出户,依依主人情。 昔时霜台镜,丑妇羞汝形。 闭匣二十年,皎洁举犹明。 今日照离别,前途白发生。 题解 李季友名歧,行第十六,时人称为李十六。此诗是王季友访李季友,畅谈极欢,盘桓数日,将别去时所作的留别诗 。《王氏家乘》题作“季友公别李十五”,与“季友公宿东溪李十五山亭”中的李十五实即李十六,可见二人情谊深厚,难以分别。 校释 1. 栖鸟:《唐百家诗选》等作“栖鸟”,《江西诗征》作“棲鸟”。 2. 喈喈:二鸟和鸣貌,以喻二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投之意。 3. 行子迟出户:《唐诗纪》《全唐诗》俱作“迟出户”,原注云“驰出”,一作“迟出”,《丰城县志》作“出驰”,“出驰”不如“出迟”意境高,“迟出户”中“迟”字为佳,此句写作者不忍与李季友分别的心情。 4. 依依主人情:主人亦因作者别去,含有依依难别之情。 5. 昔时霜台镜:《箧中集》作“昔日霜镜台”,《丰城县志》作“昔时霜乍镜”。 6. 丑妇羞汝形:《王氏家乘》作“丑妇憎汝形”,“羞”字不及“憎”字刻画夫妻交恶之甚。王季友妻柳氏因季友家贫卖履,十分嫌弃而致憎恨。 7. 闭匣二十年:《江西诗征》作“闭匣三十年”。 8. 皎洁举犹明:《唐诗纪》作“皎洁犹常明”,《全唐诗》《江西诗征》《丰城县志》《王氏家乘》均作“皎洁常独明”。 9. 今日照离别:《王氏家乘》作“照离别前别”。 10. 前途白发生:《唐诗纪》作“长途白发生”。此句是全诗的总结,说明此番离去之后,将会年岁日老,白发日增,再会不知何年,故有不忍离别之深情。 四、赠崔高士瓘 原文 夫子保药命,外身得无咎。日月不能老,化肠为筋否。 十年曾见君,甲子过我寿。云何今相逢,华发在我后。 近而知其远,少见今白首。遥信蓬莱宫,不死世世有。 玄石采盈襜,神方秘其肘。问家惟指云,音气常言酒。 摄生固如此,履道常不朽。未能太玄同,愿亦天地久。 实腹以芝术,贱形乃刍狗。自勉将勉余,良药在苦口。 题解 《文苑英华》题作《滑中赠崔高士》,此诗当作于滑中。崔高士名瓘,博陵(现名不详,或在今河北省境内)人氏。官潼州刺史时,为政不烦苛,人民安居乐业,流亡者竞相还居。后升任湖南观察使,以礼法约束将吏,为世所重,时人称为高士。王季友与崔瓘相识,诗中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与感慨。《全唐诗》《文苑英华》均作“十年前见君”,“前”不及“曾”意境高,“曾”字含有“前”字之意。 校释 1. 赠崔高士瓘:又作“崔高士”,《全唐诗》《文苑英华》《江西诗征》《丰城县志》等均作“滑中赠崔高士”。滑中即滑吏意,时崔瓘官潼州刺史,廉洁爱民,与后汉周纾相媲美。 2. 夫子保药命:语出“乐天命复奚疑”,《全唐诗》等作“夫子乐天命”,“夫子”指崔瓘。 3. 外身得无咎:言其为官清廉,身外无一长物。 4. 日月不能老:谓崔瓘因能“乐天命”,善于养生,故日月虽逝,而他却能青春长驻。 5. 十年曾见君:《全唐诗》《文苑英华》均作“十年前见君”,“前”不及“曾”意境高。 6. 甲子过我寿:此言崔瓘年长于作者。王季友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甲寅三月十一日,崔瓘则最晚生于唐睿宗景云(710 - 711年)、唐玄宗先天年间(712 - 713年)。 7. 云何今相逢:《全唐诗》作“于何今相逢”。 8. 华发在我后:此言白发初生,黑白相间,“华”通“花”,故称人初生白发时为花白云。 9. 少见今白首:谓十年前曾经相见,今日再次相逢,华发盈头,年已五十左右。 10. 遥信蓬莱宫:蓬莱宫即大明宫,唐高宗所建,位于今陕西长安县东。杜甫诗有“忆昔献赋蓬莱宫”之句,因季友与崔瓘均不在长安,故云“遥信蓬莱宫”。 11. 玄石采盈襜:玄,《西江诗话》《王氏家乘》均作“元”;襜,《文苑英华》作“擔”。 12. 神方秘其肘:意指不明,或谓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该书凡三卷,是我国中医药史上一部比较重要的著作。 13. 