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读书

 王侠一家家外不 2025-04-23 发布于陕西

睡前翻一下手机,才发现满屏都是在谈读书,我想:今天应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今天,人们都会大谈特谈读书的重要性与意义。

我也赶个时髦。

然而,之后呢?会不会年年谈读书,年年不读书?会不会每年今日,人们都会想起:哇,又是一年没读书!

人,应不应该读书?这是一个无需问的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年年今日谈读书呢?因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或者读书的意义越来越淡化?

也许都不是。今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动动手指,就能获得答案,还要不要读书?

肯定要!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读书人去开发 ,去驾驭!目不识丁的人,怎能在这样一个社会游刃有余!?

即使更好的使用人工智能,也需要人们读书,获得更多的智慧,才能更好的驾驭。

人与技术的关系,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 人都是目的,技术只是手段。如果一个民族,不热爱读书,人缺少了驾驭技术的思想,情感,人不能在技术面前保持人类的独立性。人与技术之间的主客关系就可能颠倒!人会依附于技术 ,成为技术的奴!

更可怕的是 ,当技术为王的时候,世界可能就会被少数掌握技术的人控制。于是,人在他们眼中,可能就只能成为被开发或控制的程序。

所以,读书,能从本质上让我们开发技术,享受技术的红利,但永远是技术的主人。

另外,在这么一个以“卷”为王的时代,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读书焦虑,我想 ,恐怕大家所说的读书,不仅仅是专业的学习读书,而是广泛阅读。

在一个不需要“借书”即可“满架”的时代,读什么呢?肯定首选经典。经典是经历了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金子”,货真价实。

卡尔维诺就写过一本书《为什么读经典?》,他有这么几个观点:

1、他认为经典是“永恒的现在”。卡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其名言名句往往浓缩了人类对生命、人性、世界的深刻洞察。例如荷马史诗中的“神为凡人编织命运的网”,或莎士比亚的“存在或不存在,这是个问题”,这些句子在当代依然能引发共鸣。经典名言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它们通过简练的语言传递跨越时空的智慧,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2. 经典是对抗“语言贬值”的武器。卡尔维诺生活在信息爆炸初现的20世纪,他敏锐地意识到语言的泛滥会导致思想浅薄化。经典名言的价值在于其“精准性与密度”——它们经过时间筛选,用最凝练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思想。例如但丁《神曲》中的“在人生中途,我发现自己身处幽暗森林”,寥寥数语勾勒出人类精神的迷失感。阅读这样的句子,能训练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3. 他认为激发创造性误读。卡尔维诺强调经典的“未完成性”:经典文本永远向新的阐释开放。名言名句尤其具有这种特质——它们脱离原初语境后,反而能激发新的联想。比如《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社会可以被重新诠释为人权伦理的基础。 这种“误读”不是曲解,而是经典生命力的延续。

 4. 他还认为经典可以作为思维的坐标系。卡尔维诺提出,经典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世界的“参照系”。当我们读到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或博尔赫斯的“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些句子会成为我们思考现实问题的棱镜。名言名句像思想的锚点,帮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判断力。

 5. 他说,经典是“对抗遗忘的仪式”。 在《为什么读经典》的开篇,卡尔维诺写道:“经典是那些你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名言同样如此——它们需要被反复诵读、咀嚼、内化。这种重复不是机械记忆,而是通过反复对话,让经典智慧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就像《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每次重读都能引发新的体悟。

他还认为 阅读经典名言的关键不在于背诵,而在于以批判思维对待经典,“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想,阅读经典是为了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语言的精粹中寻找思维的支点,最终让经典成为照亮现实与人生的一面棱镜。

建议青年人读一读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黑塞,巴尔扎克,曹雪芹!

建议青年人多读一些历史书,从中国的读起 ,在历史里了解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了解社会发展,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等,以便能由历史反观当下,在历史里预见未来。再读一读世界史,扩大视阈,以便站在中国看世界, 站在世界看中国 。

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当下,也要阅读一些与时俱进的新书,比如《认知觉醒力》,比如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等。谁说今日的畅销书就不可能成为明日的经典呢?即使成不了经典,开卷有益,博采众长,未尝不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读书的奇妙与刷屏的完全感觉不同。还是放下手机,徜徉文字之海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