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四)

 想象派武者 2025-04-24 发布于四川

王雪苔,焦国瑞,魏稼,张缙

文献来源:王雪苔,焦国瑞,魏稼,张缙. 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J]. 中医杂志,1980,(03):42-47+80.

(上接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一)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二)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三)

图片

王雪苔(1925-2008)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早年跟随外祖父张五云学习《易经》与简易灸法,1948年师从朱琏学习针灸理论与技术。通过近六十年针灸实践,王雪苔对经络理论、针刺知识、灸疗技术及古代灸法做了大量发掘整理工作。

图片

焦国瑞(1923-1997):研究员,主任医师,早年毕业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提出“中国气功养生学体系”(1983)和“气功针灸学初纲”(1986)等。1949年参加工作,在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针灸研究所工作,曾任针法灸法研究室主任、气功研究室主任,从事针灸气功医疗保健的临床、教学和科研。针灸学方面有: 《针灸讲义》《针灸讲座》《针灸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分卷》(合写)、《中国针灸荟萃·治疗学下册》等。气功学方面有:《气功讲义提纲》《五禽戏》《气功养生学概要》  (德文版、英文版)《气功太极十五势》(讲义录及照片集,日文版)《气功太极十五势》(德文版)等。焦氏还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针灸和气功研究生导师、中国康复医会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委员、北京气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全国医学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日本气功养生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新加坡保健气功协会海外顾问、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等。

图片

魏  稼(1933-2020)全国著名针灸学家,有着“神针魏”之美誉。是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转引自微信公号:江西省中医院jxszyydyh【传承工作室】“神针魏”——全国著名针灸学家魏稼

图片

张缙(1930-20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衢州市杨继洲针灸医院名誉院长。
图片

四、针灸作用原理的研究

图片
图片

(二)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

图片

6. 针灸对防卫免疫反应的影响:对白细胞总数与其吞噬作用的研究中,有人报告针刺正常人足三里、合谷、内关穴可使血白细胞总数上升,其中中性比例增加,而淋巴比例下降。针刺正常人足三里等穴,可使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杆菌的指数增加。在24小时的吞噬指数比针前增加65~150%,而吞噬能力增加50%(208、209)

在研究针刺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机能的动物实验中,均可看到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增强(210、211)针刺健康动物的合谷、内关等穴,可使血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212)

针刺治疗菌痢时,患者血清中凝集素的效价显著增高(213)免疫球蛋白含量明显增加(214)

针刺健康成人足三里、天枢等穴,其补体效价由针前40.5%上升到50.3%(215)

一组70例患者通过活动或非活动玫瑰花结形成试验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证明电针对有些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的调整作用,而总的来看是一种显著提高的作用,至少可维持 24 小时(216)。 另一组资料也认为针刺具有促进玫瑰花结形成和促进正常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的作用(217)

艾灸对机体免疫防卫机能的作用近来也有报告,有人通过艾灸对小白鼠的实验,表明艾灸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218)。另一组对家兔实验的结果,看到经伤寒杆菌液或绵羊红细胞免疫后灸大椎或百会能促进伤寒杆菌凝集素或溶血的产生,其平均效价较对照组高出二倍有余。他们又利用溶血空斑试验 (PFG) 来测定艾灸对抗体形成细胞的影响,发现实验动物的溶血空斑数较对照动物多出三倍(219)

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针刺对机体适应性防卫反应的影响,从针刺家兔的实验中看到脑皮层、肝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SDH-ase) 活性均增强,皮层下组织和肾的SDH-ase 活性亦出现增强。针刺后大鼠肝、肾组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含量均明显增加。连日针刺家兔能引起肾上腺肥大,重量增加和皮层增厚,尤以多穴针刺显著。针刺摘除双侧肾上腺后5~7天的大鼠足三里穴时能迅速引起血中ACTH活性增强。通过这些事实,认为针刺具有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缓解病理反应,加速疾病痊愈的作用(220)

关于针刺抗炎的实验:有人以松节油注入家兔耳壳,人工致炎后针刺合谷、曲池等穴,从耳壳容积的变化明显看到针刺抗炎的效果。又有实验观察了针刺对炎症的渗出、变质、增殖的病理过程,发现针刺对其主要影响是减低渗出,加速吸收,减少组织坏死,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疤痕化,使其提早修复治愈(220)

7.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有人通过脑电的描记研究针刺对皮层的影响,认为针刺可加强健康人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增强其兴奋与抑制过程(221)。 在疾病情况下针刺能调整并增强皮层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力量和灵活性,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222)。此外,也有人研究针刺对植物神经机能的影响,认为针刺对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也具有双向调整作用(223、224)

由于针刺麻醉的成功,对于神经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近几年来有了迅速进展(225)。不少单位应用电生理学、组织化学或损毁中枢的某些部位的方法,观察电针对疼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脊髓、脑干、丘脑,尾核和皮层都参与了针刺镇痛的过程中脑网状结构、中缝核、兰斑,均 与 痛 觉 有 密 切 关 系(226~229)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网状结构内侧部的巨细胞核以及中缝核群,在接受刺激信号后可以发出冲动,下行抑制脊髓背角传递痛觉信号神经的活动,上行抑制丘脑束旁核的痛敏细胞放电(227、230~234)。缰核则汇集了下丘脑、杏仁核、海马、膈以及伏膈核的影响又对中缝大核活动进行调节(235)丘脑束旁核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处理痛觉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36)。这种抑制效应的产生与传递过程大概是通过一个回路而完成的,组成这样一个回路的重要环节可能是尾核(237)

