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天,小编持续保持更新。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盛唐时期的书家徐浩的楷书《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拓本,看惯了楷书四大家的书体,偶尔来看看比较别致的其他风格,也不失为增长眼界、提高见识的一种良方。小编没有找到这幅作品的帖子,但是找到了徐浩另一幅作品《不空和尚碑》,喜欢徐浩书风的书友可以看看 。其实相对于楷书四大家而言,徐浩在后世的声名不显,这可能和其流传下来的作品比较少有关。前面小编也分享过徐浩一幅作品《宝林诗帖》,和今天这幅风格还是有点差别。徐浩(703-783),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少举明经,肃宗时授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由他书写。徐浩不仅书法精湛,文学修养也极高,这使他在官场和文坛都备受瞩目。他历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等职,封会稽县公,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徐浩的书法,有着雄浑敦厚、气韵悠长的独特风格,他的楷书笔力沉着,点画饱满,结构严谨,既有汉碑的雄浑,又参透了轻灵之趣,展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美感。《李岘妻独孤峻墓志》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由李岘亲自撰写,徐浩书丹,距今已有1271年之久,可谓跨越千年的经典制作。2000年,它与《李岘墓志》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同时出土,现均珍藏于长安区博物馆。这篇墓志,是李岘为其其子独孤峻所撰写,李岘出身皇室,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四世孙,他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不凡的经历。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曾二度拜相,参与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李岘力主削藩,试图重振朝纲,稳定局势,然而却因触怒权宦李辅国而遭贬黜。徐浩的楷书风格独特,与同时期的书法家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书法以圆劲肥厚著称,笔画饱满而富有张力,这主要来源于他巧妙地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笔意。在楷书的笔画形态上,徐浩的用笔丰富多变。起笔时,有的藏锋含蓄,有的露锋果敢,使笔画的开端富有变化。行笔过程中,他注重笔画的轻重、缓急变化,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收笔时,或回锋收束,或出锋飘逸,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他的点画形态饱满,富有立体感,如“点”似高山坠石,沉稳有力;“横”如千里阵云,舒展大气;“竖”如万岁枯藤,苍劲挺拔。以《李岘妻独孤峻墓志》为例,其中的笔画运用精妙绝伦。墓志中的横画,起笔时往往藏锋逆入,然后中锋行笔,笔画中段饱满厚实,收笔时略作顿笔后回锋收束,整个横画显得沉稳而有力。竖画则挺拔劲健,起笔干脆利落,行笔过程中力透纸背,给人以坚如磐石的感觉。撇捺的书写也极具特色,撇画舒展流畅,如利剑出鞘;捺画则一波三折,富有节奏感,捺脚处厚重而沉稳,与撇画相互呼应,使整个字的结构更加平衡稳定。在结构布局方面,徐浩的楷书追求一种端庄平稳、疏密得当的美感。他的字重心稳定,笔画分布均匀,给人以严谨规整的印象。然而,在平稳中又蕴含着变化和灵动,他善于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以及部首的大小、高低等变化,来打破结构的对称性,使字的形态更加生动自然。墓志中的“国”字,外框方正,内部的“或”字布局合理,笔画疏密有致。外框的横画和竖画粗细略有变化,使整个外框显得富有立体感。内部“或”字的笔画分布均匀,各个部分相互呼应,既保持了整个字的重心稳定,又展现出一种灵动之美。再如“德”字,左右结构的两个部分大小适中,比例协调。左边的“彳”旁笔画简洁,右边的“德”部笔画丰富,两者相互映衬,使整个字的结构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