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则 引言●解剖复位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及稳定钢板固定适用于简单2或3部分骨折。 ●若累及小结节骨折可能需要缝线固定,并考虑对外科颈行钢板固定。
●脱位复位后可重新评估骨折类型并制定适宜治疗方案。 结节●确定性处理包括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骨折结节。 ●以下描述大结节移位骨折的治疗。关于盂肱关节复位后小结节复位细节详见以后内容。 精确复位大结节常因肩袖牵拉向后上方移位,肱骨头因肩胛下肌腱牵拉完整小结节而向后旋转。需精准矫正两种畸形。若肱骨头存在外翻/内翻错位需纠正以确保大结节正确复位。 ![]() 分离结节的缝线固定 ![]()
![]() 角度稳定钢板与标准钢板比较 ![]() 2.患者准备与入路 患者准备 推荐仰卧位(沙滩椅位为备选)。 ![]() 入路选择 ●盂肱关节或小结节切开复位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大结节微创显露可选前外侧或经三角肌入路,依据骨折位置选择。 3.复位与初步固定 复位 ●应及时复位盂肱脱位。闭合复位成功者可酌情延期肱骨近端骨折确定性治疗。 ●肱骨头复位可能困难,需良好肌松麻醉。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始于麻醉下闭合复位尝试,或直接行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 ●臂部纵向牵引下,通过手指直接加压使脱位肱骨头复位。 ●脱位复位后重新评估骨折类型并制定治疗方案。 ![]() 备选:骨钩技术 ![]()
![]() 冈下肌腱 ![]() 入路相关差异 ![]() 牵引缝线应用 ![]() ●后侧肩袖可见部位置入临时牵引缝线前拉,暴露冈下肌腱止点缝线置入位点后移除初始牵引缝线。 ![]()
![]() ![]() 同样,所谓的'三角肌牵开器'可改善三角肌牵开效果。 ![]() 注意事项:骨质疏松骨钳使用 ![]() 受累结节复位 ![]() 打结稳定结节与头端骨块,将三部分骨折转为两部分状态。 ![]()
![]() 备选:钢板辅助复位 ![]() 依据骨折形态,也可通过牵拉肱骨干向未固定钢板实现干骺端骨折复位。 ![]()
![]() 复位确认 直视评估 ![]() 影像确认 ![]() 4.钢板位置 正确钢板位置 ●距大结节顶端5-8mm远端 ●沿肱骨干轴线正确对线 ●二头肌间沟稍后方(2-4mm) ![]() 钢板位置确认 ●经置入导向器近端孔置入克氏针,针尖应抵于肱骨头顶端确认轴向位置正确。 ![]() 注意事项1:钢板过于靠近二头肌间沟 ![]() 注意事项2:钢板过于近端 ![]() 5.钢板固定 钢板固定至肱骨干 通过长圆孔置入3.5mm小骨折双皮质螺钉将钢板固定至肱骨干。 技巧1:钢板位置微调 首枚螺钉于长圆孔中心松置时可调整钢板位置,位置正确后拧紧。 ![]() 技巧2:克氏针预固定钢板 ![]() 技巧3:经合适导向套筒置入克氏针。 ![]() 钢板固定至肱骨头 ![]() 避免关节内螺钉置入 ![]() 确定螺钉长度 ![]() 置入螺钉 ![]() 螺钉数量与位置 ![]() 距螺钉Calcar screws ![]() 小结节固定 ![]() 肱骨干追加螺钉 ![]() 5.环形中和缝合 经钢板小孔追加中和缝线固定肩袖肌腱(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 ![]() 7.标准钢板应用 ●若无角度稳定钢板,标准钢板可作为替代。所述复位、初步固定及肩袖缝线步骤基本相同(螺钉除外)。推荐选用改良三叶草小骨折钢板(尖端切除并按需塑形),可置入多枚小骨折螺钉固定肱骨头。 ●注意角度稳定植入物(尤其骨质疏松骨)固定更优,但无法替代优良手术技术与判断。骨折分型进展、血供理解、肩袖肌腱缝线应用、解剖复位及临时固定均属治疗进阶,结合优化植入物可获最佳预后。 ![]() 8.内固定终末检查 ●影像增强下多体位仔细检查复位与固定(包括植入物位置与长度),确保螺钉尖端未入关节。 ●骨性固定后测试盂肱关节稳定性。 ![]() 获取轴位片。 ![]() 沙滩椅位时C臂需适当调整获取正交视图,必要时调整上臂位置确认复位满意、固定稳定且无关节内螺钉。 ![]() |
|
来自: martinbigbird > 《肩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