问家惟指云:《文苑英华》《丰城县志》均作“问家唯指云”,“云”或指作者自己故乡,而非泛指天边的云。 14. 音气常言酒:《唐诗纪》《全唐诗》《西江诗话》《王氏家乘》均作“爱气常言酒”,言二人意气相投,以诗酒互娱。 15. 履道常不朽:《江西诗征》《丰城县志》均作“履道当不朽”。 16. 未能太玄同:《唐诗纪》《全唐诗》均作“未能太玄同”。《全唐诗》注云“一作太虚”,《河岳英灵集》校文云:“太元作太虚”,《江西诗征》亦作“太虚”,一作太元,因避清圣祖康熙皇帝名玄晔讳,遂改作“太元”。 17. 实腹以芝术:《文苑英华》作“实肠以芝术”。 18. 贱形乃刍狗:《全唐诗》注云“贱形一作贱体”。《唐诗纪》《王氏家乘》《丰城县志》均作“贱形仍刍狗”。 19. 自勉将勉余:王季友以自己刍狗贱形自勉,并勉崔瓘。 20. 良药在苦口:王季友以自勉与互勉,均属苦口良药。 五、山中赠十四秘书兄 原文 出山秋云曙,山木已再春。 食我山中药,不忆山中人。 山中谁余密,白发惟相亲。 雀鼠昼夜无,知我厨廩贫。 依依北舍松,不厌吾南邻。 有情尽弃捐,土石为同身。 夫子质千寻,天泽枝叶新。 余以不材寿,非智免斧斤。 题解 此诗为王季友晚年辞官后隐居丰城时所作,告诉朋友自己的隐居生活状况,赤贫如洗,雀鼠昼夜俱无,惟有松石相伴。诗格调高古,情意盎然。元道州云“忘草学草木”,沈德潜认为二公诗每有契合。 校释 1. 十四秘书:即韦子春,《唐诗纪》作《寄韦子春秘书》,故《箧中集》《全唐诗》《唐百家诗选》《江西诗征》等书均题作“寄韦子春”,《丰城县志》则为“山中赠韦子春十四秘书”,十四为韦子春行第,秘书为其所任官职。 2. 出山秋云曙:《唐诗纪》及《全唐诗》注云“一作秘芸署”,徐乃昌《箧中集札记》云“明本作秘云楣,误”。又校云“毛本、唐百家诗本同,明本作秘云楣误”,《河岳英灵集》校文“芸作楣”。 3. 山木已再春:《全唐诗》注“山木作山色”。《河岳英灵集校文》“山色本作山水,山木作山河”。此句言返家时山木已再度逢春、星移物换。 4. 食我山中药:言自己采山中草药为食度日。 5. 不忆山中人:山中草药生长千百年,早年居此山中采药而食的不知更有何人。 6. 山中谁余密:山中难道还有谁和我最亲密。 7. 白发惟相亲:《唐诗纪》《全唐诗》《唐诗别裁集》《丰城县志》均作“白发日相亲”。又《全唐诗》注云“一作'白发惟相亲’ ”,《江西诗征》作“白发自相亲”。 8. 雀鼠昼夜无:言山中昼夜无有雀鼠为害,原因在下句。 9. 知我厨廩贫:此句紧接上句,说明家贫状态,厨廪屡空,人食尚且不够,雀鼠自然不会来光顾。 10. 依依北舍松:此言北舍的古松,与我依依相亲为邻,长相厮守。这四句,《唐诗纪》一作“有情尽捐弃,土石为周身,依依北舍松,不厌我南邻”。 11. 不厌吾南邻:《江西诗征》作“不厌我南邻”,此言北舍古松不厌和我作邻居。 12. 有情尽弃捐:《丰城县志》作“有情尽捐弃”。 13. 土石为同身:《唐百家诗选》以此为最后一句。 14. 夫子质千寻:《全唐诗》注云“夫子以下四句,《箧中集》本无”。 15. 天泽枝叶新:此言山中受到天泽,草木枝叶均日益茂盛。 16. 余以不材寿:《丰城县志》作“余以不材弃”,《唐诗纪》则作“余也不材寿”。 17. 非智免斧斤:《丰城县志》作“非知免斧斤”,“智”与“知”通。此句言自己因无智、不材,所以得免斧斤砍伐。 六、青出兰 原文 芳兰滋匹帛,人力半天经。浸润加新气,光辉胜本清。 还同冰出水,不共草为萤。翻覆衣襟上,偏知道化灵。 题解 此诗乃王季友以朴实的诗句,描述了芳兰染料染制衣物,青出于兰而胜于兰的造化之功。 校释 1. 青出兰:“青出于兰”的略语,源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多用来我将对内容进行梳理,统一格式,修正部分错误表述,并补充一些必要的标点和注释,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易于阅读。 七、杂咏 原文 採山仍採隐,在山不在深。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斧声出岩壑,四听知无音。 