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华昌中医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较大影响。在西医范畴中,眩晕的病因多样,如耳石症、梅尼埃病、颈椎病、脑血管病变等。耳石症常因耳石脱落致平衡失调引发眩晕,特点为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与内耳积水有关,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脑血管病变如后循环缺血,可因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眩晕,严重时威胁生命。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历史悠久,《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风、火、痰、虚等因素相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无痰不作眩” 则强调痰浊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也可导致清窍失养引发眩晕。中医通过辩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有独特优势。 以下我为大家介绍 9 个治疗眩晕的特效方剂,供科普参考,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方剂二:益气养血定眩方- 药物组成黄芪 30 克,当归 15 克,熟地 20 克,白芍 15 克,川芎 10 克,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茯苓 20 克,炙甘草 10 克,龙眼肉 15 克,酸枣仁 20 克。
- 功效
- 适应症用于气血亏虚型眩晕,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 用药心得及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补血活血,即四物汤之意;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若血虚较甚,可加阿胶烊化冲服以增强补血之力;若心悸失眠严重,可加远志、柏子仁增强安神之功;若兼有便溏,可去熟地,加山药、薏苡仁健脾止泻。
方剂四:温阳化痰止眩汤- 药物组成制附子 10 克(先煎),干姜 10 克,白术 20 克,茯苓 20 克,半夏 15 克,陈皮 10 克,桂枝 10 克,甘草 6 克。
- 功效
- 适应症适用于阳虚痰湿型眩晕,症见眩晕,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恶心,呕吐清涎,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 用药心得及加减制附子、干姜温肾助阳,散寒化湿;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甘草调和诸药。若寒象较重,可加肉桂增强温阳之力;若痰湿明显,可加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若伴有气虚,可加黄芪、党参益气补虚。
方剂五:滋肾填精定眩方- 药物组成熟地黄 20 克,山茱萸 15 克,山药 20 克,枸杞子 15 克,菟丝子 15 克,鹿角胶 10 克(烊化),龟板胶 10 克(烊化),牛膝 15 克,杜仲 15 克,当归 15 克。
- 功效
- 适应症用于肾精不足型眩晕,症见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 用药心得及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即六味地黄丸中的 “三补”,滋补肾阴;枸杞子、菟丝子、杜仲补益肝肾;鹿角胶、龟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一阴一阳,阴阳双补;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当归养血活血。若阴虚明显,可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若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温补肾阳;若伴有失眠,可加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方剂六:化痰通络止眩汤- 药物组成法半夏 15 克,胆南星 10 克,茯苓 20 克,陈皮 10 克,枳实 10 克,石菖蒲 10 克,郁金 10 克,丹参 15 克,赤芍 15 克,天麻 15 克。
- 功效
- 适应症适用于痰瘀阻络型眩晕,表现为眩晕,头痛,头重如蒙,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腻,脉弦滑或涩。
- 用药心得及加减法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枳实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天麻息风止眩。若瘀血较重,可加桃仁、红花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若痰热明显,可加黄芩、瓜蒌清热化痰;若眩晕甚,可加僵蚕、全蝎增强息风通络作用。
方剂一:祛痰定眩汤- 药物组成白术 15 克,泽泻 15 克,龙骨 30 克,牡蛎 30 克,苏叶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5 枚,半夏 9 克,茯苓 20 克。
- 功效
- 适应症适用于痰湿中阻型眩晕,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 用药心得及加减本方重用泽泻利水渗湿,使痰湿从小便而出;白术健脾燥湿,二者相伍,为治疗痰湿的经典组合。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可缓解眩晕引起的心神不宁。苏叶芳香化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半夏、茯苓增强化痰祛湿之力。若痰湿较重,可加苍术增强燥湿之功;若恶心呕吐严重,可加竹茹、旋覆花降逆止呕;若伴有气虚,可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
方剂七:补气升阳止眩汤- 药物组成黄芪 30 克,升麻 10 克,柴胡 10 克,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陈皮 10 克,炙甘草 10 克,当归 15 克,葛根 20 克。
- 功效
- 适应症适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型眩晕,症见眩晕,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 用药心得及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陈皮理气和中;当归养血活血;葛根升阳解肌,善治头目眩晕。若气虚较甚,可加人参增强补气之力;若便溏严重,可加山药、芡实健脾止泻;若伴有血虚,可加熟地、白芍补血养血。
方剂八:清热化痰定眩汤- 药物组成黄连 6 克,黄芩 10 克,半夏 15 克,陈皮 10 克,茯苓 20 克,枳实 10 克,竹茹 10 克,胆南星 10 克,石菖蒲 10 克,甘草 6 克。
- 功效
- 适应症适用于痰热内扰型眩晕,表现为眩晕,头重,胸脘痞闷,心烦口苦,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滑数。
- 用药心得及加减黄连、黄芩清热泻火;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竹茹、胆南星清热化痰;石菖蒲化痰开窍;甘草调和诸药。若痰热较重,可加瓜蒌、天竺黄增强清热化痰之力;若心烦失眠严重,可加栀子、莲子心清心除烦;若呕吐剧烈,可加代赭石、旋覆花降逆止呕。
方剂三:平肝潜阳止眩汤- 药物组成天麻 15 克,钩藤 20 克(后下),石决明 30 克(先煎),黄芩 10 克,栀子 10 克,杜仲 15 克,桑寄生 15 克,牛膝 15 克,益母草 15 克,夜交藤 20 克,茯神 20 克。
- 功效
- 适应症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眩晕,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 用药心得及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为治疗肝阳上亢的要药;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牛膝引血下行,兼补益肝肾;益母草活血利水;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若肝火较盛,可加龙胆草、夏枯草增强清肝泻火之力;若肝肾阴虚明显,可加生地、枸杞、女贞子滋补肝肾;若眩晕甚,可加僵蚕、全蝎增强息风止眩作用。
方剂九:养血祛风止眩汤- 药物组成当归 15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5 克,熟地 20 克,防风 10 克,荆芥 10 克,白芷 10 克,羌活 10 克,天麻 15 克,钩藤 20 克(后下)。
- 功效
- 适应症适用于血虚风动型眩晕,症见眩晕,头痛,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肌肤麻木,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 用药心得及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即四物汤,养血活血;防风、荆芥、白芷、羌活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天麻、钩藤息风止眩。若血虚较甚,可加阿胶、制首乌增强补血之力;若风邪较重,可加独活、细辛增强祛风散寒之力;若伴有失眠,可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以上 9 个方剂针对不同证型的眩晕各有疗效,但中医讲究辩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通过医生的面诊,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辩证用药,切勿自行用药。希望这些科普知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眩晕的中医治疗方法,为健康提供有益参考。 亲爱的各位网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 在交流中,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不知如何应对,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存在健康困惑。 现向大家说明: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大家做辩证分析。 但因网络交流限制,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望理解。 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树立正确健康观念。 本文内容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 “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侵权必究。最后,希望朋友们再关注《杏仁弘道》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两个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