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苔,焦国瑞,魏稼,张缙 文献来源:王雪苔,焦国瑞,魏稼,张缙. 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J]. 中医杂志,1980,(03):42-47+80. (上接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一)、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二)、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三)) 王雪苔(1925-2008):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早年跟随外祖父张五云学习《易经》与简易灸法,1948年师从朱琏学习针灸理论与技术。通过近六十年针灸实践,王雪苔对经络理论、针刺知识、灸疗技术及古代灸法做了大量发掘整理工作。 焦国瑞(1923-1997):研究员,主任医师,早年毕业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提出“中国气功养生学体系”(1983)和“气功针灸学初纲”(1986)等。1949年参加工作,在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针灸研究所工作,曾任针法灸法研究室主任、气功研究室主任,从事针灸气功医疗保健的临床、教学和科研。针灸学方面有: 《针灸讲义》《针灸讲座》《针灸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分卷》(合写)、《中国针灸荟萃·治疗学下册》等。气功学方面有:《气功讲义提纲》《五禽戏》《气功养生学概要》 (德文版、英文版)《气功太极十五势》(讲义录及照片集,日文版)《气功太极十五势》(德文版)等。焦氏还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针灸和气功研究生导师、中国康复医会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委员、北京气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全国医学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日本气功养生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新加坡保健气功协会海外顾问、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等。 魏 稼(1933-2020):全国著名针灸学家,有着“神针魏”之美誉。是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转引自微信公号:江西省中医院jxszyydyh【传承工作室】“神针魏”——全国著名针灸学家魏稼) ![]() 四、针灸作用原理的研究 ![]() ![]() (二)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 ![]() 6. 针灸对防卫免疫反应的影响:对白细胞总数与其吞噬作用的研究中,有人报告针刺正常人足三里、合谷、内关穴可使血白细胞总数上升,其中中性比例增加,而淋巴比例下降。针刺正常人足三里等穴,可使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杆菌的指数增加。在24小时的吞噬指数比针前增加65~150%,而吞噬能力增加50%(208、209)。 在研究针刺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机能的动物实验中,均可看到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增强(210、211)。针刺健康动物的合谷、内关等穴,可使血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212)。 针刺治疗菌痢时,患者血清中凝集素的效价显著增高(213)。免疫球蛋白含量明显增加(214)。 针刺健康成人足三里、天枢等穴,其补体效价由针前40.5%上升到50.3%(215)。 一组70例患者通过活动或非活动玫瑰花结形成试验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证明电针对有些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的调整作用,而总的来看是一种显著提高的作用,至少可维持 24 小时(216)。 另一组资料也认为针刺具有促进玫瑰花结形成和促进正常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的作用(217)。 艾灸对机体免疫防卫机能的作用近来也有报告,有人通过艾灸对小白鼠的实验,表明艾灸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218)。另一组对家兔实验的结果,看到经伤寒杆菌液或绵羊红细胞免疫后灸大椎或百会能促进伤寒杆菌凝集素或溶血的产生,其平均效价较对照组高出二倍有余。他们又利用溶血空斑试验 (PFG) 来测定艾灸对抗体形成细胞的影响,发现实验动物的溶血空斑数较对照动物多出三倍(219)。 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针刺对机体适应性防卫反应的影响,从针刺家兔的实验中看到脑皮层、肝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SDH-ase) 活性均增强,皮层下组织和肾的SDH-ase 活性亦出现增强。针刺后大鼠肝、肾组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含量均明显增加。连日针刺家兔能引起肾上腺肥大,重量增加和皮层增厚,尤以多穴针刺为显著。针刺摘除双侧肾上腺后5~7天的大鼠足三里穴时能迅速引起血中ACTH活性增强。通过这些事实,认为针刺具有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缓解病理反应,加速疾病痊愈的作用(220)。 关于针刺抗炎的实验:有人以松节油注入家兔耳壳,人工致炎后针刺合谷、曲池等穴,从耳壳容积的变化明显看到针刺抗炎的效果。又有实验观察了针刺对炎症的渗出、变质、增殖的病理过程,发现针刺对其主要影响是减低渗出,加速吸收,减少组织坏死,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疤痕化,使其提早修复治愈(220)。 7.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有人通过脑电的描记研究针刺对皮层的影响,认为针刺可加强健康人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增强其兴奋与抑制过程(221)。 在疾病情况下针刺能调整并增强皮层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力量和灵活性,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222)。此外,也有人研究针刺对植物神经机能的影响,认为针刺对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也具有双向调整作用(223、224)。 由于针刺麻醉的成功,对于神经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近几年来有了迅速进展(225)。不少单位应用电生理学、组织化学或损毁中枢的某些部位的方法,观察电针对疼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脊髓、脑干、丘脑,尾核和皮层都参与了针刺镇痛的过程。中脑网状结构、中缝核、兰斑,均 与 痛 觉 有 密 切 关 系(226~229)。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网状结构内侧部的巨细胞核以及中缝核群,在接受刺激信号后可以发出冲动,下行抑制脊髓背角传递痛觉信号神经的活动,上行抑制丘脑束旁核的痛敏细胞放电(227、230~234)。缰核则汇集了下丘脑、杏仁核、海马、膈以及伏膈核的影响又对中缝大核活动进行调节(235)。丘脑束旁核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处理痛觉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36)。这种抑制效应的产生与传递过程大概是通过一个回路而完成的,组成这样一个回路的重要环节可能是尾核(237)。 尾核镇痛作用的特点有:缓解疼痛,安定情绪,需要诱导期,有后效应,作用范围广,无明显体节性分配等。与远隔取穴的针刺镇痛规律颇为相似。刺激尾核头部背侧对缓解晚期癌肿引起的剧痛有较好效果。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亦均参与针刺镇痛的过程(238)。 中枢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近几年来取得较大进展。针刺信号进入中枢后,激发了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些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等均有助于针刺镇痛的实现;有些如儿茶酚胺和抗吗啡物质则起拮抗作用。针效的优劣是这些神经介质在各核团中相互作用的一个总结果,其中5-羟色胺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似起关键作用(239)。 我国已经建立了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分离、提取和测定的方法,并人工合成了脑啡呔及其衍生物(225)。 (续完) ![]() 参考文献 ![]() 针灸生:高银盈 针灸师:李宝金 |
|
来自: 想象派武者 > 《一经络与穴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