岂为鼎下薪,尚复堂上琴。凤鸣久不栖,且与积荆林。 题解 此诗是王季友因忤逆帝意,挂冠回乡,与仲兄一同隐居丰城时所作。诗中描述了以采桐为薪、种稻为生的生活,王季友感慨青桐枝叶繁茂,它不仅可作釜底之薪,更重要的是能制成庙堂上的古琴,具有大用。诗末,他以“凤鸣久不栖”自比,表明自己只是暂时与枳荆为伴,不久果然被皇帝起用,官至御史中丞。这是一首抒发个人情志、感慨怀才不遇的诗,所以以“杂咏”为题。原载于《河岳英灵集》 ,《王氏家乘》记载:唐丹阳殷璠评价王季友的诗力求险远,超出言情之外。 校释 1. 杂咏:《全唐诗》《江西诗征》均作“杂诗”,《丰城县志》作“杂咏”。 2. 採山仍採隐:王季友与兄长一同隐居故里,每日从事躬耕和采薪,过着隐居生活。“仍”,《全唐诗》注云“一作不” ;“採”又作“采”。 3. 在山不在深:“山”指故乡的镇山,位于丰城白土墟,山上有云岭,虽不是高山密林,但别具特色,人迹罕至。“在山”,《全唐诗》注、《江西诗征》均作“在木”,《丰城县志》《王氏家乘》则作“在水”。 4. 持斧事远游:王季友采樵时曾持斧远游崇山峻岭,这里借指外出做官之事。 5. 固非匠者心:《全唐诗》注、《丰城县志》及《王氏家乘》均作“固悲”。此为王季友自言外出采樵并非出于匠者的本心,只是随意为之。 6. 翳翳青桐枝:形容青桐枝叶繁茂,蔽日成荫。 7. 樵爨日所侵:由于每日做饭需要柴火,所以青桐枝叶日益被砍伐,逐渐减少。 8. 斧声出岩壑:“斧”,《全唐诗》注、《丰城县志》及《王氏家乘》均作“樵”,指砍伐青桐的声音从深山岩壑中传出。 9. 四听知无音:《丰城县志》作“无知”,因为采伐青桐的声音出自岩壑,听起来仿佛没有声音。王季友借此表达自己独处深山,知音难觅。 10. 岂为鼎下薪:《丰城县志》作“岂谓”,意思是自己所采伐的青桐,难道仅仅是为了用作釜底的薪火。 11. 尚复堂上琴:青桐更重要的用途是制作庙堂上的古琴,至此,作者点明全诗主旨。《王氏家乘》作“当作堂上琴”。 12. 凤鸣久不栖:作者以凤鸟自比,表明自己不会长久栖居在这青桐岩壑之中。“凤鸣”一作“凤鸟”。 13. 且与积荆林:枳荆是一种恶木,《后汉书》有“枳荆非鸾凤所棲,百里非大贤之路”的说法,此处表示自己暂时与枳荆相伴。 八、文帝为移晦日为中和节 原文 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 淑气同风景,佳名别咏歌。 湔裙移旧俗,赐尺下新科。 历象千年正,酺醵四海多。 花随春令发,鸟度艳阳过。 天地齐休庆,欢声欲荡波。 题解 《西江诗话》作“皇帝移晦为中和节”。唐朝原本以正月晦日为一节,李和朝有《晦日行幸》等诗。到唐德宗即位后,他深感以前各代每逢上巳、重九佳节,都会集群臣大宴,但寒食节往往与上巳节同时。于是李泌上奏请求废除正月节,将二月朔日定为中和节,德宗下令将中和节与上巳、重九日定为三大令节。每逢这些节日,朝廷内外都会赐钱举办宴会。本诗就是吟咏这件事。 校释 1. 文帝:即唐德宗李适,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己未年)十一月即位,次年庚申年(公元780年)正月改元为建中元年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去世,在位26年,庙号为神武孝文帝。 2. 晦:包含昏、暗、昧等含义,《诗经》中有“风雨如晦”,指的是不光亮。这里的“晦”指晦日,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唐德宗认为这不吉利,所以进行更改。 3. 淑气:指温和太平盛世的气象,唐太宗有诗“韶光开令节,淑气动芳年”。 4. 佳名别咏歌:中和节是吉祥佳节的名称,因此王季友写诗歌颂。 5. 湔裙移旧俗:“湔”音同煎,是涤洗的意思,此句说的是涤洗裙布,转移旧日风俗。 6. 赐尺下新科:“尺”在这里指法度,《道德指归论》中有“我身彼身之尺寸,我家者,彼家之权衡”。这里指唐德宗下令将中和、上巳、重九定为三大佳节。 7. 