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 2023-11-13 ![]() 概述 管氏针刺手法研究 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研究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 针药结合治疗卵巢早衰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 《针灸大成》研究 ![]() 2021年度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与针灸有关的学术论文5000余篇,主要涉及经络、腧穴、刺灸法、子午流注、临床治疗、实验研究及教学内容。 本年度经络研究涉及经络理论、经络演化等方面。 洪晓帆等通过考证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老官山出土的“十二经脉”等内容,梳理了“心主之脉”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心的概念由一而分为二的过程。 关于经络理论,臧颖颖探讨了经气的构成、原气在十二经中的向心性流注特点及原理,以此阐述标本根结理论与十二经脉流注关系,同时,在原气与营卫之气的流注及生理特点下发展的取、配穴理论极大的丰富了针灸辨证论治疾病的方法。 腧穴的定位取穴、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生物学基础研究、针刺安全是2021年度腧穴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在中医药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方面有了最新的探究。 穴位定位相关问题,吴墨政等梳理了《黄帝内经》中涉及足三里穴的有关条文,从腧穴名称、归经定位、取穴方法、针刺方法、主治病证等方面,对足三里穴主治功用特点进行了考证。刘佳男等分析了从古至悬钟穴定位的演变。 穴位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中,李鸿章等指出,“荥输治外经”是指诸经荥输穴均可调治本经循行路线病证。阳经荥输穴善调治经外气血,治疗外经病证。只是阴经输穴气血更为深入,调治外经气血的作用更强,进而可以影响到脏腑,从而治疗内脏病,毕竟阴经输穴是“以输代原”。而手三阴经荥穴与阳经输穴位置类似,气血多少类同,更善治外经病症,尤其“体重节痛”。 曹昺焱等认为,骨骼肌的纵向张力传导通路和横向张力传导通路是反阿是穴起效的物质基础,故针刺反阿是穴可以改变骨骼肌纵向或横向张力传递,从而缓解肌肉、肌腱的疼痛。罗宁等发现,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所选腧穴位置临近所属神经支干,或位于相应的神经支干上,还应根据穴位下神经解剖学位置,注重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刘佳伟等认为,经络与肌筋膜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古人的针灸理论中也有对肌筋膜的运用。这提示从肌筋膜的角度来认识经络,而且通过比较神经系统、体液系统和肌筋膜系统三者的不同,可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陈子琴等探讨了神庭治疗范围:脑部诸疾、关节、各脏腑及三焦病症、目系、女科及皮肤疾患。 李武等发现,天枢模拟敏化后,能够直接参与机体对空肠运动的调节,同时增强对电针刺激的响应性,放大电针天枢对空肠运动的抑制效应。 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Hu W等发现,与周围的非穴位相比,关元穴交感神经血管网络更密集;在手动或电针后,与相邻非穴位相比,关元穴血流量增加,表明针灸可以增强局部血流。交感神经血管网络在关元穴的治疗作用中的重要位置。 Yu F等发现,在制动诱导高血压大鼠模型中,神经源性炎症在腕部穴位迅速出现,并在15min内完全发展,神经末梢P物质释放增加,可提高A类和C类纤维对针刺刺激的敏感性。提示神经源性炎症期间释放的P物质增强了感觉传入对穴位针刺的反应,并触发针刺信号以产生针刺效应。 刘惠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拔罐能够使大鼠“环跳”穴区皮肤组织中Mast Cell、NPY、5-HT表达上调,这些神经活性物质的释放可能激活相关信号传递通路而实现拔罐效果。陈莉等发现电针委中穴能促进损伤多裂肌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多裂肌中PDGF-CC、PDGFR-α和MMP-1的表达相关。 范郁山等认为,腧穴是一个能量聚集和释放的场所,针刺是对腧穴施加能量的过程,针刺的速度、方向、时间及局部温度的变化是影响腧穴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陈艺元等研究了皮肤微生态与穴位敏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敏化穴位作为机体自稳态失衡在体表的异常表现,敏化部位局部的物质改变可能导致微生物的变化,相应地,针灸等刺激发挥治疗作用也有微生物的参与。 陆凤燕等认为,受试者胀感、钝痛感、酸感以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等得气针感主要产生于肌肉组织,受试者胀感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常相伴产生,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可能与针刺诱发的局部肌肉收缩活动有关。 在针刺腧穴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中,邹玲等以人体手足厥阴经五输穴相关解剖学结构为例,运用Adobe Illustrator绘图软件从体表、骨骼、神经和动静脉几个方面尝试绘制矢量图,并总结了简单易学的绘制流程、应用技巧及注意事项等。 刘春飞等建立人体经络穴位实体模型与3D数字化人体模型的信息通讯系统,实现了智能便捷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模型与传统针灸铜人信息整合。 李梦玲等提出,大敦穴主治病证以内科、妇科、外科为主,最优主治病证为疝气,最优配穴三阴交;配伍规律以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交接经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及大接经法为主。 