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初次见他,我真不敢相信一位高大魁梧近一米八的胶东汉子,能用头发丝绣出国家级非遗“鲁绣”作品。可观赏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绣品,其精美逼真的程度,就如他的名字一般,惊艳得让我这个只知烟台有舶来绒绣和麻布抽纱绣的绣女目瞪口呆。 ![]() 张京艳的“发丝绣”作品 鲁绣是古代八大名绣之一 认识了张京艳先生和他的作品,我才了解了“鲁绣”,才知道烟台绒绣和麻布抽纱绣都属于“鲁绣”的范畴。 “鲁绣”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鲁大地,史称“齐纨”或“鲁缟”,被称为“百绣之母”,秦代而盛,汉代普及,因山东简称为“鲁”,故名“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六十九《货殖列传》中的“冠带衣履天下”,《论衡》中的“齐郡刺绣,恒女无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记载了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鲁绣”的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其绣品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汉书》记载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说明了当时绣业的重要和昌盛,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物质化发展和善于纳取的基本精神。 “鲁绣”中最古老的一支是“衣线绣”,因所用绣线类似缝衣线而得名。她以双股丝线合捻而成的艳丽色彩富有感染力,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历史故事、百花鸟兽等为题材,讲究装饰美,构图自然生动,针法粗中有细,牢度强而耐磨,符合山东人刚直、豪爽的性格。 随着时代发展,“鲁绣”相继出现了集各家所长又独具一格的诸多分支,如抽纱绣、刺绣、博绣、绒绣、发丝绣等,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融合西方工艺、图案,创作出集“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于一体的独特技艺,擅长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构图优美、虚实适宜、绣品风格质感形象逼真、粗犷中见精微,充分展现着爽朗、豪放、朴实的山东人文风情和精神风貌,成为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济南“发丝绣”作为“鲁绣”最具代表性的绣种,由头发丝、生丝集合蚕丝的精巧复杂工艺,更是绣出了清隽淡雅、逼真传神的艺术品。 2021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鲁绣”(系列)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Ⅶ-129。 “大老爷们儿学绣花” 在人们印象中,从事刺绣工艺的都是绣女和绣娘。但张京艳却是一位出了名的刺绣男。他1963年出生于海阳普通农民家庭,从小酷爱美术,受母亲绣鞋垫启蒙,在1979年16岁时只身到中央美术学院新疆塔城美术学校学美术工笔,一学就是5年。毕业回家乡赶上了海阳郭城工艺美术品厂办刺绣学习班,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64名学员中独一无二的男生,这让乡里乡亲和同班女同学对“大老爷们儿学绣花”产生了不解,人们用异样的眼光注视着这个非同寻常的大男孩儿。但张京艳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爱好,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硬是顶着压力,坚定不移地进了刺绣学习班,去做一个捏绣花针的独特男子汉。 ![]() 张京艳的“发丝绣”作品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前进的动力。张京艳十分珍惜这次学习刺绣的机会,踏踏实实跟着师傅学习和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京艳在师傅引领下迅速掌握了刺绣入门技艺,从64个学员中脱颖而出,率先出徒接受刺绣厂派给自己的外贸订单。从图案设计、打样品到绣制,张京艳把自己掌握的工笔美术功底运用于刺绣产品生产中。 有了底气的手艺人张京艳,并不满足只接订单做刺绣,而是与别人合伙开了刺绣厂。谁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张京艳被骗,欠下了12万元的债务,让这个怀揣梦想的男子汉瞬间陷入深渊。是一位萍水相逢的大姐,一句话触动了他:“你只不过是叫别人骗了一次,有胳膊有腿的,有什么不能站起来?” 大姐说得对,跌倒了,爬起来重新干!张京艳重拾生活的勇气,和妻子来到离家25里外的烟台开了一家刺绣小店。为节省每人5毛钱的公交车费,夫妻俩每天步行往返25公里,只吃两顿饭,每人一顿一个小馒头,为的是尽早还清债务。 在只能放两台英伦牌缝纫机和不同颜色粗细线圈的刺绣小店里,张京艳穿着小红围裙,拿着画笔和剪刀,按顾客的要求设计花样,描摹到油纸上,在花样边缘扎上细密的针眼,再铺到剪裁好的布料上刷颜色。夫妻俩按印在布料上的花样轮廓,端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穿针引线,踩着各自的缝纫机踏板,嘎达嘎达刺绣起来,那节奏犹如美妙的音乐。