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乡的前世今生涂明谦 ![]() 城关乡简介城关乡之名缘起于所在为明溪城关。自宋代在此设明溪寨开始,便有关城存在,至元末明初陈友定在此雪峰山上设关城,到明代弘治间在坪埠旧寨处设县治,再到明正德间于今之县治建城,自有明溪之称以来,城关大体都在此间。若以最早见于方志《临汀志》上的明溪寨来推算存在时间,即自公元1260年前后至今,明溪之名,当超过800年,而作为关城要隘的历史,也足有760年向上。 城关乡西北部与盖洋镇接,以三旗山、杨厝山为界;城关乡西部与清流林畲接壤,以五通凹、仁寿峰为界。东南与胡坊镇接,以葛坊小石珩间荣窠山岭为界。南部与胡坊接,以肖家山、赖家山、雪峰为界。东部与瀚仙接,以大坪头、南山为界。东北与瀚仙接,以飞凤山、觉林堂、王婆山为界。城关乡与雪峰镇是外圈与内核关系,距离很近,如同一环与二环。城关乡到瀚仙镇9公里。城关乡到胡坊镇22公里。城关乡到盖洋镇23公里。城关乡到沙溪乡20公里。城关乡到清流林畲镇16公里。 城关乡面积130.41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980米,雪峰山巅,海拔最低点314米,为s308与日月溪交叉处河谷。城关乡下辖罗翠、坪埠、大富、王桥、上坊、狮窠、下汴、余坊、大坪诸村,有人口10799(五普),有耕地17892.36亩,人均1.63亩。城关乡是著名的石灰石、蓝宝石、萤石之乡。 ![]() 山川水文城关乡境内主要山脉为西面的五顶嶂,也就是史志中的仁寿诸峰,西北面的杨厝山、谷斗山、三旗山,北面的五谷仙顶、王婆山,东北面的飞凤山、魁头山,东面的象山、狮山即南山,东南方向的雪峰山。这些山脉向明溪的渔塘溪、胡坊溪以及清流的罗峰溪提供了主要集水区域。 由城关乡流入胡坊镇的九龙溪上源,也叫罗峰溪。此溪发源自海拔980米的雪峰大岭,流出石溪,过廖坊,汇肖家山西面山麓罗汉、余坊来水,过伯公洞,汇障迳、廖厝、罗厝、增坊、原厝坑来水,出小石珩,汇岭官、元家坑之水,过马友磜,于谢地之前合眉溪水;眉溪水自曾地坑所在山岭发源,出岭背、曾地,过桐林、新厝,汇邱坊之水,过冯厝,过旧厝,出桥头,汇南磜之水,出下洞,汇庵边洞来水,出眉溪汇葛坊来水,于峰下出谢地,汇入罗峰溪。城关境内之罗峰溪全长超过10公里。罗峰溪最后出莒林、芹口汇入龙头国家湿地公园,为九龙溪之重要组成部分。 雪峰往胡坊溪的部分由于源流过短,就不再叙说。 渔塘溪部分,则是发源于五通凹,过范厝、坑塘,汇杨厝山、五顶嶂之山坑水,出塘埂上汇狮坑、武平岗之水,出坪尾,汇石下、原坊之水,过五里桥,汇五坊、叶厝、谢厝之水,出日月溪,为腰带水,汇五谷仙、王婆山之水即源自峨眉山的城北溪,亦汇雪峰北面山麓日月水库之水即南关溪,过南山汇岩坑、坪埠、晏坊来水,过东坑汇雪峰东面山麓之大坪头、东溪来水,于庭坊(沈坊)出城关乡境。乡境之内全长约在20公里。 ![]() 沿革汉至唐宋沙县龙山乡归仁里。宋元符之后,归仁里部分为汀州清流县龙山乡归仁里。入明后,此部为清流县归上里。 明清明成化六年之前,属汀州府清流县归上里。明成化六年之后,属汀州府归化县归上里。 民国1933年之前,归化县道南乡、雪峰乡;1933年之后,明溪县道南乡、雪峰乡。 1949年 雪峰乡。 1956年 三明县。 1958年 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 雪峰公社 1961年 三明县雪峰公社 1964年 明溪县雪峰公社。 1969年 城关公社。 1981年 城关公社改雪峰公社。 1982年 雪峰公社分成城关区与雪峰镇。 1987年 城关乡。 ![]() 地名解析罗翠村罗翠村1319人,耕地2660亩,人均2亩,林地36260亩,人均27.5亩。由罗地、砂坑、翠竹洋、上洋、下洋、王婆山诸村组成。 罗翠村之名,来自罗地和翠竹洋,各取一字而成,但是这个名字意外的美好,我们因而会将这个名字解读为“青山翠树罗抱”。