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开大学语文后最重要的一种教材:徐中玉《大学语文》 自1978年秋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倡议重开“大学语文”课并在南大首先实行以来,全国很多高校也陆续开设此课。1980年1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联合倡议下,于上海召开了有20所高校代表参加的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决定编写一种全国协作教材。1981年7月,该教材正式教材出版,即被298所高等院校和47所其他各类学校采用,还被上海市列为自学考试教材(后来更成为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其后该教材不断修订,至今已出到第11版,其中从1996年版开始,该教材被列为教育部(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教材。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该教材发行量已突破三千万册(还不包括大量的盗版)。这不是我的“一家之言”,这是学界公认,是大数据统计。 为专业课服务的徐尔贤《大学语文》(1986) 该教材是理工科院校专用教材,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并不起眼,但我认为这是最符合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专业学习服务的教材。教材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科技写作”“范文阅读”三个部分,各部分都充分体现科技类专业特点。“语言基础知识”介绍科技词语的特点和运用、科技语言句式的特点、科普作品中的修辞等;“科技写作”介绍科技写作基础知识、科技文章的表现方法、科技论文、科技报告、科普写作、科技新闻、科技应用文等知识;古代科技文选选了《梦溪笔谈》《几何原本》《天工开物》等篇目;现代科技文选选了钱三强、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等科学家的文章。这可以作为专业类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样本。 适用于特殊对象的温儒敏《高等语文》(2003) 北大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撰稿者都是一时名家。教材采用讲座式,共有《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离骚》与骚体传统等25个专题,甚至还有《九章算术》《孙子兵法》这样的专题。先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以本科励耘实验班2003级学生为实验对象,五位主讲教师分别为北师大文学院的王宁、李山、康震、杨联芬、李正荣教授,实验的结果是大获成功。其后又在新疆石河子大学实验,然而效果完全不同。这或许提出了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分层编写的课题。 标榜“美文”的陈洪《大学语文》(2005) 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标榜“好文章”理念,选篇着眼于广义“美文”,通常划归于“应用性”文体的演讲、书信、序跋、歌词等,只要文章写得好,写得有特色,也一并进入选篇视野。教材收入罗大佑的歌词《现象七十二变》引起很大的争论,有学者认为这过于草率,对此陈洪回应:“流行歌曲通常被定位在大众文化,不能进入严肃艺术的范畴,离文学似乎更远,其实这是短视的偏见。从诗歌历史看,很长一段时间内,诗就是歌,歌就是诗。中国早期的'诗三百’都是有曲调、可以吟唱的。诗不能吟唱,是最近一百年的事。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这是很有见地的。不过他声明教材所谓“美文”,不是五四以来“美文运动”的“美文”,这是很奇怪的,或许是急于和周作人划清界线吧。 立足“听说读写”的魏饴《大学语文新编》(2006) 该教材内容分为阅读能力培养、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三编,也就是“读”“写”“说”,各编内容均围绕主题展开,“听”的能力培养则放在本课程网站中解决。但是究竟怎样解决的,我没见到这方面的材料。又,余光中为教材写的序言很有意思,他曾在《我的国文启蒙》(1993)一文说过:“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柢,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所以大一国文之类的课程不过虚设。”这次为该教材作序,他改口说:“一个人的语文程度,照理在中学时代就应该奠下基础,如果错过机会,至少升大学之后应加以补足。所以'大学语文’一课非常重要,如果再错过了,一个人这一生恐怕便就绝少有机会再回头认真学习自己的母语国文了。” ![]() 徐中玉的“人文主题单元”大学语文 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教材在体例上做了多种探讨,从文选型,到文学史型,到文体型(记叙议论说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最后定格为人文主题型。这里以第九版(2007)为例,12个“人文主题”分别是: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明世事、以史为鉴、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诗意人生。这是今天语文教材的主流(中小学也是如此),但是夏丏尊叶圣陶早在1936年就说过:“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关于<国文百八课>》) 母语主题的张新颖《大学语文实验教程》(2007) 该教材注重母语教育,教材以“重新发现和认识母语”为出发点,包括重新发现母语、汉语文学的长河、汉语中的译文专题,希望通过多个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和信心。复旦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为这本教材编写《教师手册》,我拟的书名是“母语主题的大学语文”,提示该教材的母语高等教育学习价值。 ![]() “双超”理念的王步高《大学语文》(2008) 王步高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多个版本,这里介绍2008年的“全编本”。该教材有36个单元,105篇课文,涵盖了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作品,包括了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各类文体,点、线、面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地揭示中国文学概貌。每单元除作家小传、注释、赏析外,还附有单元和文体综论、作家集评、代表作汇评。每单元还附有备选课文、泛读作品、参考书目、作品综述,此外还附有研究综述、“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络链接”、总参考书目等,对若干学术争鸣问题也有概略介绍。由此形成该教材特色:分量大,难度高。南京大学以此为研究生考试用书,可见一斑。对此王步高自有分解,他说:“我主持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篇幅上讲是同类教材字数最多的,从难度而言又是同类中最深的,从编教材和'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悟出'高校教材内容要适当超过课堂教学所需,其难度也应超过大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我戏称之为'双超理念’。” ![]() 有待商榷的贺阳《大学汉语》(2009) 贺阳主编的《大学汉语》是一本比较独特的“大学语文”教材,教材分10讲,分别为:(1)导论;(2)言语交际与汉语表达;(3)词语的理解;(4)词语的运用;(5)语句的组织与运用(上);(6)语句的组织与运用(下);(7)篇章的构成;(8)话语的风格;(9)应用文的体式;(10)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尽管教材已经很注意和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区别,但是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终究是否合适,还值得思考。借用香港大学李家树的话说:“现代汉语毕竟是一门学科,是绝对不能把它跟一些基础语文课程,如写作技巧、说话训练、实用中文或者大一国文等同起来的。” 独辟蹊径的何二元《大学语文》(2011) 我主编的《大学语文》(人民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是一种独辟蹊径的教材。我认为:天下文章一分为二,一为实用文,一为艺术文(文学),语文教育就是用实用文学习语言规范,用艺术文学习语言艺术,是规范与艺术的统一。教材基于这样的定位,采用二横三纵结构,细分为六个单元: ![]() 横向结构划分实用文和艺术文,纵向结构划分为记叙文的规范与变通、议论文的规范与变通、说明文的规范与变通。实用文讲规范,艺术文讲变通,有1+1>2的效果。不过我们大学语文教师多数都是由中文(文学)专业训练出来的,对这种教材体例还很难认同,所以教材印发一版之后,便暂时搁置。假以时日,笔者将加以修订,相信将来它一定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大学语文教材体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