历象千年正:“历”是纪数的书,“象”是观天的器,此句说的是推历观象,历经千年,如今才得到正确的正朔。 8. 酺醵四海多:“酺醵”一作“酺□酺”,意思是王德远布,百姓合聚饮食。但凡国家有欢乐之事,臣民就会大饮。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聚饮酒要罚金四两,只有天子行酺时,诏赐臣民才能会聚饮酒,所以唐德宗推行此令,德被四海。 9. 花随春令发:到了春初季节,百花齐放,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 10. 鸟度艳阳过:“艳阳”指岁名在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岁阳。百鸟趁着岁阳春暖之时,纷纷出巢争鸣,歌颂盛世。 11. 天地齐休庆,欢声欲荡波:逢此中和佳节,天地四海的百姓都深感美善,共同庆贺。这是极力形容全国百姓因为唐德宗定二月朔日为中和节,朝廷内外赐钱宴会,欢声动地,声波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九、玉壶冰、(试帖) 原文 玉壶知素洁,止水复中澄。 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晓灯。 壁映圆光澈,人惊爽气凌。 金罍何足贵,瑶席几迥升。 正值求珪瓚,提携共饮冰。 题解 玉壶,既可以是玉雕成的壶,也可以指酒器,如司空图诗“玉壶买春酒”;还可以指宫漏,如李商隐诗“玉壶传点陋铜龙”。此处取清白高洁之意,鲍照有“清如玉壶冰”之句,王昌龄也说“一片冰心在玉壶”,本诗即承袭这种含义。全诗均为对偶句,属于试帖诗,可能是王季友应试时所作,主旨是歌颂玉壶的洁白高尚。 校释 1. 玉壶知素洁:《全唐诗》中“洁”作“结”,此句说的是玉石雕成壶,本身就具有高尚的洁白品质。 2. 止水复中澄:玉壶盛水后,里面的水依然十分澄清。 3. 坚白能虚受:“坚白”表示志节不可改,《论语》中有“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滋”。《唐诗别裁》说此句是在描述玉壶。 4. 清寒得自凝:《唐诗别裁》说“清寒”是在形容冰。 5. 分形同晓镜:玉壶的形状如同晓镜一般圆且明亮,《全唐诗》中“晓”作“宵”。 6. 照物掩晓灯:玉壶的明亮可以照物,与晚上的灯光相互映衬。 7. 壁映圆光澈:《唐诗纪》《全唐诗》中“澈”均作“入”,又注“一作出”,《文苑英华》作“出”。 8. 人惊爽气凌:人们看到玉壶时,都感到无比惊奇、喜悦,有一种爽快舒适之感。 9. 金罍何足贵:《文苑英华》中“罍”作“垒”,错误。罍是古代盛酒的礼器,容量约一石,以木制成,外面饰以金,并刻有云雷花纹,所以称为金罍。王季友认为金罍并不足贵重。 10. 瑶席几迥升:《全唐诗》《唐诗别裁》《丰城县志》均作“回升”。“瑶”是玉之美者,这里说的是满席的酒杯都是用美玉制成,称为瑶席。“几迥升”意思是酒饮了数回。 11. 正值求珪瓚:“珪”是古圭字,珪石即石英或名矽石。此句意思是正值此时,只需要用石英做成的酒杯即可。 12. 提携共饮冰:指群臣宴会,共同畅饮玉壶中的冰。 十、酬李十六歧 原文 炼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出谷迷行洛阳道,垂流醉卧滑台城。 城下故人久离远,一欢适我两家愿。 朝饮杖悬沽酒钱,暮餐囊有松花饭。 于何车马日幢幢,李膺门馆争登龙。 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扣钟。 下笔新诗行满壁,立谈古人坐在席。 问我草堂有卧云,知我山储无擔石。 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 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 题解 此诗是王季友晚年侨居丰城时所作,用以酬答李歧。李歧在家中排行十六,所以称李十六,他是王季友的亲密诗友之一。 