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卡住人”的和田玉,长什么样?

 参玉8037 2025-04-24 发布于河北

参玉

由广大爱好者自制,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全网唯一

175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一直以来,笔者都想当然的认为,收藏和田玉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升级的过程。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假以时日,大家就都能够入手物有所值的玉器。

图片

但近几天身边见到的一些事情,却不禁令我回想起了,多年来接触的玉友。不得不承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能顺利的“打怪升级”,进阶到藏家的行列。

图片

这其实也并不能过度的责怪初学者,因为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网络上滚动展示的山料玉器,实在是太具有吸引力了,而主播们那舌灿莲花的口才,也足以指鹿为马。

图片

手机上的山料玉器,几乎白得刺眼,细腻到了打灯全无结构的程度,如果遇上青海的翠青,那一抹嫩绿色,更是能撩拔得观赏者心痒难耐。

图片

因为资源充足,用山料加工的玉器,往往也更为硕大丰腴,给人以一种壮丽大气的感受。倘若辅以电脑精雕机的工艺,往往也能雕刻出纯手工难以达到的精细效果。

图片

这般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美感,恰恰是子玉无论如何都难以企及的。看多了这种视频,参玉恍惚觉得,它们特别像那种在镜头前扭来扭去的小姐姐。

图片

同样的表面光鲜漂亮,同样的涂脂抹粉,同样的明艳照人,同样的搔首弄姿,甚至所用的美颜滤镜,都是同款的。

图片

如此的色相诱惑,只要是稍欠定力,便不免被其带入歧途。而且深陷其中,再难欣赏新疆和田子玉那掩藏在“灰头土脸”之下的温润、柔和、老熟的玉质之美啦!

图片

许多爱好者,便被妖娆的山料卡在了这个初级阶段。然而即便是跨越了这个误区,迈入狭义和田子玉的阶层,还会有好多爱玉之人,始终停留在“只要是正宗和田子玉”就心满意足的水平上沾沾自喜。

图片

于是他们入藏的,便是专业人士精心挑选淘汰下来的,皮色浓艳、内部窜浆、裂隙广泛发育、遍布杂质、不具备加工雕刻价值的“鱼缸籽”。当然,直播间通常会美其名曰“玩料”,也不知道被完弄的,究竟是玉料,还是买单者。

图片

冷眼旁观了许久,我才确信,这些人刚好验证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一块璞玉,任由它质量再好,倘若少了人工的雕刻,也与顽石没太大的差异。

图片

而与这种顽石特别投缘,并且常年止步于此,完全看不懂玉器之美的,究竟是些什么人,也就毋庸笔者在此多言了。

图片

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上看待收藏和田玉这件事情,它分明是与我们的认知相互绑定的。一个人能拥有什么样的美玉,与其修为所达到的境界,必然息息相关。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