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个信号说明,你杀出原生家庭了

 蛮儒 2025-04-25

人生前37年,原生家庭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能摧毁我好不容易生长出来的新芽,把我重新拉回自卑、无力、持续陷入情感内耗的自己。后来,我终于发现,原生家庭的枷锁是可以自己破除掉的,我可以不断地通过觉察、学习和自我疗愈来走出原生家庭的内耗,锻造更加强大的自己。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也觉察到自己一直被原生家庭的枷锁捆绑,又无能为力摆脱,请试着从这9个方向慢慢突破。文章有点长,我打算分两篇文章来慢慢为你阐述。

我不想照搬一些理论来给你讲一些大道理,我知道这没用,我只想借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和蜕变,来帮助你觉察自己的卡点,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破局。

1、情绪自由:不再被父母的情绪牵着走。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吵架。他们每次吵架时,我感觉非常不好,害怕他们撕破脸,更害怕被他们抛弃。于是我努力地扮演成大人的样子,劝他们别吵了,可是我发现无论是我维护哪一方,另一方都会对我投来凶狠的眼神,让家里的气氛非常压抑。

现在回看小时候,我觉得我和弟弟太无助了,只能哭着拉着父母,默默地帮他们做一些家务,好让他们之间的矛盾减轻一些。哪怕他们彼此不说话,哪怕我做很多的家务,我也心安理得,因为这样我才有一个完整的家。

后来,我发现我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像他们,像爸爸一样动不动就因为一些小事指责别人,也像妈妈一样经常爆发激烈的情绪。

甚至当我自己成了妈妈之后,因为我控制不好情绪在家里大口大叫,稍微不顺心就开始指责和抱怨。孩子在我的影响下也变得十分敏感,学着我的样子大发脾气,会因为我的一句“叹气”而慌张不已,总是害怕自己做错了事。

这时,我才发现父母的情绪模式是会被孩子习得的,尤其是那些生性敏感的孩子会过度承担父母的情绪。

于是我学着把情绪当做第三者,去观察和分析它们,学会区分父母的情绪和我的情绪,我发现我竟然能平静地看待自己的情绪了,不再因为一点小事而和父母争吵了,也不再被他人的情绪左右,反倒日积月累30年的情绪反应模式竟然真的改变了:

孩子不听话?不生气,让他看到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

老公说话不好听?不生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婆婆不帮衬?不生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重要的事先做,无关紧要的小事缓一缓再做。

当你真正开始为自己的情绪做主时,你的人生剧本正在被改写。

2、心理边界清晰:懂得保护自己的空间。

小时候我发现自己非常听父母的话,选文科还是理科,上学填志愿,大三准备考研,通通都要遵循父母的意见。毕业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好像人生前20年的懂事一下子得到了应有的补偿:

毕业后放弃了家里人介绍的工作和男朋友留在了武汉,结婚,生子;34岁裸辞掉了消耗身心的工作,全职做自媒体3年;放弃对婆婆不切实际的期待,自己一边带孩子,一边做自媒体......

好像我的人生越来越没有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但是我却悄悄地成为了我自己:我逐渐变得自信开朗,我不再用力讨好别人来换取长久的友谊,我不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忐忑不安,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好自己的路。

武志红老师在《深度关系》里说,听话是对一个孩子最大的投毒。当你的父母越界时,你一定要坚定地说不。健康的关系是有边界的,无底线的妥协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失去主体性。

当你真正开始保护自己的心理边界时,你的人生剧本正在被改写。

3、自我认同稳定:不需要父母的认可来证明自己。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人生的前30年我都非常渴望父母的认可:

学生时代通过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关注的;

工作了想要靠赚钱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甚至连裸辞做自媒体的前两年也在努力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即使前两年不赚钱,也要靠写作和自媒体来为证明自己不听父母的话可以活得更好。

当我意识到再不赚钱就活不下去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心中的执念有多深,那股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让我吃尽了苦头,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不,我不要这样时常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怀疑自己,我不要因为数据的不稳定而陷入情绪的低谷,我不要这种不稳定的自我认同,我要让自己内心真正认可自己,我要真正地强大起来。