校释 1. 炼丹文武火未成:指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时,文武百官募兵讨贼,大多失败而回,就像炼丹时火候未到,无法取得胜利。 2. 卖药贩履俱逃名:说的是世上公卿贵人都隐姓埋名,卖药贩履,以示与世无争。《王氏家乘》作“卖药败山不败名”。 3. 垂流醉卧滑台城:《王氏家乘》作“乘流醉卧滑台城”。滑台城在今河南滑县,《晋书·慕容德载记》记载,慕容德自邺至滑台,紫星见于尾箕,漳水得白玉,状若玺,于是开始在滑台建都,后来名为滑州。 4. 城下故人久离远:“城下故人”指李十六,李歧和王季友分别多年,未能相见,所以有离怨之苦。 5. 一欢适我两家愿:《全唐诗》作“一欢适怨两家愿”。 6. 暮餐囊有松花饭:“松花饭”是用松花煮的饭,《王氏家乘》作“暮餐囊有松花馔”。 7. 于何车马日幢幢:《全唐诗注》作“二河车马日幢幢”,《王氏家乘》作“两河车马日幢幢”。《唐诗别裁》注“车马幢幢一段,即所云当世公卿贵人” 。 8. 李膺门馆争登龙:“李膺”有两人,一是后汉襄城人,字元礼,汉桓帝、灵帝时为官,有正声,后因党宦之争被杀;另一字公胤,有才辩,颇得南朝梁武帝信任,始以侯藻荐,曾任西昌益州主簿,入朝历官卫尉卿、太子左卫率,卒于任,谥曰愍。这里可能借指李歧宾客众多,人们都争着拜访。 9. 千宾揖对若流水:说的是李歧宾客很多,相互作揖对答如流水一般。 10. 五经发难如扣钟:“五经”此处指五礼,即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说的是在礼仪方面的问难对答如同叩钟般流畅。 11. 下笔新诗行满壁:指李歧擅长写诗,下笔就能写成新诗,很快满壁都是。 12. 立谈古人坐在席:《王氏家乘》作“立谈古人坐前席”。 13. 问我草堂有卧云:王季友自称在丰城的居所是“非云草堂”。 14. 知我山储无擔石:《文苑英华》作“晒我山居无擔石”,“石”指粟,王季友说自己隐居丰城时生活贫困,橱柜中没有多少粮食储存。《王氏家乘》作“知我洪崖有雪精”。 15. 自耕自刈食为天:《文苑英华》作“自耕自种食为天”。 16. 如鹿如麋饮野泉:《全唐诗》注云“知我一作哂我山橱,一作厨中”,此句极力形容山居生活如同鹿饮野泉一般快乐。 17. 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意思是虽然知道世上公卿尊贵,但自己还是愿意在山丘中过着与草木相伴的生活。 十一、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 原文 相逢问姓名亦成,别时无子今有孙。 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 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 涧中磊磊千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 平坡塚墓皆我视,满田主人是旧客。 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林泉。 分手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 题解 此诗是王季友晚年代贺若令誉赠给沈千运的。贺若令誉和沈千运都与王季友交好,时常有诗歌唱和,所以王季友对他们的生平事迹颇为了解。从诗中可知,二人或许有三四十年未曾见面,此次相逢,甚至要先询问对方姓名。昔日分别时,沈千运还未成婚,如今却已抱孙。询问同年好友,大多已离世。早年在此地分别,如今又在此重逢,真是不堪回首,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校释 1. 贺若令誉:贺若为复姓,名令誉。《全唐诗注》云“贺若,一作贺枝”,《丰城县志》亦作“贺枝”。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说“按复姓有贺拔,无贺枝,枝为拔之讹。