罗地,就是罗氏开拓之村庄,地在汀州乃至闽地,古代有地坟之意。翠竹洋,即山间小平洋,多生翠竹。 罗翠之名,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用了。 《民国明溪县志》:“罗翠保 办事处设在邑西北罗地,距城十五里,计九甲,所辖地为:罗地、翠竹洋等处。” 砂坑,也写作舍坑,即地在山坑之中,人们在此地建立房舍,而村庄地质多砂石。砂坑曾用名砂兴,这个名字是地名雅化运动中,人们对坑这个地名的介意,而用兴字,是一种良好的致富期待。上洋下洋,即在水流上下游的山间小平洋。由于人们在这里的火山口附近捡拾到宝石,所以佛教徒们对这里有所想象,比如琉璃,代表金刚不坏。 《万历归化县志》:“琉璃堂 在县东归上里下洋。” 王婆山,即王氏在此开拓之村庄。当地也有称谓此地为潘洋山,即此地曾归属潘氏。 罗翠水库为县一级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当地的生态极佳,翠竹洋火山口,也是中国蓝宝石资源地。 ![]() 坪埠村坪埠村2497人,耕地2190亩,人均0.9亩,有林地7276亩,人均2.9亩。由坪埠、岩坑、山下、谢厝湾、晏坊诸村组成。 坪埠作为行政村级别的建制,在民国时代就成形了。 《民国明溪县志》:“坪埠保 办事处设年邑东平埠上,距城三里,计十三甲,所辖地为:平埠上、谢厝湾、厂坑等处。” 商埠地方文献说:“因地势平坦宽阔且历史上曾作为商埠的自然村落。” 这话当然是不错,但不完全对。我们可以从清代的方志上看到这个作为商贸中心的所在。 《康熙归化县志》:“明溪市 自县中东门街起,至坪埠三都周公祠止,每月三六九日,百货骈集,商贾贸易。” 但是这个明溪市所在的坪埠村,更早来自古代的驿站。坪是指地貌,即山排地,而埠则是铺的误写。埠在明溪当地写作㘵,这个字就是铺的地方写法,在明溪有萧㘵、曾家㘵,历史上都是驿站。 证据一:成化六年到正德九年的空白我们来证明一下坪埠村不仅是商埠。先看一段明中前期的汀州方志记载。 《嘉靖汀州府志》:“归化县 县治与诸司公署,以及民居,夹于溪涧两头,中有水圳,上有石桥,以通人行,溪内积拥沙石,暴雨溪涨,山水泛滥,随长随落,势难筑城。弘治六年,巡按御史陆完奏准通行府县,因时旋为勘筑,不限年月久近,知府吴文度会同汀州卫指挥刘广历县,督同知县姜凤,相度地方,经画界止,踏勘丈量,具有成数。通申回报,将次第兴工,适地方多故停歇。正德九年,知县杨缙请于当道筑城,周围六百丈,辟五门,曰东乐曰西清曰南安曰北宁曰南水,俱郎中丁致祥书扁。” 我们将这一段文字进行解读,会得到一些信息。 首先是明溪筑城是正德九年,也就是公元1514年的事情。但是明溪即归化建县,则是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的事情。也就是说从建县之初到县城落成,一共经历了头尾45年之久。 这里有一个问题:明代归化的县官和属吏们,是否露营烧烤了半个世纪? 证据二:明溪寨——故号明溪,今为县治当然不是。在哪儿呢?我们看正德归化县志。 《正德归化县志》:“邑名 按邑地旧明溪,古传以平㘵福林寺侧有大小阜,相对如明字,且濒溪,故号明溪,今为县治。更名归化,以其地险民梗。” 也就是说平㘵即坪埠的大小两阜所在,为县治所在,阜是什么呢?土山。大小两个土山,如日月相对,这两个土山可以看成当年县治的左右护砂“左青龙右白虎”,也可能是烟墩、瞭望台。 “今为县治”,也即坪埠从前是县城,在新县城落成之前,这里做了大约四十多年的县城的所在地。为何选这个地方做县城呢?因为这个地方可能是当年明溪寨所在,明溪寨就是陈友定之前就存在的宋代设置的军寨。 我们可以从《临汀志》中得到信息:“清流县明溪寨 在清流县东一百二十里汀、剑、邵界首。” 什么是界首,就是骑于界线之上,坪埠归属归仁里,北可去邵武,东北则可能去南剑,东南则可以去汀州,确实是汀剑邵界首。今天东边墙这个小地名,极可能是当年明溪寨时代的遗留。 为何我断言初设县治时是在此地即明溪寨,而不是今天县城或者县城西部呢?