神奇的是,当我发现自己内心的这个声音越来越强大后,我的状态变得越来越好,我不再努力获得父母的评价,不再用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证明自己,我清楚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不再依赖父母的任何评价,无论他们说什么我都不会怀疑我自己,我在内心深处认同我自己。

亲爱的,当你总是被他人的眼光左右,总是特别喜欢通过获取外界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你一定要反思自己是否受困于原生家庭的枷锁,一定要靠自己的行动逐渐让自己恢复能量,真正地帮助找到稳定的自我认同感,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底气。

4、关系模式自由:选择与父母平等相处

其实,我的成长环境属于比较宽松的,父母除了在学习成绩上对我抱有很大的期待外,其他事情对我非常包容。可是,当我嫁给我老公后,我才发现爸妈对我实在是太包容了,以致于我长大后敢于不听他们的话,而我老公却始终活在父母的枷锁之中。

我发现,在他们家里很少有温馨的家庭氛围,一家人有一种深深的疏离和冷漠感。比如他们一家人有事才会聚在一起说话,平常在饭桌上也是非常沉默,而我老公好像和爸妈之间有一种距离感,言语之间也是极尽讨好,深怕哪里说错了惹得父母不高兴。

所以,在公婆家我非常不适应,好像他们是家里的领导,所有人必须围着他们转,不能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说的话都是绝对正确的。

其实孝顺有很多形式,不一定是一味地听他们的话或者是阳奉阴违,更不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自己的孝心。而是要学会互相尊重。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父母,而不是父母站在道德的高地,打着爱的名义明目张胆、指手画脚孩子的生活,而孩子像是没有主见的提线木偶,不敢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5、打破循环:不再重复父母的错误

代际循环这个词真的威力很大,小时候你很讨厌父母的情绪失控,厌恶他们威逼利诱,插手你生活的样子,而长大后的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重复着父母的行为模式。

这一点在我老公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只要和孩子玩,两个人就会非常地愉快,可一旦他开始管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时,两个人就成了仇人。一般他的方法十分地粗暴:

该叫孩子洗澡孩子不听时,他直接关掉客厅的灯,孩子感受到的是恐惧和不被尊重;

陪孩子写作业,孩子不专心或是回答错了时,他会大发雷霆,指责孩子贪玩、不是学习的料。

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会不知不觉被我们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像我们正在不断地重复父母的错误。

可怕的是,有些人甚至从没意识到这是错误,一直在错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之中打结,走不出来。

察觉即改变,当你意识到父母的错误模式正在你身上上演时,及时停止和改变,你的人生剧本就在不断地被改写。

无论我们过去经历了什么,未来都掌握在我们手中。亲爱的,一旦你发现你身边正在出现这些信号,就表明你正在不断地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杀出它们给你带来的消极影响,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大家好,我是邵小浅。上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杀出原生家庭的九个信号里面的其中5个,留言区里有很多小伙伴表示有强烈的共鸣,

有人说终于找到了知音,也有人深表赞同,在此非常感谢大家的互动和评论,每一条留言浅浅都会用心回复,也希望大家尽快察觉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早日杀出原生家庭,活出自己的人生剧本。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杀出原生家庭的四大信号。

1、对创伤的客观认知

作家余华在《我胆小如鼠》里曾经说过“童年的伤害不是一场大雨,而是一生的潮湿。”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自己总是会被原生家庭里不好的模式所影响,想要摆脱却总也摆脱不掉。

浅浅就有这种感觉,总是会发现自己内心有很多负面情绪,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能够很好地接住它,甚至时常因为一些现实中的挫折或情感低谷而怀疑自己,陷入持续的内耗之中。

比如,我在去年小红书写过一篇笔记,获得了4000点赞。当时是结合明星鲍蕾在《十三邀》里的访谈的触动,写了一段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一些负面影响,包括我对父母表现出来的冷漠,经常对他们大呼小叫,当妈妈在乘坐地铁扶梯时我竟然不是第一时间想要拉住她,而是冷漠地旁观着,甚至觉得农村出身的她连坐地铁都坐不好,太丢脸了......