令誉是姓贺若抑贺拔待考” 。沈千运,《西江诗话》误作沈千连,《全唐诗·小传》记载:“沈千运,吴兴人,家于汝北,为诗力矫时习,一出雅正。王季友、孟云卿、赵征明、元季川皆其同调也。乾元中(758 - 759)季川、元结汇编七人诗为《箧中集》,千运为之冠,诗五首。元结《箧中集》序云:'千运独挺于澹俗之中,强携于已溺之后,穷老不惑。五十余年,凡所为文,皆与时异’”。 2. 相逢问姓名亦成:描述离别多年后再次相逢,甚至连对方姓名都快忘记的情景。 3. 别时无子今有孙:紧接上句,昔日分别时还未成婚生子,如今已经有了孙子。 4. 山上双松长不改:与上句形成对比,虽然二人分别三四十年,但山中双松常年依旧未改。《全唐诗》注云“双松一作双峰”。 5. 百家唯有三家村:描写分别后的三四十年间安史之乱的情景,村民死亡众多,十室九空。《全唐诗》注云“百家一作百年”,《西江诗话》《王氏家乘》“唯有一作惟有”。 十二、宿东谿李十五山亭 原文 上山下山入山谷,谿中落日留我宿。 松石依依当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 明花出地两重阶,绝顶平天一小斋。 本意由来是山水,何用相逢语旧怀 。 题解 李十五生平待考,与王季友为诗友。本诗记述作者前往东谿山中拜访李十五,恰逢主人外出未能见面,而此时日落无法返回,于是夜宿山亭,因而赋此诗以记此事。 校释 1. 李十五: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李十五》记载“《全唐诗》四函,王季友'宿东谿李十五山亭’ 名未详。岑参亦有'宿东谿王屋李隐者’一诗,载《全唐诗》卷198”。诗题或作“宿东谿李十六山亭”,此处作“十五”,存疑。 2. 上山下山入山谷:《全唐诗》注云“山谷,一作溪谷”。 3. 谿中落日留我宿:《全唐诗》“谿”作“溪” ,指在溪中,因落日而被留下住宿。 4. 松石依依当主人:谓主人虽不在家,但松石如同主人一样,有着依依难别的深情。“松石”一作“柏树”。 5. 主人不在意亦足:“意亦足”,《唐诗纪》与《全唐诗》均作“情亦足”,即虽主人不在,但这份情谊已让人满足。 6. 明花出地两重阶:“名花”,《唐诗纪》与《全唐诗》均作“花石”,描绘花石从地面长出,好似有两重台阶。 7. 绝顶平天一小斋:指主人李十五有一小斋,建造在山顶绝高之处,仿佛与天平齐 。 8. 本意由来是山水:“由来”,《唐诗纪事》作“犹来”,疑误,本就为欣赏山水而来。 9. 何用相逢语旧怀:《全唐诗》《王氏家乘》《丰城县志》均作“话旧怀”,又作“忆旧怀”“是旧怀”,意为何必相逢时再诉说往日情怀。 十三、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原文 野人宿在山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棲岭上云,开簾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汝为 。 题解 于舍人,生平不详。舍人是官职名,唐代太子属官曾设舍人和中舍人。于舍人工于画山水,也擅长作壁画,为世人所看重。王季友前往观赏其壁画后,作诗以记。全诗都在描绘山水画 水,也擅长作壁画,为世人所看重。王季友前往观赏其壁画后,作诗以记。全诗都在描绘山水画中的意境。 校释 1. 于舍人:《王氏家乘》作“题于舍人壁画山水”。 2. 野人宿在山家少:谓画中的野人居住在深山里,人烟稀少。《唐诗纪》《西江诗话》及《河岳英灵集》校文均作“野人宿在人家少”。 3. 朝见此山谓山晓:意思是居住在深山的野人,每天早上起来看到的山色十分清明苍翠。 4. 半壁仍棲岭上云:说的是画中半壁之处,仍隐约藏在岭上的云雾里。 5. 开簾欲放湖中鸟:《唐诗纪》《全唐诗》注及《王氏家乘》“欲放”均作“放出”,“湖中鸟”《丰城县志》作“洞中鸟”,描绘画中开窗似要放出湖中鸟的情景。 6. 独坐长松是阿谁:指山居的主人独自坐在长松之下,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7. 