因为县城和县城西面都无险可守,只有这个地方才是真的有险可倚峙。当然雪峰山上也设隘可守,但不合适做县城。也就是说,在更早的时候,古代归化县城初设,其实不是在今天明溪县城的位置,而是在坪埠村所在,这其实是合理的。为啥?因为古人建城会用坐北朝南、靠山面河的格局。 证据三:格局——飞凤我们看一下正德十一年修成的《归化县志》。 《正德归化县志》:“形胜 归化为邑,汀之孔道,上连清流,下接延平府之将乐县,楼䑓鼓角拱于前,三台、飞凤耸于后,东有狮岩、象山,西有仁寿诸峰罗列,其水自黄溪头西来,兴惠利桥水合,环绕县后,始从济川桥出,遶狮子严,摺流如玄字。” 新县城是正德九年开始建筑,县志成书为正德十一年,人们还没有完全习惯县城的新格局,所以仍然用“楼台鼓角拱于前,三台飞凤耸于后”这样的写法。 飞凤山在哪儿呢?县城东北。 《嘉靖汀州府志》:“飞凤山 在县东北五里许,属归上里,下临平田,望之若凤下平原。” 我们今天从明溪县城出发到飞凤山,大约是十华里,而不是五华里,而如果从坪埠出发,就大约五华里,今天坪埠村的山下自然村之名就是来自飞凤山,山下就是飞凤山下,俗称“飞凤下平原”即此地。所以这个格局在今天的明溪县城,则并不符合,今天明溪县城是坐南朝北,当然也靠山面河。 证据四:格局——南山孤证不立,所以再说一个证据,以说明明溪寨与弘治正德间的归化县治在此。那就是八景之一的南山积翠,这个南山并不在明溪县城之南,反而在东,但如果以坪埠、晏坊为坐标,则南山是真在南。 证据五:夫人庙如果不够,我们再找一个证据吧。 《嘉靖汀州府志》:“惠利夫人庙 在明溪驿后,即莘氏圣七娘也,五代时从夫征讨,至此而殁,因葬焉。每着灵应。宋丞相文天祥,及国朝藩臣过祠下者,俱留有诗。” 作为汀州人,我们都知道被文天祥赞美过的“明溪圣七娘”,即莘七娘,惠利夫人。这个庙在明溪驿,想必是不争的。所以我们只要看一下这个庙都落在哪儿就知道,明溪驿大体在哪儿了。 《民国明溪县志》:“夫人庙 在城东三里坪埠上,清乾隆五年建祀普佑夫人,今改设雪峰乡公所。又一所,在坪埠大路尾,今被折毁,仅存遗址。” 不巧,还就在坪埠上和坪埠的大路尾。也就是说两所都在坪埠,也就是说,明溪驿是非常肯定就在坪埠的。那今天的人为何会弄错呢?可能历史不断地在剥落,如同史书。 《正德归化县志》:“惠利夫人出游俗 以六月十一日为夫人诞辰,岁推数人为首,先期各街具鼓乐扮优戏为技巧,舁夫人至平¨祖庙,市中富者竞为供肩与役以为荣,初九日始,日宰一牛,于本庙宴饮,踰诞辰乃止。” 明中期的归化县志漏脱的一个字,到了这里,想必大家都猜得到,“平㘵祖庙”。“市中富者”,当然是明溪市中的富有之人。这个市,我们前头已经说了,是从东门到坪埠,每月都有的邵汀剑三州古老边界市集。由于历代文献混乱,所以考证者也混乱。 证据六:巡检司和军寨但我们还是能找到相对确证的内容的,比如明代方志。 《正德归化县志》:“明溪巡检司 故址在县西二里土防。宋建元初,徙于明溪市,以盘诘。今徙于夏阳。” “徙于明溪市”,相当清楚了。至于明溪寨和明溪巡检司都在这里,我是否过于武断,我们看一下明中后期的方志就会知道,这个地方用途其实没有怎么改变。 《万历归化县志》:“教塲 在县东平㘵三都,离城二里,官厅三间,耳房二间,将台一座,牌坊一所,扁曰'干城万里’,前有辕门,周围有垣,加棘垣,下植松,大数围,自厅至辕门,直一百三十步,横五十四步。”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其实在有明一代,也仍然是军寨。 《康熙归化县志》:“周公祠 在城东二里平㘵,万历四十二年,通邑士民为邑令周宪章建。义勇祠 在城东三里平㘵,嘉靖间邑人陈珪侄陈铎皆以义勇为邑屡扞流寇,多所斩获。嘉靖三十六年御贼沂州,所部先奔,叔侄势孤,力战而死。嘉靖三十七年,巡检顾辉亦以御贼战死盖洋,附祀本祠。” 这个地方同时还是官方建立祠庙之所在,为何在此建祠庙呢?因为军寨的成分,地方守备军队常要在此训练演武,所以在此建祠庙,当然有激励军人的意图在内。 