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也作码瑙、马瑙、马脑等,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它主要由隐晶质石英和蛋白石组成,具有独特的纹带状块体结构。玛瑙的种类繁多,根据颜色可分为红玛瑙、蓝玛瑙、绿玛瑙、紫玛瑙、灰玛瑙等;按包裹体可分为南红玛瑙、战国红玛瑙、苔藓玛瑙等;按条带可分为带状玛瑙和缟玛瑙等。此外,还有象形图纹玛瑙、火玛瑙、水胆玛瑙等特殊品种。玛瑙原形态三方晶系。常呈致密块状而形成各种构造,如乳房状、葡萄状、结核状等,常见的为同心圆构造。玛瑙的产地遍布全球,中国是玛瑙的主要产出国之一,著名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黑龙江、辽宁、河北、新疆等地。此外,世界上其他著名的玛瑙产地还包括印度、巴西、美国、埃及、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古人常常将其粉碎、研磨,添加溶剂成分,制成矿物颜料,用来作画。亦可入药。古代蒙古人看到玛瑙的颜色和美丽的花纹,很像马的脑子,就以为它是由马脑变成的石头,所以梵语称它为“马脑”。“玛瑙”早期被书写成“马脑”,最早见于后汉安世高所译的《阿那邠邸七子经》一书。南北朝时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称:“马脑,梵云遏湿摩揭婆”、“色如马脑,故从彼名”。唐代高僧慧琳著《一切经音义》解释称:“'阿湿缚’(Asmar-)者,此云'马’也,'揭波’者(-garbha),脑也。”还有说法称,三国时期曹丕同父亲曹操北征乌桓,当地的人进贡玛瑙酒杯一只,曹丕见酒杯红似飞霞,晶莹剔透,便挥笔写下《马脑勒赋》,并在序中说:“马脑,玉属也,出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固以名之。或以系颈,或以饰勒。余有斯勒,美而赋之。命陈琳、王粲并作。”有学者分析认为:说玛瑙出自西域,是因为当时我国所开采者数量有限,大多来自西域、印度、波斯、日本等国的贡品,这些贡品常常是人们认识这种宝贝的重要途径。自佛经传入中国后,翻译人员考虑到“马脑属玉石类”,于是巧妙地译成“玛瑙”。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琼”和“赤玉”等名字也逐渐被“玛瑙”所替代。 |
|
来自: 书楼寻踪馆 > 《玛瑙·尖晶石·崂山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