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翻一下手机,才发现满屏都是在谈读书,我想:今天应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今天,人们都会大谈特谈读书的重要性与意义。 我也赶个时髦。 然而,之后呢?会不会年年谈读书,年年不读书?会不会每年今日,人们都会想起:哇,又是一年没读书! 人,应不应该读书?这是一个无需问的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年年今日谈读书呢?因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或者读书的意义越来越淡化? 也许都不是。今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动动手指,就能获得答案,还要不要读书? 肯定要!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读书人去开发 ,去驾驭!目不识丁的人,怎能在这样一个社会游刃有余!? 即使更好的使用人工智能,也需要人们读书,获得更多的智慧,才能更好的驾驭。 人与技术的关系,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 人都是目的,技术只是手段。如果一个民族,不热爱读书,人缺少了驾驭技术的思想,情感,人不能在技术面前保持人类的独立性。人与技术之间的主客关系就可能颠倒!人会依附于技术 ,成为技术的奴! 更可怕的是 ,当技术为王的时候,世界可能就会被少数掌握技术的人控制。于是,人在他们眼中,可能就只能成为被开发或控制的程序。 所以,读书,能从本质上让我们开发技术,享受技术的红利,但永远是技术的主人。 另外,在这么一个以“卷”为王的时代,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读书焦虑,我想 ,恐怕大家所说的读书,不仅仅是专业的学习读书,而是广泛阅读。 在一个不需要“借书”即可“满架”的时代,读什么呢?肯定首选经典。经典是经历了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金子”,货真价实。 卡尔维诺就写过一本书《为什么读经典?》,他有这么几个观点: 1、他认为经典是“永恒的现在”。卡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其名言名句往往浓缩了人类对生命、人性、世界的深刻洞察。例如荷马史诗中的“神为凡人编织命运的网”,或莎士比亚的“存在或不存在,这是个问题”,这些句子在当代依然能引发共鸣。经典名言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它们通过简练的语言传递跨越时空的智慧,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5. 他说,经典是“对抗遗忘的仪式”。 在《为什么读经典》的开篇,卡尔维诺写道:“经典是那些你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名言同样如此——它们需要被反复诵读、咀嚼、内化。这种重复不是机械记忆,而是通过反复对话,让经典智慧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就像《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每次重读都能引发新的体悟。 建议青年人读一读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黑塞,巴尔扎克,曹雪芹! 建议青年人多读一些历史书,从中国的读起 ,在历史里了解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了解社会发展,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等,以便能由历史反观当下,在历史里预见未来。再读一读世界史,扩大视阈,以便站在中国看世界, 站在世界看中国 。 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当下,也要阅读一些与时俱进的新书,比如《认知觉醒力》,比如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等。谁说今日的畅销书就不可能成为明日的经典呢?即使成不了经典,开卷有益,博采众长,未尝不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读书的奇妙与刷屏的完全感觉不同。还是放下手机,徜徉文字之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