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明 【摘要】以故乡华州人民公社存续期为主要时间段,借用当年30余类专门以及业余从事工商业个体劳动者的生活形态,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感受和感想,回顾了有关历史期间乡亲们的生活以及生存环境,对我国农村历史的研究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希望能慰籍今60岁以上人们的怀旧情怀。 十二 弹棉匠 自笔者记事起,故乡人便用弹棉机弹棉花。笔者的童年记忆里,似乎不记得见过弹棉匠。 ![]() 赤水镇沙涨村 闵荣摄 故乡人最早的棉衣和棉被,其内胎均是机器弹过的新棉或旧棉。用机器弹过的棉花,装棉衣和棉裤没有任何问题,但用其装棉被则有缺点。小时候曾听长辈议论过“网线套”装棉被的利弊,好处是棉花不会在被子里“窜动”,弊端是不利于棉花的重弹、再利用。因为了节省棉花,故乡早年很少见弹棉匠。1980年后,故乡人的生活富足了一些,开始有人用弹棉匠制作的“网线套”装棉被,弹棉匠的身影才出现于故乡并存在至今。大家均见过弹棉匠,不必多说了。 十三 解匠 解匠即用大锯解木、将原木锯为板材的工匠。陕南还有其它一些地方,将解匠称为“改匠”。“解”字的本意为“剖分、分割”,特别符合解匠的作业特点。“改匠”一词,则不符合解匠的名实关系。故乡的木匠均有大锯(称解锯),均会解木制板。笔者因此认为,解匠应属木匠中的更专业分支。 解匠只需置办一个大锯,从业投资的门槛很低。在原木上弹墨线算是个技术活,但看一眼就能学会,当解匠不存在技术门槛,只要有个好身板、能吃苦就行。故乡解板,木头一般竖直于地面,捆绑在一棵大树旁,两个人各持大锯一端,一拉一送。 ![]() 华州木匠用的墨线盒 刘焕民摄 笔者干爹的嗣父姓汪,不知是山东人还是河南人,是个解匠,笔者童年时曾见过他解板。另外,笔者的童年记忆里,有个人称老胡的解匠,也是外地人,曾在我们村解板,干了好长时间。老胡中等身材,面庞白皙,长着络腮胡子,有中亚人的相貌特征。笔者之所以至今记得解匠老胡,是因为笔者三四岁时,曾多次跟随小伙伴趴在土墙外、透过墙洞、看过老胡撒尿。前几次老胡发现我们时,竟冲着我们笑,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最后一次不知为何,他竟勃然大怒,将我们几个追到了家门口。长辈知道此事后,怒不可遏地斥责笔者为“贱骨头”,并咬牙切齿地奖赏了笔者一顿条帚把。 笔者在此后很长时间里,一直想不通老胡为何最后会勃然大怒。后来总算对此事有了一个合理解释:开始时鬼鬼祟祟看,人少,后来胆子大了,只要看到老胡走下脚手架、走向厕所,便呼朋唤友、搞一大群小孩集体参观老胡撒尿,因此激怒了他。 故乡1976年前后通电以后,开始有了带锯机,解板又快又便宜的机器将解匠抛进了历史的尘埃中。解匠,今已在全国彻底消亡。 十四 箍匠 箍匠应属篾匠(故乡称竹匠)下的细分专业工匠。他们进村揽客的吆喝声为:“箍辘盆唻——箍辘瓮唻——”。吆喝声中的盆和瓮,指的是当年故乡农家普遍使用的两种尺寸较大的施釉陶器。箍匠的吆喝声和补锅匠的吆喝声“补漏锅唻——补漏盆唻——”,特别相像。但一个是用竹篾修复有裂纹的陶器,另一个则是用金属材料修补金属或非金属器物。 故乡当年的箍匠多为圣山、瓜坡和杏林等地沿秦岭北麓的人,这些地方普遍有竹园。当年的箍匠游走乡间,有的骑自行车,也有步行的。他们随身带着不少预制的篾圈,同时带了不少篾条,竹刀和榔头是他们工作所需的两件工具。 十五 修磨匠 修磨匠应属石匠下的专业分支工匠。石磨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人类食用经石磨粉碎后的谷物,提高了进食效率,同时提高了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修磨匠的工具很简单,一把榔头、一个专用的錾磨锤,一两根錾子。