唐宋元明诸代,这个地方都是军寨和驿站,所以称明溪驿、明溪铺、明溪寨,甚至做过归化县城数十年。清代开始,地方宁靖,这个地方原本的军寨功能渐渐消失,而明溪市则渐渐成形,于是坪㘵渐渐变成坪埠,军寨、烟墩渐次变成商贸集市和平原。 证据七:从八景变迁看县治变迁明溪八景应当是被明溪人所熟知的。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有新旧两套八景。 《康熙归化县志》:“八景 玉虚洞天,觉林梵地,龟山挺秀,狮塔标奇,雪峰戌垒,星窟禅窝,白沙夜月,碧嶂晴岚。” 显然这与明代史志上的八景大不相同。 《嘉靖汀州府志》:“归化县 汀之孔道,闽广通衢,楼台鼓角耸于后,三台飞凤拱于前,东有狮岩象山,西有仁寿列嶂,二水合流,环拱邑前,旋遶狮岩,宛如玄字。八景 南山积翠,东阁源泉,明溪渔唱,考岭樵归,觉林晓钟,滴岩石鼓,平㘵风清,济桥波碧。” 坪埠村由于古代曾经的中心地位,所以,明溪八景其实大多在附近,南山、东阁、渔唱、觉林、滴岩、平㘵、济桥都是以坪埠为中心展开的。所以坪埠与明溪都很古老,比归化还要古老。 有一点得说一下,就是今天县城以东,坪埠和晏坊以南的渔塘溪河道笔直,如同用标尺较正过,是因为修河道取直的原因,目的是得到更多的田亩,以及居住的安全性。从前的河道弯曲且大。今天城关、雪峰区域海拔350米以下部分,当年都可能是河水泛滥之处,所以我们看今天的县人民政府、公安、水产局、中学、防雷减灾管理局这些政府机关,都是在海拔350米以上,当然是历史经验所致。 建成堤坝之后,这些田地其实来水就只能靠北面的王婆山、五谷仙顶、飞凤山这些山岭集雨来水,这些山不深也不算太高,所以水量是不够的。 《民国明溪县志》:“万春桥 在东城外三里坪埠上,长凡三丈余,下开卷门,上盖瓦屋,因溪水常涸,俗名旱桥。” 这点与瀚溪的情况有些相似。但在堤坝未修之前,这一带其实是浅水沼泽,池塘纵横,到清末民国也还能看到一些端倪。 《民国明溪县志》:“菱角 两角而尖生红熟黑,肉可食,全邑惟东郊晏坊村有产,因种植不得法,其种渐小。” 为何会种不得法?这不是看不起我们明溪乡亲的能力吗?不过是环境变了罢了。我们能在民国方志中看到大量带车的地名,比如新车、桥头车、张家车、洞上车,这些带车的地名,都是因为明溪县城附近在城墙、堤坝修建完善后,由于隔开了溪水以及原本山溪的水量不足,导致田亩缺水,人们要生存就要组成水车提水的约法组织,从溪中用水车提水灌溉。 岩坑,即民间称为厂坑的村庄,当称厂坑时,是指当地从前的主业是造纸,而称岩坑时,则是指此山坑的上源是滴水岩。关于滴水岩我在《瀚仙》篇目中已经讲述,这里不再重复,可点击前往。这里只补充两条。 一条是时间和方位的。 《正德归化县志》:“滴水寺 在县西归上里,元至正一年,僧德显建,见词翰。” 这里也说在县西,而按今天明溪县城,滴水寺在县北偏东,差异很大;但是如果当年县治在坪埠,则滴水寺正是在县西。另一条是关于滴水岩地貌的。 《正德归化县志》:“滚水 在县东南十里仙人堂前小溪,水底有石窍,出高约数尺,洒如雪花。俗传滴岩隐溪,于此出也。” 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明溪县城北部诸山与南部诸山在地脉上是连通的,滴水岩下有地下河,潜行过十数华里,会在日月溪南部的仙人堂附近冒出地面。 谢厝湾,即谢氏开拓之村庄,地处溪湾。这个湾虽然在历代的渔塘溪治理中被拉平不少,但大的形态还在。 古代坪埠是包含今天大富村的,大约一直到1960年代才分开,当年二者为何会合在一起呢? ![]() 大富村大富村458人,耕地364亩,人均0.79亩,有林地615亩,人均1.3亩。由大路、罗厝溪边、傅厝村诸村组成。 大富村,是从大路和傅厝中各取一字,然后再从傅字转音为富。 上文我们说大富为何会和坪埠合在一起,是因为我们之前说过坪埠到大富之间原本是归化的旧中心,明溪寨所在,军寨、驿站、铺舍都在这里,哪怕是这个中心转移到今天明溪县城后,这里仍然保有很长时间的驿站、集市、军寨。