此外,朱兵提出穴位是医者诊治患者时的发现而不是健康人群的天然存在,穴位特异性依附于因病所牵涉的靶器官,体表出现的病理性“牵涉位”,是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具有“健康信息密码”的体表位域。即在生理情况下穴位不具备显现的要素,是功能“潜伏”的穴位。 实验大鼠、小鼠穴位的准确定位是针灸基础研究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实验动物穴位国际标准。程觅等从穴位定位依据、穴位数量与分布等方面,分析比较实验小鼠、大鼠穴位定位方法的差异、优势与不足,为穴位规范化准确定位提供文献参考,也为研制新的实验动物穴位定位国际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刺法灸法的临床应用和影响因素、刺灸手法、作用机制、历史演变依旧为本年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些新型针刺手法以及各类数据的整理分析也有所涉及。 在临床应用中,杨婷婷等对缪刺法的特点和运用时机进行了分析,表明缪刺法运用时机为:身形有痛而脉象无明显异常;病痛对称部位周围见异常络脉;病痛对称部位按之疼痛或按之痛减以及针刺治疗无效时。 丁园等人总结了孙远征教授基于对神、脑、心的全面深刻理解及多年临床经验而提出的“调神”针刺法,通过“神-脑-心”体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成确切的针刺方法,并规范了针刺手法的操作和刺激量,强调可广泛应用于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疾病,或者部分功能性疾病、情志类疾病。 袁文丽等总结了邵素菊的“静针重灸法”的临床应用,介绍了其选穴、操作和功效等。 关于针刺效应影响因素,叶炎生等认为,以疾病及患者体质为基础,同时根据腧穴、针法、针具等相关可调控因素机动调整留针时间,以谋求最佳留针时间和针刺效应。田翠翠等传承石学敏治神思想,提出以“神应”一词统括得气众多外在表现,统筹得气、气至、针感3个概念分别具有的属性,石学敏以“神应而有效”指导临床,重视治神以提高临床疗效、以神应判定针刺是否成功。章海娟等人对经筋病中针刺角度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于穴位埋线,戴俭宇等研究发现,穴位埋线能够有效干预C57BL/6小鼠听功能下降过程且干预效果在小鼠20周龄时最显著。 陈婷等探讨了超声引导下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减重效应的影响,得出深层穴位埋线较浅层穴位埋线得气更强烈,减重效应更佳;超声引导下穴位埋线可以精准定位埋线层次,降低埋线不良事件发生。 在刺灸手法方面,刘鑫烨等认为,“烧山火”与“透天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施术中机体的肌肉、血管以及呼吸配合,是产生热感和凉感的关键。张婉等人考究了“发蒙针法”的内含及其主治病证,且阐释了具体操作及其机制。 关于作用机制,LU FY等认为,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不同得气感觉的强度和发生率基本相似;举推法可诱发最强的得气感;穴位周围的肌电与得气反应有关。谭金晶等发现,背俞指针疗法、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GERD)大鼠均ICC数量,改善ICCs超微结构,认为背俞指针疗法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SCF的蛋白表达有关。 胡静等发现,艾灸光热信号所激活的不同分子靶点是刺激信号转化生物信号的关键,光热信号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实现信号的传导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反应,从而对机体各系统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对于刺灸法的历史考究,胡玉龙等考证认为“气至”就是得气。葛开发等认为,透天凉病机重在卫不在其位,治则是卫归其位,引卫外出是产生凉感的关键。 田大哲等认为恢刺为治疗筋痹的古典手法,主要为治疗因气机郁痹或气机不畅所致筋急而设;且对其刺法和临床应用做了详细的探究。 刘宏霞等比较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强调的“气至病所”和《灵枢·官针》中强调的“针至病所”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今针灸临床病种特点、临床之所得,对“气至病所”与“针至病所”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刘雁泽等通过结合李永明教授与王富春教授临床、科研经验,依据会阴部生理解剖特点、与经络穴位的关系、肥大细胞分布趋势等方面,总结出会阴针分区与操作应用,并结合临床医案对会阴针法进行探讨。 在运用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整理方面,金传阳等提出,基于脑-机接口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特点包括数据量巨大、数据流稳健、客观量化和自由度分析高等。侯艺等以图表文字相结合展示缪刺法腧穴选取、优势病种、行针手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及特点,指导临床实践应用,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临证加减。 胡佳慧等强调,开展针刺小鼠安全刺激量研究的必要性,减少实验动物无谓的牺牲,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 2021年发表针灸临床治疗文献4000余篇,与2020年文献相比,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大幅增加,其余变化起伏均不明显。 ![]() 针灸治疗疾病谱分布及比例与往年相比有所不同。骨伤科疾病文献仍占比最大为13.54%(702篇),涉及病种有骨折、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等。神经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位列第二,占11.09%(575篇),其中卒中相关文献最多为350余篇,其次中风有170余篇,其他涵盖的病种主要还包括偏瘫、脊髓损伤、颅脑损伤、脑梗、脑缺血和头痛等。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占比10.26%(532篇),主要涉及病种有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腹泻、溃疡性结肠炎、胃炎、消化不良等。