再三招手起来迟:《西江诗话》作“再来招手起来迟”,但“再来”不如“再三”意境高远。意思是有人来访,向他再三招手后,他才迟迟起身。 8. 小弟丹青能汝为:此句点题,于舍人问王季友“小弟所作的山水丹青画你看如何”。“小弟”,谭友夏云“嘉州诗称人为足下。此诗自称为小弟,只好说话可悟真诗之妙” 。 十四、甘露赋有序 原文 大历五年十月十二日,甘露降于钟山。内臣採掇以进。上御泰和殿,群臣拜舞称庆。天颜甚怡,勅给假一日,俾即钟山而观之。翌日车驾亦临幸焉。 臣徵谨按老聃曰“天地相合以成甘露。”《瑞应图书》曰“王者德至于天,则甘露降”。《鶡冠子》曰“圣德上及太清,中及万宁,下及太宁,则膏露下,乃王者太平之应”。然则斯之降,实国家之上瑞,圣世之祯符。臣徵等目睹盛事,亲蒙圣恩,敢不作为赋颂,以铺张圣德之万一。惟陛下赦其芜陋,臣徵再拜稽首而献赋曰: 圣神之降临兮,承景运以降兴。挥天戈而拨乱兮,沛甘露以洗兵。肇华夏而纲纪兮,大一统而无外。四方缤其贡职兮,万国矗而来会。跻民生于仁寿兮,播和气于隆平。宜天地之储祥兮,俨川岳之效灵。既嘉瑞之屡书兮,复天乳之明润。征吉占于太史兮,知体信而达顺。惟乾坤之诉合兮,散玄精于轩辕。溥华滋以凝彩兮,仰圣德之格天。当白鹤之警夜兮,瑶阶湛其初湿。转精明以流辉兮,鸳瓦烂其厌浥。含素液乎真竹兮,飞灵津于苍松。烂玉润之珠琏兮,恍露集而冰融。味逾密以流甘兮,凝如脂而劳洁。号天酒之醇美兮,配神浆之清冽。光夺目以璀璨兮,气腾芳而芬霏。缀密叶而增固兮,睹朝阳其未晞。爰採缀以登进兮,堆金盘其如雪。匪琼屑之乍和兮,岂池盐之初结。遂蒙天颜之一笑兮,召群臣以同观。俨环珮之鏘鸣兮,历有虞而已迁。陋汉武之荒唐兮,凿金莖以求仙。彼唐室之寡谋兮,宜叮咛夫圣诚。兹甘露之荐瑞兮,垂盛美乎昭代。 颂曰:皇德著兮,遗彼穹苍。仁泽蒸兮,甘露穰穰。和气磅礴兮,委秘发祥。皇寿齐天兮,斯民以康。圣子神孙兮,万世永昌。 题解 古人认为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甘露降于未央宫,人们都认为是祥瑞。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甘露又降于钟山,内臣采集后进献给皇帝,群臣拜舞称庆,王季友特撰写此赋,以歌颂李唐皇室的德化。 注释 1. 大历五年:唐代宗李豫年号五年,即公元770年,十月十二日为公历十一月三日。 2. 钟山:昆仑山的别称,《淮南子》记载“譬若钟山之玉”,注“钟山,昆仑也”。 3. 泰和殿:唐朝时长安宫殿名。 4. 天颜:指天子容颜,《宋书》有“仰祗天颜,厥猷孔昭”,杜甫诗云“天颜有喜近臣知”,后用来特指皇帝,此处指唐代宗。 5. 徵:王季友自称。据康熙年间所修《镇山王氏宗谱》载,王季友兄弟三人,长兄孟友名政,次兄仲友名致,三即季友名徵。 6. 老聃:即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后人称老聃,周守藏室史官,孔子至周曾向其问礼,著有《道德经》。 7. 《瑞应图书》:古代记载祥瑞的书籍。 8. 《鶡冠子》:共十九篇,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汉书·艺文志》注称作者为楚人,居深山,以鶡为冠,故人称鶡冠子。其书内容虽杂有刑名,但大旨本原于道德,文辞博辩宏肆,刘勰、韩愈都曾称赞。 9. 太清:指天空。 10. 祯符:“祯”是福兆,“符”是文告,《中庸》有“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11. 圣神:指圣人神明,“临御”指登基,本句指唐代宗临朝即帝位。 12. 矗:高耸盛大之意,形容唐代鼎盛,万国来朝。 13. 仁寿:《论语》有“仁者寿”,《王吉文》有“跻诸仁寿之域”,此指群生各安其业,重视长寿。 14. 隆平:盛大之意,《礼记》有“道隆则从而隆”,《荀子》有“君者国之隆”,此处指国运兴隆,播和气于四方。 15. 玄精:“玄”有清舒之义,《汉书》有“人君以玄默为神,澹泊为德”。 