尾核镇痛作用的特点有:缓解疼痛,安定情绪,需要诱导期,有后效应,作用范围广,无明显体节性分配等。与远隔取穴的针刺镇痛规律颇为相似。刺激尾核头部背侧对缓解晚期癌肿引起的剧痛有较好效果。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亦均参与针刺镇痛的过程(238)

中枢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近几年来取得较大进展。针刺信号进入中枢后,激发了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些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等均有助于针刺镇痛的实现;有些如儿茶酚胺和抗吗啡物质则起拮抗作用。针效的优劣是这些神经介质在各核团中相互作用的一个总结果,其中5-羟色胺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似起关键作用(239)

我国已经建立了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分离、提取和测定的方法,并人工合成了脑啡呔及其衍生物(225)。                

 (续完)

图片

参考文献

图片
(184)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室:针灸对人体心电图影响的研究。内部资料,1965。
(185)北京市冠心病研究协作组:针刺治疗冠心病临床观察。同(143)第1页,1979。
(186)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等:针刺心包经某些穴位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及其传导途径的分析、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二),第154页,1979。
(187)杨友泌:针刺对急性心肌梗塞作用的实验研究。同(186)第153页,1979。
(188)刘瑞庭: 针刺对犬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作用的观察。同(186)153 页,1979。
(189)西安医学院针麻理论研究组:针刺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内部资料,1973。
(190)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室:针灸对人体动脉压影响的研究。同(184)。
(191)李万德:针刺对某些正常生理机能的影响。 安医学报4(1):47,1961。
(192)马如纯等:针刺人中的抗休克作用及其血流动力学特 点。同(186)第158页,1979。
(193)黄乘宪:针刺对血压调节系统影响的控制理论研究。 同(186)第156页,1979。
(194)张纯亮: 针灸疗法的一些临床观察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42(6):514,1956。
(195)蔡天皎等:X线观察针刺对胃蠕动的影响和初步报告。 中华放射学杂志(4):386,1957。
(196)上海第二医学院:针刺狗“足三里”对胃运动与分泌机能影响的初步观察(文摘)。同(177)第265 页,1959。
(197)张经济等:针刺对胃电图的影响。兰州医学院学报(1): 9,1960。
(198)尚充清:针刺家免(后)三里穴对脑神经节、脑组织磷酸酶活性的组织化学研究。内部资料,1961。
(199)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放射科等:针刺配合X线检查诊断胃肠道疾病。同(143)第6页,1979。
(200)同(189)。
(201)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等:X线观察针刺对胆囊动力的改变。同(176)第78页,1961。
(202)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登中心医院外科针刺治疗胆石研究 小组:电针加服硫酸镁治疗胆管结石。同(143)第3页,1979。
(203)同(189)。
(204)同(189)。
(205)裴延辅等:针灸对泌尿系统的初步观察。内部资料,1963。
(206)张一民:针刺对前列腺肥大症患者膀胱压的影响。内部资料,1964。
(207)同(189)。
(208)山东医学院:针灸作用机制的探讨——施针对人体周围红白血球的影响的初步观察报告之一。山东医刊29(1):15,1960。
(209)叶维德等: 针刺疗法对机体的影响——脑电波、血糖及白血球变化的初步观察。吉林卫生(11):23,1959。
(210)同(177)。
(211)梁明达:针灸对机体的防御与适应机能的作用。山东学院学报14(2):36,1962。
(212)同(189)。
(213)王刚:针灸对急性细菌性病人疑集反应的改变。哈尔滨中医(2):20,1963。
(214)南京针刺治疗急性菌痢协作组: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研究。同(143)第2页,1979。
(215)王雪苔: 针灸疗法对三十八例补体影响的初步观察新针灸学,第365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新1版
(216)河南医学院组织胚胎、生物针麻科研组:电针对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同(186)第162页,1979。
(217)马振亚等: 针刺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同(186)第163页,1979。
(218)周才一等:艾灸对小白鼠单核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同(186)第164 页,1979。
(219)章育正等:艾灸对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影响。同(186) 第164页,1979。
(220)毕涉等:针刺对机体适应性防卫反应的影响。同(186) 第161页,1979。
(221)同(189)。
(222)同(189)。
(223)同(177)。第193页。
(224)同(189)。
(225)钱信忠: 我国中西医结合针灸针麻科学研究的进展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资料,第22页,1979。
(226)吴定宗等:中脑网状结构在针刺麻醉镇痛中的作用。同(186)第37页,1979。
(227)张桂林等:刺激中脑中缝核对丘脑束旁核痛敏细胞放电的影响及其在针刺镇痛中的意义。同(186)第37页,1979。
(228)俞光弟等: 刺激中缝背核和损毁蓝斑对唇针镇痛的影响。同(186)第35页,1979。
(229)吴本瑜等:电针刺激对蓝斑核单位放电的影响。同(186)第37页,1979。
(230)夏琅炎等: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伤害性传人的控制。同(186)第39页,1979。
(231)江振裕等: 肌神经刺激和穴位电针诱发的延脑网状巨 细胞核的单位放电。同(186)第39页,1979。
(232)杜焕基等: 中缝大核区同其他核团在抑制内脏躯体反 射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同(186)第28页,1979。
(233)北京医学院基础部生物物理教研组等: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同(186)第33页,1979。
(234)沈锷:下行抑制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同(143)第19 页,1979。
 (235)王绍等:缰核对中缝大核放电的抑制作用。同(186) 第29页,1979。
  (236)孙明智等:针刺对大白鼠丘脑束旁核单位放电的影响。同(186)第20页,1979。
  (237)张香桐: 来自穴位与来自痛区的传入冲动在丘脑内的相互作用。同(143)18页,1979。
(238)何莲芳:尾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同(143)第23页,1979。
(239)韩济生:某些中枢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同(143)第20页,1979。

针灸生:高银盈

针灸师:李宝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