外科疾病相关文献占比5.25%(272篇),主要涉及病种有术后、损伤、荨麻疹、带状疱疹、痤疮、银屑病等。妇科疾病占4.8%(249篇),主要涉及病种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等。五官科疾病相关报道数量和2020年接近(248篇),主要涉及病种有干眼、咽喉病、耳鸣、耳聋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比4.32%(224篇),相较去年增加了35篇,涉及病种有尿失禁、肾绞痛等。精神神志疾病占1.89%(98篇),涉及失眠、抑郁等疾病。循环系统占3.53%(183篇),较去年增加了47篇,内分泌系统疾病占比3.45%(179篇),其中糖尿病相关文献量最多有90余篇,其次肥胖有40余篇,痛风20余篇。呼吸系统疾病占3.14%(163篇),主要涉及慢性阻塞性肺炎、哮喘等。针灸儿科占3.36%(174篇),涉及病种有脑瘫、哮喘等。肿瘤相关文献占比2.76%(143篇),以胃癌、肺癌居多。针灸治疗急症较去年有小幅增加,占比1.91%(99篇)。针灸临床经验22篇,和去年接近。血液系统疾病23篇。针刺治疗传染病和针刺戒酒戒毒分别为16篇和1篇。 (撰稿:董心怡 王宇 杨永清 审阅:黄龙祥) ![]() 杨永清,博士生导师。2018年起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育部省部共建上海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针灸中药效应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中美针刺靶标发现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主任委员、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西医结合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杂志》杂志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针刺抗哮喘临床与基础研究、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曾负责各级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代表作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三项,指导团队成员获得国家“优青”称号。 黄龙祥,博士生导师。2006年起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的学术带头人、局级重点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主任,故宫研究院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医药古籍再生性保护工程《中华医藏》项目专家,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执委。主要研究针灸学术史、古典针灸文献、针灸文物。1997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2008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王宇,研究生导师。2020年起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撰稿专家。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分子生物实验室”、“针灸药物靶标发现国际联合实验室”副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实验中心主任、副书记。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陆氏流派“陈汉平工作室”学术继承人。历任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秘书长、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普及专家。长期从事针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神经免疫学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主要从事针灸治疗哮喘临床疗效评估与神经-免疫学机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编写学术、科普著作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 《中国中医药年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原为1983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办的《中医年鉴》,1989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2003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卷和学术卷,行政卷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承办,学术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中医药学术成就和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史料性工具书,也是一部属于历史档案性质的工具书。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2022》为总第40卷,主要以2021年度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为依据,选用公开发表于中医药期刊的高质量论文,包含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资助的论文3000余篇,围绕年度学术进展及热点,关注中医及中药学科重大项目的进展,聚焦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
|
来自: 想象派武者 > 《一经络与穴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