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催婚: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结了。 这几乎是刻进传统家庭DNA的一件事,到了某个年龄段便自动唤醒父母的技能:催婚。 我的哥哥在二十出头的时候便开始经历父母的催婚,长辈们的说辞都出奇的一致:找个媳妇管着他,结婚后就会懂事的,趁年轻赶紧找个好的,年纪大了就不好找媳妇了等等。 直到现在哥哥已经三十三岁,仍旧没有结婚,在多年的催婚攻势下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或许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是抗拒催婚的,所以有机会他也不结,现在年纪渐渐大了,他想结婚了但确实失去了很多选择权,很明显的是,当哥哥快步入三十岁时,大家给他介绍的对象已经变成离异的女性。 而糟糕的是,随着长辈们减少对哥哥的催婚,继而将炮火转移到了我的身上,当我成长为一位单身的适婚女性时,我才意识到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少部分来自于外界紧盯着我这位单身女性,试图撮合我与任何一位有可能的单身男性,大部分危机感却来自于我的家庭我的父母,我意识到我的个人意志,我的幸福与否并不参与他们的择婿范围。 ![]() 当我自由恋爱时,母亲告诫我“独生子不行,两兄弟的不行,远嫁的不行,太穷的不行,婆婆太强势的不行”,可选择权在他们手里的时候“是个男的就行”。 之前有段时间呆在家里,母亲试图给我介绍对象,我出于好奇问了 男方的信息,结果是个三十多岁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游手好闲的混子,但母亲说了一句话“他家在某某处有房子”,我瞬间哑口无言,也感到郁闷,他们费尽心思的供我上大学,希望有个好工作,只为给一个不用努力的陌生男人做一件华丽的嫁衣吗? 我感到愤怒,我也意识到在他们眼里并不是各种条件限制的不行,而是我的选择我的想法不行。 哥哥近两年或许有结婚的打算,母亲告诉我“哥哥结婚了这个家就是哥哥嫂嫂的了,你还是早点嫁出去,不然以后嫂嫂肯定不高兴”,这句话的杀伤力甚至可以击碎我的三观,因为从小到大我的认知里我的父母慈爱,开明,我是个被父母偏爱的小孩,可如今为了哥哥的成家便可以将我驱逐出门,甚至将驱逐的行为嫁祸给一个还不存在的女性:未来的嫂嫂,我觉得万分滑稽。 ![]() 催婚的本质就是责任转移,以为儿子结婚就有儿媳妇帮他们管着儿子,以为女儿结婚就可以甩掉这个烫手山芋。只需要把自己摘出去,就可以舒舒服服等着儿女给自己养老。 我没有办法屈从于父权家庭的压迫,也无法接受慈爱外衣褪去后的赤裸,我宁愿一辈子漂泊也不会妥协。催婚的案例在我身边并不少,因为催婚选择和不爱的人结婚,因为催婚随便找个人结婚,有时候觉得我们真可悲,人类进化这么多年最后还是原始配对。 我只允许自己结婚是因为幸福,别无其它。 结婚生子不是人生的必选项,不急于去完成某一项任务,年龄便只是记录生命的数字,人生指向何处,都是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