所以呢古代这里也是驿路必经,驿路也就是官道,汀州民间也叫大路,比如长汀县河田镇南面与汀南诸乡接壤处有一个村庄叫“大路口”,就是从前官道驿路路口,又比如长汀县涂坊镇涂坊村有地名“路下”,在宗谱和方志中,也称“大路下”,亦指官道驿路之下。 罗厝溪边,这是坐标组合型的地名,罗氏所建立的村庄,在溪边。傅厝,即傅氏建的村庄。 由于大富村的土地人均和林地人均都远少于周边,历史上大富村民多以种菜、贩运供给县城为业。 王桥村王桥村1935人,耕地2631亩,人均1.36亩,有林地14329亩,人均7.4亩。由王坊、叶厝坑、布磜上、莲塘、谢厝、坳背、原坊、五里桥、坪尾、肥猪墘、破溪诸村组成。 王坊、叶厝坑、谢厝即王氏与叶氏、谢氏开拓的村庄。 明溪叶氏叶厝坑,在史书中写作叶舍坑,叶氏与明溪关系密切。 《万历归化县志》:“夏阳巡检司 在县治东北八十里属中和,原巡检司在县西二里土坊,宋绍兴间叶夣得奏置,元初徙于明溪。” 这位叶梦得其实开启了明溪历史。他的祖上是泰宁叶氏的叶祖洽,熙宁年间的状元,著名的元祐党人。 按叶氏族谱:“叶祖洽墓,于宋代迁来明溪,在叶厝坑后龙山冢头冈。状元墓占地达10多亩,有三级坪地。叶墓坐北朝南,对雪峰山顶。1990年代建水泥厂,状元墓迁至玉虚洞西,用地三分半。玉虚洞口原有叶氏宗祠,1930年代,玉虚洞曾为红军战地医院,叶氏宗祠于1970年代拆毁。” 今天叶氏在明溪后裔,大约有一千多人。 《万历归化县志》:“北斗岩庵 在县西归上里叶舍坑,离城五里。” 北斗指向北极,为玄天上帝和溪水上源之象征,北斗岩庵应当为叶氏所属之庵庙。叶氏在宋末就已经是有影响的大姓,这是肯定的。到明代,叶氏在县西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万历归化县志》:“南阳桥 在县西北叶舍坑,成化三年,里人叶长青,募缘重建。” 原坊,即原氏开拓之村庄,明溪原氏大约有600人。布磜上,和五里桥是一对相关的地名,布即铺,指的是驿站,五里则是明清驿站“五里一亭,十里一铺”和“五里一小铺,十里一大铺”的里程规则的遗留。除了驿站,这个地方元代曾经还做过关城,不过不是很久。 《正德归化县志》:“堑城故址 在县治西四里,元平章陈友定,因邻境不虞,溪石筑砌,以障乡闾,周廻里许,随废。” 这个位置在今天雪峰新城对岸到五里桥之间,溪岸在此收窄,古人据险而守。 磜为水磜,修于高处的水利,这种水利是为山垄田而设,多有环山渠道。莲塘,山塘植莲,原本叫南塘。坳背,即山凹之背。坪尾,即山排地的尾部,人们在山排地上能种植处开田,不能种植处则建房,这样的地方往往是人口溢出后才在此建房,所以这个村庄还有一个名字叫新厝岗,即新盖的宅子且在山岗上,对坪尾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肥猪墘,即在溪边沿上建立的村庄,这个村庄的特征是有肥猪树,所谓肥猪树,即肥皂树,或者叫肥珠树,指无患子或者皂角树,这与当年乡村用这两种树的种子洗浣衣裳有关,也与后来肥皂的产生有关,因为客家人最早的香胰子是用肥猪下水中的内脏肥膘制成。 破溪,这个名字很古老,与风水堪舆有关。溪很好理解,就是村庄中有溪穿过。破字在汀州区域则指水破天心,就是村庄中有溪流通过,且将土地分成多块,这种土地不利于防守也不利于统一组织水利灌溉,当然这种说法到了近现代就不攻自破,因为太平了,同时1949之后村庄大规模组织修水利。故而破溪还有一个别名叫摇龙尾,就是从前溪水在村庄中反复横扫变道,这是人们在征服土地的过程中常常发生的事情。 王桥村当然也是王坊的王和五里桥的桥组合而成。王桥这个名字在民国就已经形成。 《民国明溪县志》:“王桥保 办事处设在邑西王坊,距城五里,计七甲,所辖地为:王坊、五里桥、叶厝坑、布磜上、南塘、谢厝等处。” 王桥村和下汴村在五顶嶂的南北,都是石灰石和萤石资源丰富的村庄。从王坊、原坊、坳背到下汴诸村,这一带的山岭相当长的采矿历史。 ![]() 狮窠村狮窠村1252人,耕地2186亩,人均1.75亩,林地18003亩,人均14.4亩。由狮坑、上坑、塘埂上、青竹塘、武平岗、黄厝窠、黄泥墘、坑塘、范厝、官家、五通凹诸村组成。 