可这个笔记爆款了之后,我却陷入了深深的低谷,总是振作不起来,喜欢刷抖音直播和短视频,喜欢读一些伤感的文字,内心总有很多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后来,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慢慢走出这种情感的阴霾。

现在回看这段经历,我发现越往深处挖掘自己小时候的创伤,内心的伤疤好像重新被揭开,好像越来越对这个世界提不起兴趣,感觉自己是一个孤独无助的孩子,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遭遇过原生家庭受到伤害,被父母抛弃或忽视,长期被父母打压和控制等等,但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曾经那个孤单无助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Ta可以通过爱自己,成为自己的再生父母来给自己更多的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起来。

理性地分析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Ta可以试着去回想童年父母曾经爱自己的样子,理解父母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们最好的东西,理解父母对我们造成伤害是无意识的,他们也曾经是孩子,他们也没有得到过他们父母的关爱,他们只是承袭了他们童年被父母教育的方式而已......

当你学会不将所有人生问题归咎于父母,而是聚焦于“我现在能做什么”时,你才能真正开始疗愈自己,走出原生家庭带给你的阴霾,改写你的人生剧本。

2、建立健康的关系模式

受到过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在建立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的过程中,总是不再“强迫性重复。

我们总是会被跟父母相似的人吸引或者想要寻找一些童年的过度补偿:

我有一位前同事,她很小就没了爸爸,她的妈妈一个人将两个孩子带大,极度缺少父爱的她总是会轻易地被一些男性打动,草率地进入一段婚姻,结婚、离婚,后来彻底对婚姻失望。

再比如一些妈宝男总是会倾向于找一个强势的女孩来管着他,像妈妈一样地呵护他。其实这就是在重复着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

原生家庭不好的女孩子,一定要避免被一些低成本的情绪价值所诱惑,选择伴侣时一定要清楚地明白,健康的关系不是讨好、控制和逃离,而是两个人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因为兴趣爱好价值观上的一些原因而互相吸引。

在成为父母之后,我们也要时刻察觉自己的情绪模式,避免将自己错误的关系和情绪模式传递给孩子。学会尊重孩子、允许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全然地做自己。

3、接纳父母的局限性

放下“理想化父母”的执念,不要沉浸在没有一个好父母的悔恨之中,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更不要试图改变父母或是期待他们道歉,理解他们也有自己的创伤和局限,但他们的选择与你无关。

面对父母的自私行为,你能做的不是埋怨他们,而是试着理解和接纳:”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但我可以选择不配合。“

比如小浅会发现我的公公婆婆比较自私,他们总是顾着自己,很少为子女考虑,带孩子不好好带,总想着出去打牌,有事了就会找孩子。每当我生出这样的情绪时,我会非常地痛苦。

后来,我不再将重心放在他们身上,而是关注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努力赚钱,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我发现我的世界变得花豁然开朗起来。

4、自我养育的能力

成年后一定要自己学会爱自己,把自己当做小孩重养自己一遍。

浅浅以前觉得自己像是从来不知道休息的机器,一休息就会有种莫名的罪恶感,而且总是在不断地追求一些外在的成绩,得不到时会大失所望。

后来,我才觉察到自己的这种模式,开始停下来好好地复盘自己,梳理自己,才慢慢地找回了内在的力量。

当你长大后,你可以把自己当做再生父母安抚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暂时做不好,接纳自己面对未知的恐惧,接纳自己偶尔也想摆烂的心情,给自己一段时间休息,让自己慢慢松弛下来。

当你开始真正地爱自己后,你会发现你的状态真的有在一步步地变好,你整个人将会焕发出一种蓬勃的内在力量,你的人生剧本正在被改写。

写在最后

网红的始祖Papi酱看起来是一个非常通透的人,也时常给身边的人和观众带来欢乐。可是她却在《十三邀》里说她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在她20岁的时候离婚了。后来她找到了一种方式来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扮演一个开心果。因此后来她靠搞笑视频在网上走红,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

Papi酱看来,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不是不可逃避的,我们其实可以通过后天的自我成长,打碎原生家庭的带给我们的破碎斑驳,重新造一个崭新的自己。

杀出原生家庭的人都是很厉害的人,愿你早日冲破原生家庭的枷锁,像哪吒一样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为自己赢一个最好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