他们不仅还清了债务,小店墙上也有了张京艳创作的优秀作品展示,那人物肖像,乍一看犹如油画一般,小动物则活灵活现。很快,“张飞绣花”的雅称就在芝罘区蓁山花园小区传开,张京艳更是成了行业内的名人。 凭借着精湛的刺绣手艺和诚实厚道的经营之道,张京艳的刺绣事业再次红火起来,最多时拥有6家刺绣店,他的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烟台“发丝绣”第一传承人 随着生意日益兴隆,张京艳在市场开拓过程中,接触到了更多不同门类的精美绣品,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他惊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张京艳在经营刺绣连锁店的同时,把“鲁绣”中最难的“发丝绣”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 “发丝绣”以人发、生丝和熟丝为绣线,天然人发更有质感和光泽,绣制工艺繁琐精细,绣制时间长,每件作品都是艺术品,存世量极少,最早的传世珍品是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南宋长一市尺、宽八寸的《东方朔像》,所以了解知道“发丝绣”的人非常少。 “发丝绣”始于唐代,因当时用黑色原发为材料,又称“墨绣”。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书中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发丝绣”的特点是运用传统技术将发丝脱脂、染色,以获得多种彩色发丝,结合丝线采用其特有的接针、匀针、打籽、辫绣、网绣、散套针等几十种针法,手工施于蚕丝织成的底布上,达到作品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 张京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把所有店面转让出去,四方求学,查找古籍,全身心投入到老祖宗留下的“发丝绣”研究创作中。他把工作室当成家,门一锁,电脑、手机一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坐就是12小时。在继承老祖宗宝贵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出晕针、齐针、滚针、戕针、虚针、乱针、长短针等多种针法(已申请专利)来表现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张京艳认为,“发丝绣”不仅是技艺,更具生命力,能表达喜怒哀乐。他绣的花鸟鱼虫惟妙惟肖,他绣的人物如油画般逼真,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父亲》《母亲》人物系列,老年人那纯朴憨厚、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阅历和沧桑。获2022年“山东工美”年度精品奖的《钢水·汗水》作品,强壮工人脖颈上的汗水似乎正在流淌。他的作品先后获得“烟台手造十佳技艺奖”“山东手造精品鲁绣技能大赛精品奖”“山东省优秀民间工艺作品展精品奖”“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民间文艺三等奖”、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大国工匠·手造大师展品奖”等大奖,张京艳也被评为“鲁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次登上央视民间文艺舞台和中国微电影艺术节大舞台,成为业内非遗传承大师。 免费传授非遗“发丝绣” 张京艳虽然成名,但他对“发丝绣”现状很是担忧,深感自己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责任重大,竭尽全力推广宣传和传承。 由于“鲁绣”艺人相继谢世,新生培养投入不足,“鲁绣”工艺后继乏人。因为学习“鲁绣”门槛较高,除本人兴趣,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天赋,特别是“发丝绣”需要美术功底,精细慢工,需要耐得住寂寞,年轻人很难投入到这项民间艺术中。从艺至今,张京艳收过3400多名徒弟,现在仍从事“鲁绣”的却寥寥无几。 但张京艳不气馁,在不断精进自身技艺的同时,走向社会,借助各种力量传承推广“发丝绣”。 不爱出门的张京艳除了自掏腰包频繁跑展会,参加各地组织的非遗活动,还到处滔滔不绝地宣讲“鲁绣”文化和“发丝绣”技艺,承诺“只要有人想学,我一分钱学费都不要”,只为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承下去。 走进高校建立非遗“发丝绣”传承基地。张京艳利用自身沉浸几十年的绣艺,在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建立了“发丝绣”传承教学基地,在校图书馆设置了“张京艳'鲁绣’作品展示区”,将“鲁绣”非遗融入了学校课程,举办免费讲座,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多样性和实践性。 张京艳还带着自己的“发丝绣”精品,到莱山等地办展览,现场传播“鲁绣”非遗文化,让人们受到“发丝绣”的艺术熏陶。 尽管收的徒弟大部分没有坚持到底,但张京艳仍然坚持“只要你愿学,我就免费教”的原则,只为传授非遗鲁绣。最让张京艳先生高兴的是,今年3月18日,他收了一位大学美术男老师做 “发丝绣”的关门弟子。他说,“鲁绣”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发丝绣”技艺传承大有希望。 你可能还想看: 来源 | 烟台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