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限可能——范毓周聊水墨艺术(第一百八十一期)

 三品美术馆v1 2025-04-24 发布于北京

三品寻美丨无限可能——范毓周聊水墨艺术

因人而彰物我合一的意象世界,《三品寻美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涌现主义水墨艺术创立者范毓周老师到三品做客,欢迎您。

谢谢。

我们都知道范老师是国际著名的跨界艺术家,那您的艺术发展经历一定非常的丰富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被称为跨界艺术家,是我长期以来主要做学术在中国文化学术的各个领域里面做一些探索。但是我从八岁就受父亲的教导,要学书画。因为我们家书画是个传统,几乎代代人学三个的东西小时候就开始学书画,到了青年时期要学中医学养生这可能是从宋代以来一个家族传统。因为我是范仲淹的第29

后来书画艺术就跟随了我一生也经过很多名师的指点指导,像启功先生是我学书法的老师。我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和工作的时候,大概有八年时间,基本上每个礼拜六我都是在启功先生家度过的。因为启功先生跟我父亲是年轻时候的朋友,所以说把我自己的孩子,自己又是孤老没有孩子。所以每个礼拜六晚上在他家吃饭,吃完饭以后我给他刷碗,然后我们就听他来讲艺术,来写来画,他也是能写能画的。

▲启功作品

后来他又把我父亲年轻时的朋友董寿平先生也请来了,董寿平先生也是我一个恩师。在他们的指点下,逐步自己的眼界和对于艺术的理解提升了。后来艺术就一直伴随着我,作为我职业生涯之外一个主要的生活方式。

▲董寿平作品

2000年的时候联合国举办第一个中文日的庆典活动,请我去做一个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和传播影响的报告。因为当时我在墨西哥发现了美洲的第一个文明,就是奥尔梅克文明,是中国商代逃逸出来的王室贵族建立王朝,而且现在是四百多王朝,他的文字跟甲骨文一模一样。

▲奥尔梅克面具,翡翠(jadeite),c. 900-500 BC。达拉斯艺术博物馆(Dallas Museum of Art)

在报告的同时,联合国总部又邀请我做了一个中国文字的书法展作一个学术的书法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做了多次的展,包括美国教科文基金会也请我做个人的书画展。后来就不断的参加一些书画艺术的展出或者研讨活动,慢慢把我从一个单纯的学者转化成一个跨界的艺术家。

▲范毓周应联合国邀请在联合国总部做个人书法展

▲美国教科文基金会邀请范毓周做个人的书画展

那么作为跨界艺术家,我要思考艺术怎么来做因为我是对哲学、文化、历史、考古以及当代科技,都有兴趣去关注,有兴趣去弥补自己知识的一些不足的地方。因此我就觉得艺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要有创新的形式。所以说就逐步把自己的艺术通过自己思考的变革方式,一直发展到今天。涌现主义的艺术,就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友,也帮助我开拓眼界,帮助我把思考的内容相互激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很感谢我们三品美术馆对我的支持黄馆长对我做了一个最大的支持。

老师的艺术之路非常丰富我也知道您去过非常多的国际高等院校,还有科研机构讲学。您对西方的艺术文化肯定也是有很深入的了解那这一段特别的历程对您的艺术之路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1988年我刚刚调到南京大学,从中国社科院调到南京大学不到一年,美国科学院有几个美国的学者提名审核,从59个学者当中选了三名学者作为中国国家的学术代表,参加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项目,作为学术代表到美国做访学访谈,就是做学术访问。在这个过程当中,到了美国以后,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聘我做远东语言文明系的教授。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三个学校的博士生的博士班,讲甲骨文。

后来就有美国好多学校,像洛杉矶加州大学呀、斯坦福、伯克利加州大学、匹兹堡大学、哈佛大学等等,这些学校就安排我的讲学活动。后来接着又有欧洲的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还有法国的巴黎第七大学,法国的高等研究院,还有法兰西学院,然后还有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还有荷兰的莱顿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科隆大学、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这些学校就纷纷邀请我去讲学。剑桥大学还聘我做剑桥大学的教授,做他们的Fellowship

▲范毓周多次在国外讲学和研究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有机会游历了美国和欧洲的主要的大城市,主要的一些文化比较繁盛的一些历史比较悠久城市。我因为对艺术有一个爱好,就一定要在当地看他们的博物馆,看他们艺术馆可以说基本上欧美主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我大体上都看过他们的展品。这些对我来讲的话,了解西方艺术和了解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态度会有不少的帮助。后来随着年代的变化,我还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过艺术研究。那么后来还给大英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德国的东亚博物馆等等世界著名博物馆的做文物鉴定。