《民国明溪县志》:“狮窠保 办事处设在邑西王厝窠,距城十五里,计六甲,所辖地为:王厝窠、狮坑、范厝、垇头、坑塘、岩背、炉坑等处。” 狮窠村之名,取自狮坑的狮和黄厝窠的窠。狮坑之名,当然不是有狮子,中国没有狮子这种动物,不过在堪舆上,有狮形地之说,所以狮坑即是有狮形地的山坑。不过在更早之前是叫柿坑的,就是此地多生柿树,后来人们从风水角度把柿慢慢变成狮,当然是为了吉利。我个人则觉得桔坑也很吉利,且很美好。 黄厝窠,民国地名为王厝窠,不过近现代的方志记为黄厝窠。哪个对呢?黄厝窠是对的。因为明代方志,记为黄。 《正德归化县志》:“黄溪水 在县西五里,其源自五通凹始。” 范厝,就是范氏开拓之村庄。上坑,即村庄建立于地处上游的山坑。塘埂上,这个地名应当解作塘迳上,塘为沿溪多山塘,迳为通路,村庄建立于山塘很多的通路之上。青竹塘,塘即山塘,地生青竹。官家即官氏开拓之村庄。而五通凹则是地形山凹,古代供奉有五通公王。武平岗,即村庄建立于五顶嶂下的山排地上,村庄地形为山岗,五坪岗。黄厝窠,黄氏开拓之村庄,地形为山窝。黄泥墘,在河沿边建立的村庄,地质多黄泥。坑塘,村庄建立于山坑,山坑中有山塘。 狮窠村所在的区域南面为明溪西面极为重要的山脉,即五顶嶂。 《万历归化县志》:“五顶嶂 在邑西十里,高嶂拂云,宛如天马行空,邑之祖龙,从此发脉。” 由于明溪归属汀州,所以祖龙是从汀州府治方向发脉而来,由五顶嶂进入明溪县城。五顶嶂同时也称仁寿峰,这是一个连绵山脉,不仅指一个山头。 《正德归化县志》:“形胜 归化......东有狮岩、象山,西有仁寿诸峰罗列,其水自黄溪头西来......” 虽然今天人们在林畲建有仁寿寺,也称寺后为仁寿峰,但我们还是有必要说明一下,仁寿诸峰为群山绵脉,不是孤立的一峰。我们可以明代方志可见一斑。 《万历归化县志》:“仁寿峰在县西十里新兴铺前,高而圆大,云起即雨。” 可以认为仁寿峰为渔塘溪的主要源头,汀州客家人称上源为北极玄武位,玄天上帝“北极注死”,也就是决定寿元的神明,所以人们称上源为仁寿,也就很清晰了,仁寿诸峰也是从前整个归仁里后来归化县的北极上源。 《万历归化县志》:“白水磜 在县西十里新兴铺傍,自山顶流下,宛如瓶泻,约高五丈许。” 这个仁寿诸峰从五顶嶂一路到清流林畲、嵩溪,连绵数十公里,由此形成汀州往邵剑的主要通路。 毛委员当年所作《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这里头的“山下山下”,当然是从武夷山南段的汀州到武夷山北段的闽北延建邵,而这里路隘林深苔滑,当然是指五通凹的路隘。 《万历归化县志》:“五通隘 在县治西二十五里,清流界。” 林畲、狮窠的林深,清流明溪的道路流泉飞瀑水汽滋养下的苔滑。 从明溪县城出发,到五通凹为止,大约有二十多华里的路途,这个长度的里程,在古代是可以有两大铺两小铺的。小铺今天我们只知道五里桥边的那个了,另一个名字失落。而大铺则是新兴铺和永安铺。我们可以从明代方志找到她们。 《万历归化县志》:“归上里 县西南仍清流,领十都十二图。一都一图,距城 黄溪头,四里。叶舍坑,五里。肥猪,六里。坪尾,七里。原坊,九里。上坑,九里。新兴铺,十里。柿坑,十二里。永安铺,二十里。黄坑岭,十里。五通隘,二十五里。” 新兴铺大体就在今天狮窠村部附近,而永安铺则是大约今天坑塘自然村与黄厝窠之间。这条通路由于是最重要的汀州府与归化县的通路,大量的货物和行旅之人在此通行,故而村庄密布,人口繁盛。 《万历归化县志》:“新兴铺 在县西十里,万历甲申知县宋惠重修,西至永安铺十里。永安铺 在县西二十里,万历甲申知县宋惠重修,西至清流子孙铺十里。” 从狮窠到林畲镇之间多有狮名,倒不是今天发明。 《万历归化县志》:“狮子洞 在县西北二十里永安铺侧,怪石蹲踞,宛如怒㹸,中有小石室,虚明深邃,一柱矻立,状如雕镂,外则草木葱茏,有尘外景象。” 狮子洞在明代前期,还没有被发现“狮形”。 《正德归化县志》:“玉岩洞 在县西二十里永安铺山间,内虚明石。” 