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人教社1987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读到《见大而忘小》这篇课文,颇有感慨。这篇议论文的观点是:人应该有大的追求,不要被小的利益牵涉精力。作者认为:“见大而忘小,这是自古以来许多伟大人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思想修养”,“无产阶级的革命者,从来就是能'见大而忘小’的人”。尽管时过境迁,但读了以上语句,我还是很感激动,挺喜欢这篇老课文的。但课文中接下来的一段话,却让我感到踌躇了,我想,当下的人们读到这一段文字,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是兴奋感动,还是抱怨吐槽?是有为的革命者还是碌碌的庸人,分界线就在于将自己主要的心力用在革命事业上,还是用在个人得失的追求上?是“见大而忘小”,还是“见小而忘大”? 我们的目标在于远大的共产主义的未来,在于整个人类的解放。列宁说过:“我们想要建立八小时的工作日,但是我们自己却往往做了至少两倍时间的工作。” 为了我们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赢得将来更加美好的日子,当前我们宁愿付出艰苦的劳动,过着艰苦的生活。 我想,如果在年轻的时候读到这段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抄写在日记里,用它去激励自己继续奉献。可是,如今我读到这段话,为什么觉得心态有点变了呢?我把这段话发给同学兼好友,他和我一样,那些年也一直按照“见大而忘小”的观念度过,我想听听他的看法。 记得刚工作时,我们俩都把教育当作最神圣的事业,扑下身子备课、讲课、做班主任,当年我们教高中,一个月只休息一天;每天早上5:30起床,6:00上早操,一直忙到晚上9:50下晚自习,查完宿舍,就是10:30了。天天如此,却能乐此不疲,我们真算是“见大而忘小”的人了。好友说:“读了还是有点感动,但我不会再去这样做了。因为自己这样做了近二十年,什么也没得到。当年只顾干活,连报销都不懂,最后却发现,学校把荣誉给了其他人,让他们早早评上职称,提拔他们成了领导,自己却还是普通教师,还在担任班主任,你说,'将来更加美好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不过,好友也说:“自己还会做好基本的工作,对得起这份工资,即便没有评上高级职称,但工资还是够吃够穿的,我们也得讲良心,咱不是混日子的人儿。”听了朋友的话,我想,如果社会规则能公平一些,不让他这样“见大而忘小”的人一直“小”下去,他的一腔热血,一定不会冷的。天道酬勤,多劳多得,这才是人生奋斗、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您说呢?公众号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