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越苏韵 之 泰州文昌阁和南山寺及文峰塔

 美食美景皆不负 2025-04-24 发布于北京



泰州文昌阁和文峰塔都在凤城河的北岸,中间隔着鼓楼路,它们分别耸立在文昌桥的东北和西北方向。


泰州文昌阁


明清以来,各地纷纷建文昌宫、文昌塔、文昌阁等建筑,以供奉文昌帝君。历史上的泰州文昌阁,是国内文昌阁中较早的一座,位于原文庙泮池之南,与南山寺塔相对,是泰州儒学训导李香所创,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后陆续有人出资重修,清乾隆、嘉庆、咸丰、光绪时期就修建过四五次。1941年被汪伪军队拆除,留下一块高于周围数十厘米的高台遗址。2004年,泰州在原址西侧、文昌桥东北侧按历史记载重建文昌阁。新落成的文昌阁三层六面,高18.8米。





南山寺及文峰塔



南山寺,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禅寺,更名为“资福禅院”。宋徽宗崇奉道教,政和七年(1117年),资福禅院改为了道观,名“神霄玉清万寿宫”。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恢复佛寺,升院为寺,名“资福禅寺”。淳熙十年(1183年),寺毁。宋元时期又多次重修。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南山寺为“祝圣道场”,并于寺内设佛教管理机构僧正司,掌管泰州地区的佛教事务。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铸巨大铁钟一口,钟声洪亮,声闻数十里,惜已不存。明代亦多次重修。

南山寺的名称由来,是因为该寺位于泰州城的东南方而得名,这与泰州的东山寺、西山寺和北山寺情况一样。泰州无山,而饶有趣味地称四方的寺院为山,颇富想象力。南山寺又称“南山律寺”,这一说法是宋代嘉定年间时寺院设立戒坛,传扬道宣律师创立的南山律宗,故称南山律寺。


清代光绪《泰州志》中有一幅南山寺图,详尽描绘了该寺的格局情况:寺坐北朝南,主轴线上,前有山门殿,中为前殿,后为大雄宝殿,亦称后殿。大殿前左右两侧设钟、鼓二楼。前后两殿之间建有侧殿和廊屋,形成四合院落规制。现仅存大雄宝殿及东面几间附房。

大雄宝殿为庑殿重檐,楠木金柱,建筑技法为元代以前常见手法,斗拱为明式做法,梁枋上彩绘二龙戏珠和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以及动、植物图案。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瓦当、滴水上饰有龙凤图案。整体属明中期风格,屋面则继承了唐代的建筑手法。虽经千年风霜,仍翘角飞檐,巍然屹立,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寺处于古泰州文化中心,其东南为南山寺塔(文峰塔),东北为学宫(即文庙)和泮池,再往东为文昌阁和望海楼,西边为贡院。整个寺院结构紧凑,地势高敞,环境优雅开阔。

南山寺塔(文峰塔)砖砌三层八面,相传为宋代周孟阳家所建,今已不存。文峰塔倒塌时间史书记载不详,相传为焚香遗火所毁。明嘉靖初年遗址尚存。到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寻觅到塔基并重建,清光绪三年(1877年)再一次焚于大火,后募捐修复。1968年,泰州水泥制品厂修建仓库,南山寺塔被拆除。现在的文峰塔是十年前新建的,高约56米,塔身7层,有地宫。地宫里面金壁辉煌,有佛祖舍利专供的金塔,墙壁上有一百余海内外大德高僧的手模法印,在佛教界绝无仅有,可以进入参观。














图片拍摄于2025年4月6日

END


【本号第768篇文章】
Image
《吴越苏韵》合集(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