修磨匠的工作即修复因磨损变浅的磨齿、加深磨齿槽,技术门槛不高。因此,当年也有一些磨坊主自行修自家的石磨。故乡在1975年前后通电后,金属辊磨面机兴起,石磨逐步消亡,修磨匠也随之消失了。 十六 榨油匠 故乡通电前,普遍用古法榨油。每年冬天,几乎每个生产队均会邀请外地榨油匠到本村榨油。一直为我们沙涨村榨油的榨油匠姓曹,中等身材,很壮实,赤水江村人。榨油匠是一种给特殊的工匠,出门纯粹耍技术,不需带任何家伙什。榨油所用的设施、工具,均由生产队准备、置办。故乡大豆和芝麻的种植面积很小,榨油的原料主要是棉籽。棉籽油有种很特殊的腥味,是故乡当年最主要的食用油。 ![]() 古法榨棉籽油的工艺流程包括炒棉籽、破籽壳、筛籽皮、碾棉籽仁、蒸料、在铁环和稻草中装料饼、排料饼、打楔榨油等八步。各地古法榨油的区别在于榨架(故乡称油梁)的结构,具体说,在于枣木榨楔(俗称油尖)插入榨架的方向有区别。古法榨油中有种相对落后和比较少见的榨架,枣木榨楔铅垂方向插入榨架中的可活动横木(俗称走楗),油匠用大锤(油锤)击打榨楔,利用斜楔对榨架中的可活动横木、对榨饼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榨油。这种榨架占地面积小,但费力同时不安全。当年故乡周围各村,普遍使用的榨架即属于这一种。 还有一种相对先进、比较常见但占地面积较大的榨架,榨楔水平方向插入榨具中的可移动横木,油匠用悬在空中的一根“撞木”击打榨楔。 古法榨棉籽油的全套技术中,除击打榨楔之外,其它环节的技术含量均不算高,一般人看几眼便能掌握。榨油匠老曹当年曾反复说过,如果不掌握击打榨楔的窍门,榨楔会飞出榨架、伤人。因此,他抡锤榨油期间,绝对禁止任何人靠近榨架。击打榨楔的铁锤有好几种,最先使用的小锤据说有18斤,最后用的像脑袋一样大,据说有30斤,中间使用的据说有15斤。抡锤榨油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 生产队的油坊里,有炒锅、有蒸锅,是冬季全村最温暖的地方。无聊的孩子们、无事的乡亲们,冬天最愿意聚在油坊里,远远地看老曹榨油。老曹抡锤榨油期间,穿一条白腰、黑色的缅裆短裤,赤裸的上身冒着热汽。他呼着“嗨——嗨——”的号子,将铁锤一下、一下高高举过头顶,然后一下、一下拼命地砸向榨楔。 我们村在电动榨油机使用前,一直使用抡锤榨油的旧时榨梁,但邻村的南杜村人头脑灵活,改进了他们原来使用的旧式榨梁,用螺旋丝杠代替榨楔,不用请榨油匠乡亲们也能自己榨油了。据说,用古法榨棉籽油,一副榨梁每天处理的棉籽约500斤左右,产油约50斤左右,加工的效率很低。 故乡通电后最早的那几台螺旋式电动榨油机,属原辛庄公社成立的专业榨油队所有。自棉花收获后到第二年春天,公社榨油队的几位新榨油匠,各带一台榨油机轮流到各生产队榨油。电动榨油机以加工效率高、出油率高、榨油成本低的优势,无情地淘汰了古法榨油匠。 棉籽中含一种被称作棉酚的毒素,是一种杀虫剂,也是一种制造男女避孕药的原料。这种毒素的分解温度为55℃,与烧碱反应可生成无毒的棉酚钠盐。在古法榨油中,棉酚经炒、蒸两道工艺分解为无毒物质。电动榨油机则无法消除棉籽中的棉酚,榨出的棉籽原油需经加热、烧碱除酚后才能食用。公社榨油队榨油期间,新式油匠严格按工艺处理棉籽原油,没有发生乡亲中毒事件。包产到户、公社榨油队解散后,我们村曾因棉籽原油处理不当,出现过乡亲们中毒的严重事故。在新法取代古法榨油技术期间,故乡的乡亲们,曾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未完待续)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