▲范毓周在大英博物院做中国文物鉴定

另外还在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和麦考瑞大学参加学术活动和做一些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同时还在墨西哥做考古调查和墨西哥学术机构也有一些交流。

▲范毓周作品

东西方的文化应该怎么结合,应该怎么样子来把中国艺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在世界的艺术图景上能够展现它的魅力。这就构成了我对涌现主义艺术思考的前行基础。

另外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道家讲大道无形,讲真正的大道是不需要形态的第二佛家讲相由心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你内心世界的感受感悟另外儒家讲忘形才能得意”,中国的艺术一直在追求意境,追求意,你忘掉形才能够得到意境

是的。

前年做一个报告就是AI时代的周易研究。去年在新加坡国际学术论坛里面,我也提出了这个论题。今年我还会在新加坡国际论坛上提出来周易对于AI技术有什么影响和启迪意义希望通过我对哲学科学和艺术的认知,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它只是一种内涵的不同表述,不同认知所以我创造涌现主义艺术,也是基于这个认识

▲范毓周在“新加坡国际《易》学高峰论坛》做《AI时代的周易研究》主题报告

可以看出范老师对艺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刚刚您也提到了您的涌现艺术,我知道有哲学、科学和艺术三位一体的,这个理念非常的独特您这个理念是怎么构思形成的?

应该说分两个阶段。因为在疫情前我一直在探索中国艺术的当代化和国际化。我觉得水墨艺术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主流又具有很多优势,它如何能够适应当代化的需求,如何能够国际化,被国际艺术界仰望和认可?我就在一直探索我在美国探索了一段时间,跟美国的油画协会水彩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交流。他们很惊讶中国水墨艺术能够创造出非常自由、非常生动的一些抽象表达。所以我开始做抽象的表达,我想把我对水墨大半生的把握,怎么用它来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第一步就先把水墨艺术抽象

▲范毓周作品

后来就在疫情开始以后,我觉得大家都很苦闷。整个人类面对疫情都有一种犹豫,有一种期盼他能够很快过去的心情,所以我就画了一批作品,就是用水墨的抽象画来表达大家共同的期望、共同的焦虑、共同的心态。用它来表达人类普遍的心态的时候,抽象化以后反而比具象更有感染力。

疫情结束以后,我立即思考,疫情结束了,大家心态好了,单纯表达心境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美学需求。那我就考虑考虑过来考虑过去到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对人生意义的认知,我就围绕这两个来考虑。我觉得对宇宙的认知应该归纳到宇宙的实质是什么。

▲范毓周作品

于是我就希望用水墨来表达我们对宇宙的这种实质宇宙这种灵魂,来做一个有价值,能启迪大家对于宇宙和人生有感悟这样一个新的画的内涵同时在方法上也借鉴了很多水墨艺术的一些方法。后来研究到了涌现主义,突然发现涌现主义分和混沌理论是最符合水墨的特性。因为分它是讲相似性,就是一种规则的在这个范围里面的相似性,是不断的分开不断的分解不断的构成一个复杂性的相似性。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它就打破了它的相似性,进入了另外一个比较混杂的复杂系统。这个复杂系统就是混沌理论能够解决的。而且不断的分,不断的混沌交互影响,最后它会自然的涌现出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不是你预设的,也不是你能推测的。我觉得艺术到了这个层面,才到了道的层面。

以前我们考虑从原始的洞穴壁画,一直到后来的对古埃及、古罗马宗教性的画,一直到宗教时代天主教时代的宗教画基督教时代的宗教画,表现还都是模仿外界,描写外界,然后通过神话故事来表现外界,它都停留在一个具象的层面上。照相机照相技术出现以后,人们不需要描写客观事物,需要描写内心的表达了。但是我们的艺术发展到了后现代之后,发展到了当代艺术和后当代艺术艺术家不知所措了。所以我就提出一个口号,就是要推动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化、国际化,引领国际艺术回归美学传统。

那怎么来引领?我寻找的途径,一个是画的主题要有意义。

是的。

才有美学精神的表达。第二个画的不单单是艺术,它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精神的体现,它应该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表达。于是我研究分形混沌和涌现主义,我觉得我找到了途径,要把哲学、科学跟艺术三者结合起来,用艺术来表达更直观的哲学认知和科学理论更有效的来促进大家对这个时代,对宇宙空间的理解,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范毓周作品

我这个艺术我自己认为有三个优势第一个我是把科学、哲学和艺术三者融汇了;第二个我的实践过程也是把这三者来得到实际体现第三个是面向未来的一种艺术,会启发大家来做更好的创新,更好的变革。所以说大体上我这个艺术思考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涌现出来的。

非常精彩相信大家看完这期对范周老师的涌现主义水墨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感谢范老师的分享,我们下期再见,谢谢。

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