16. 轩辕:指黄帝,史称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后世称之为轩辕氏。 17. 格天:指君主威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书·君奭》有“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隋书·高祖纪》有“表格天勋,彰不伐之业”。 18. 厌浥:湿的意思,《诗经·秦风·蒹葭》有“厌浥行露”。 19. 芬霏:与“芬菲”相通。 20. 晞:干的意思,《诗经》有“白露未晞”。 21. 琼屑:美玉细屑做成的器物。 22. 汉武:指汉武帝刘彻,他于公元前141 - 前87年在位,此处说他凿金茎以求仙的行为荒唐。 23. 仁泽蒸兮:指帝德广被于四海。 24. 穰穰:丰盛之意,形容万物因甘露滋润而繁茂,《诗经·周颂·执競》有“降福穰穰”。 十五、鉴水止赋 以“澄虚动照、遇象分形”为韵 原文 鉴于水者不在乎广大而疑,在于澄渟。奔流则崇山莫辨,静息则纤芥必形。故能伦之巨细,随物色之丹青。皆一鉴而洞达,若三光之出冥。因见底之清成,照胆之朗。以无心而应物,皆洁而呈象。如白日之辉辉,无孤蓬之振荡。凭虚之状,信有妍而有蚩。阅实之明,固无偏而无党。 若乃仙井旧深,华池既瀦。中无浴鸟,下绝游鱼。疑金镜之湛寂,若琉璃之至虚。当其来,见威仪之酷似;及其去,无朕迹于瀹胥。 向使潺湲不息,喷薄长住。将沃日而腾虹,或因山而瀑布。遭骇飏之歔起,值潜虬之交惊。虽有清明之本质,岂形影之相遇。 是知专而静,可以居;要明而动,亦不能照。斯大道之指归,岂常情之感召。得惩躁之为诫,知伪容之惟肖。人观于水,既定而后详;水鉴于人,当止而为妙。 照其羡也,非所爱;照其恶也,非所憎。不分明于有位,不掩映于无朋。谅可移性,俾居于政治。岂怀鉴貌,独贵于清澄。 想夫烟雨初霁,泥沙不杂。明看皎练,止若冰合。忽形来而影见,类声往而响答。在良贤而暂窥,宜陋躯之惭纳。 今者贞清特异,类耀前闻。虽万形之森列,终一鉴而区分。 题解 此赋以水为鉴,阐述了水静止时方能清晰映照万物的道理,借水的特性表达对为人处世、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强调了沉静、专一的重要性 。 注释 1. 《文苑英华》原注疑:此处“疑”具体所指不明,可能是对某些字词、语句含义或上下文逻辑存在疑问。 十六、商丘开泳得明珠赋 原文 专心所感,伪物皆成。若商丘之始泳,得明珠于至精。以荷畚之窘揖,乘轩之荣。曾狎侮之不暇,孰招延而有情。惟自翁者,古之愚也。存己性之任真,谓人言之无假。守其抱朴之意,不知玩人之事。信河水之深曲,是宝珠之所置。洪流沃日,吁万丈之层潭。绝崖岸排云,抱千艘之险地。无鸟兽之敢近,岂泥沙之可得。何长舌之见欺,遂投身于不测。膺腾于泉客之缴,足迹于冯夷之域。□瀹未远,觉圆质之当扪。滉瀁无涯,见孤光之上逼。于是握照乘之珍,重泉之滨。星辉耀掌,雪彩环身。当太阳之益,照涉射众象而惊新。虚白无暇,灿琼华而纳景。清规半温,炯冰状而流津。 是使居常者骇异,轻薄者居厚。瞪睢旰之拙日,钳胡庐之甚口。不恃骊龙之睡,无劳巨蚌之剖。超万顷而一合,由素无而忽有。彼非他能,道在至信。苟至气之克专,实人灵之与进。脱用心之疑惑,必在物而多吝。故事无可否精求,乃获泉非合浦,尚谓出其明珠。地比荆山,固可营其拱璧。彼移山于海,饮羽于石,皆非自然之致力,繄敢而后适。 题解 此赋讲述商丘开因专心相信他人之言,投身河中竟获得明珠的故事,借此强调了信念和专注的力量,只要信念至诚,专心致志,就能达成看似不可能之事。 注释 1. 《文苑英华》原注“疑”:具体所指存疑,或对词句理解、典故运用等存疑。 2. 《文苑英华》原注“疑作'志’”:此为对文中某字的猜测,认为原字可能应为“志” ,但具体所指文中字不明。 七宝老翁2025/4/21 |
|
来自: 丰城市王洲尚群 > 《谱谍文化(本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