这应当是同一个洞,且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后世一些文献记为两洞,也是不对的。 ![]() 大坪村大坪村292人,耕地887亩,人均3亩,林地12923亩,人均44.3亩。由大坪、大岭头诸村组成。 大坪的意思,是村庄建立于山排地之上,这个山排地相对别的地方要大,故称大坪。坪字本字为上不下平,发音为pei或者bie,常写作排、别、拔。 大岭头,就是此处地处大岭之头。所谓大岭,就是分隔开县以上区域建制的山岭。在这里大岭指古代分隔开清流、归化的大山岭,更指更早前汀州宁化、清流与剑州沙县的分隔山岭。 《万历归化县志》:“大岭隘 在县治南三十五里,永安界。” 大岭在古代是指从雪峰山一填到腾云嶂、莲花山(白石顶)之间的大山,古代人们在这些险要之处设下关隘。在现代,大岭特指雪峰,这一山峰在大岭头之东,海拔最高点980米+。元代时,陈友定在此建军寨。 《正德归化县志》:“古迹 平安寨故址 在县治前,途径险隘,上宽夷,元季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起义屯兵保障处也,有台阁,废基存焉,其地高十五里。” 这个平安寨故址,就在今天的大坪到大岭头之间,近雪峰山顶。方志中说在“县治前”是因为明溪县城建成之初,县衙曾是坐北朝南的,所以雪峰在县治前。 大岭头的海拔很高了,在明溪是很有特色的高山村庄,有770米+。在历史上,大岭头是明溪县城居民丰富想象力的承载对象,因为很美。 《万历归化县志》:“银瓶浪盏山 在归上里大岭头,去县南四里,峰峦两三联属,中有二峰圆尖,形如银瓶,余三峰圆小似盏,色亦奇秀,故名。” 银瓶,是指两峰高如瓶子,颜色浅亮如银,而另三峰如同盏,就是较浅的杯子,灯盏就是这一类,而汀州称一种米制炸油饼为灯盏糕,大体可以看出这种形态,浪盏即随性放置。如果只是这样称谓也就罢了,不足以说明溪人民的浪漫,但是还有楼台鼓角山之称。 《万历归化县志》:“楼台鼓角山 在县治后,数峰联属,中一峰高耸,俨似楼台,其余诸峰有圆者似鼓,峭者似角,故以此曰之,实邑之主山。” 楼台鼓角与银瓶浪盏,都能说明平安寨“途径险隘,上宽夷”的特征。而这些层层叠叠的山岭与闽西北纷来往复的文化、邵汀剑扰攘不同的人群,就存放堆垒在此间。 《正德归化县志》:“楼台鼓角山 县丞曾忠 翠云千叠拥明溪,豆古何曾入品题。今日锺灵兴邑治,风移百里咏凫鹥。” 从县城出发,如果前往清流永安,很多时候会选择走大坪、大岭头,而根据这些不同方向的通路进行管辖和治理,大坪和大岭头当年同在归上里但分别归属不同的乡都。先说和大岭头同都的余坊。 ![]() 余坊村余坊村1160人,耕地2605亩,人均2.2亩,林地25494亩,人均22亩。由余坊、石溪、油坑、伯公洞、廖坊、泗洲堂、庭汾、罗汉诸村组成。 《万历归化县志》:“归上里 八都八图,距城 大岭头,十里。石溪,十五里。余坊,二十里。丘坊,二十五里。冯舍,三十里。廖坊,二十里。罗汉,二十五里。桐林下,二十五里。” 今天看当年归上里八都大部与今天的城关余坊村、胡坊冯厝重合,而七都则与下汴、眉溪重合。 余坊即余氏开拓的村庄。石溪,则是村庄建于溪边,溪中多石。 余坊、石溪地虽处山间,但居民很努力建设,以便生存。 《民国明溪县志》:“石溪桥 在城南十五里石溪村,上有瓦屋。余坊桥 在县南二十里余坊村,上覆瓦屋。” 油坑,即此地产油建有油寮,客家人所指之油,在山区仅指茶油和桐油,油寮动力则多用溪水带动水车。伯公洞即伯公峒亦即伯公岽,伯公即客家地区的社稷土地神,洞、峒、岽即山间高处有稍平之地。廖坊,廖氏开拓建立的村庄,廖氏是闽西北大姓,亦客家大姓,闽粤廖氏大多源于廖氏花公。泗洲堂,以村庄之中有泗洲佛堂,故名。庭汾,曾用名为庭畔,廷庭为沈之古音,汾为分水之意,即此地分水,最早为沈氏建立之村庄。罗汉,村庄之中有罗汉庵。 《正德归化县志》:“印石 在县西北二十里罗汉寺石溪口,叠两层,锐上丰下,俗传创寺时,每遇朔月良晨,其石自能浮动。” 在县西北二十里当然是不对的,而是西南。 ![]() 下汴村下汴村994人,耕地2539亩,人均2.6亩,林地19433亩,人均20亩。由大村、帐干、樟树垄、罗厝、廖厝、磜上、增坊、杉林下、上炉坑、下村、原厝坑、小石珩。 《万历归化县志》:“七都七图 距城 大坪,十里。横坑,十五里。吉洋,二十里。曾坊,二十里。原舍坑,二十五里。石圳坑,三十里。小石珩,三十里。油坑,十五里。葛坊,三十里。眉溪,三十里。空下,三十五里。” 今天的下汴村大村自然村即当年的吉洋。吉洋之名,洋为平洋,吉有可能是因为山间用石砌(石结)方式修山垄田。帐干,即嶂迳,这个地名与狮窠的塘埂上应当是相关的地名,就是二者之间都存在通路,只是塘埂上为穿越溪塘的迳,而帐干则是穿越山嶂的迳。这个嶂,即五顶嶂。 《康熙归化县志》:“山川 五顶嶂 在县西二十余里,高嶂插云,如天马行空,邑龙发此。” 樟树垄,即村庄建筑在山垄田边上,地生樟树。罗厝、廖厝、增坊、原厝坑,分别是罗氏、廖氏、曾氏、原氏开拓居住之村庄。古代曾氏在此地是大姓,磜上和增坊都曾称曾坊。磜上,即是在高处所修之水磜,这种水磜通常是为垄田服务,所以会修环山之水渠,故而可能是古代的石圳坑,因为无法确定,请教乡党。杉林下,村庄建立于杉林之下,人们插杉为业,在更古代时这个地名叫松皮垇。上炉坑,旧名为上龙坑,位置在上游水源头,乡人认为是地形如炉,当然更大可能是当地曾开炉炼矿。小石珩则是因为在明溪还有石珩,且不止一处,相对而言就以小石珩称谓之。石珩,是当地溪水两岸多石如涵。 下汴村之名,出现得比较迟,大致是民国期间。 《民国明溪县志》:“原曾保 办事处设在邑西南曾坊,距城二十里,计十甲,所辖地为:曾坊、原厝坑、下汴、松皮垇、廖厝、帐干、樟树垅、罗厝、小石珩等处。” 可以看出,这个下汴就是今天的大村所在,地处曾坊、帐干、罗厝、廖厝、樟树垅这些地方的下边、下片。 ![]() 上坊村上坊村1259人,耕地1981亩,人均1.6亩,有林地4962亩,人均3.9亩。由上坊、南山、东坑、大坪头诸村组成。 上坊村在民国时代为南山保,这个南山地名今天在日月溪南,但是作为山岭南山,则不是,在溪北,原因我们在坪埠村的讲述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多说。 《民国明溪县志》:“南山保 办事处设在邑东廷坊,距城十里,计八甲,所辖地为:廷坊、南山、大坪头、上坊、东坑等处。” 上坊,村庄建于上游,与下坊相对而言,今天我们看不到下坊,古今之人不爱用下字,最后多半雅化为别字别名。东坑,即山坑在东,也称东溪,有溪流汇入渔塘溪。大坪头,即此处山排地相对大块且连片,而村庄建于山排地之头。 上坊背靠雪峰山,与大焦、赖家山相邻,从前也以茶叶和造纸为主业,山排地种粮并不是最优选择。 ![]() 城关印象可能最能代表明溪城关的地标,应当是县城南边的雪峰山。民间称此山为十公芜(坞)的所在,实为空芜山,加十即石硿湖山,一个山塘式的湖的存在,即今天雪峰山下水库的建设逻辑。 元代福建行省平章陈有定在此屯兵,故垒仍存,后世称之为“雪峰营垒”,为归化八景之一。 《康熙归化县志》:“雪峰营垒 百折崔巍是雪峰,临高遥望暝霞重。千山翠色林中刹,万壑寒声石底松。烽燧当年愁过鸟,旌旗何处卷飞龙。英雄一散空陈垒,疏木萧萧起暮钟。” 我当然同意,“英雄一散空陈垒”是一种必然。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用智计、执着和生命给史册涂抹上他们想要的颜色,虽然一样也要黯淡。哪怕是金刚琉璃为名,也会有生灭。 对于翠竹洋喷发后长达1500万年的冷静期来说,800年向上的明溪历史,似乎也不算太长。不过,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从来不是以时间短长来论计。雪峰山下新铸闽王剑,便可在楼台鼓角与银瓶浪盏间倚天挥剑,将历史裁为多截。五通凹上的急行军,也可用红旗招展的方式,将中国的历史截断为古代、近代与现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