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刘楚锐:澧县七中是山区教育的摇篮

 书韵闲话 2025-04-24 发布于湖南

编者按:

      澧县七中是编者的高中母校,刘楚锐是我就读母校时的校长兼书记,产生1987高考神话的汪圣明和杨振琼是我高中三年的同班同学。当年,我赴加拿大参加国际教育培训,杨振琼一家乘飞机来温哥华接待我,“异国遇故知”让同行者羡慕不已。


码头铺民众的教育是一个苦涩的话题,三座大山压头 的若干年代的山区教育可说是苍白乏陈。解放前,码头铺只有私塾和单薄的小学启蒙,村民们凭祖传处世观念和乡土文化来应对社会人生,很显然这种缺乏系统教育仅凭个人悟性面世的状态只会长期在低层次上循环。新中国成立后,一举拆除了旧教育的藩篱,以“三纲五常” 为主旨的愚民教育寿终正寝,漠视国情的“礼、义、廉、耻”宣扬被废止,巫、蛊、卦、占被正式请出历史舞台,“人民教育”以崭新面目登台,扫除文盲和男女同读的举措,以“五爱”为圭臬的教育内容,让老百姓真正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尔后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渐次有了正规的完全小学,1958年三观完小冠以洞市附中落户码头铺燕后坪,这种升格使码头铺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

洞市附中的设立是码头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如一泓清泉,汩汩潺潺滋润了这片沃土,而附中教育拓荒者表现出来的忘我献身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已深深镌刻在了码头铺人的心中, 1961-1963年连续三年在全县初中升高中统考中夺冠,于是声名鹊起,随即更名为澧县第七初级中学。我是62年毕业生,对拓荒到收获所历艰辛记忆犹新,尤其不能忘却的是几个师长,他们是码头教育中的功臣,校长王趾雄眼光独具,语言犀利;汤北春恪尽职守,刚柔相济;庹国庆热血满腔,严谨治学,刘述义功底深厚呕心呖血;符承清多才多艺,和譪可亲;郑士苞教学兼顾,文笔神采;吴传鑫因材施教,匠心独具,王立扬沉稳务实,见微知著;杨秀松活力四射, 张驰有度;陈大德擅长书法,精于管理;卢纯良任劳任怨,乐于后   这些师长大多已经作古,我和校友们每忆及他们,油生感叹!

山区初中教育的开幕剧是精彩的,然突兀而来的“文革”阻断了这个进程,但码头人民热爱教育的热情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随时代脉动不懈地探索着教育发展道路,村办小学、乡办中学、开门办学、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虽说只风光一阵,有些另类,但现在看来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闹剧,毕竟人们在挫折中找到了教训,在对比中悟出了教育的真缔,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不能急躁和偏激, 探索路上出现曲折和变数是可以理解的。

“文革”结束,码头铺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澧县七中恢复建制并升格为完全中学,接下来这二十年是码头铺教育借澧县七中这个舞台风坐水起,熠熠生辉。1985 年学生庹凌云考上清华,县里少数不看好山区的人土说是特例,可 87-88 年汪圣明(1987年高考湖南文科第3名)、胡良华又被清华、北大录取,杨振琼当年以全省文科第2名的成绩迈进了北师大,(《湖南日报》曾对澧县七中1987年高考两名同班同学拿下湖南省第二、第三名的成绩作过专题报道事实证明了七中办学质量,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赏。

前排左5为杨振琼,第三排右3为汪圣明,第二排左1为编者。

据不完全统计,七中为大专院校输送了近五百名新生,中专生 200  多人,还有更多的学子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有的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带头人;有的已成为产业骨干,当了老板;干、教、军、医界都涌现了佼佼者,无法枚举!

1996 年 11 月 日,七中举办了隆重的校庆,那场面真令人热血沸腾,心潮起伏,那天“刻木颔首燕麓领袖杨自勇六秩庆寿典、八方汇风流(庹登武,校友们欢声笑语,共吟摇篮曲吕友森慨叹母校大树六旬,拔地擎天汤祚国、母校奠基,终身受益(覃佐堂巍巍学府,写尽风流王可成,军工政教,各领风骚刘述,老支书刘木村同志烟雨苍桑的感悟和王立顺老师玉壶冰心子承父业的心语,陈德斌同志青山永驻,绿水长流的祝愿,汪从万老师无悔两袖清风的表白 更多的感恩文章已载入校庆纪念册。九十年代末,又光荣入选三湘名校县内仅三所

今天的澧县七中,已今非昔比,因地依势,随高就低的精心设计,教学、生活、运动,三区分建,花园式的格局令人心怡,春天绿树成荫,夏天花草飘香,秋天硕果累累,冬天一片生机。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讲台铸师魂的七中精神常在,摇篮之神永葆青春。澧县七中铸就了码头铺教育的丰碑,她是居功至伟的学子的摇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