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学习论观点试读59

 课程教学研究 2025-04-26 发布于浙江

宋·吴如愚《准斋杂说·勉学说》:学也者,所以明性也。博而非,不若约而正;速而名,不若久而成。思之也精,求之也敏,力行以勉之,不倦以终之,如斯则为学之要得矣! 

本义解读:

学习,是用来彰明人的本性的。广泛而错误地学,不如简要而纯正地学;迅速地取得名声,不如长久努力而成功。思考知识要细致,求取知识要敏锐,努力实行且尽力,不疲倦追求终极目标,像这样的是学习就可以得到重要的成就了! 

思考与启示:

在中国传统的学习中,学者们一直是重视知行合一的,重视瞄准目标不断深入地学习。这段话中,吴如愚就在倡导“力行以勉之,不倦以终之”的学习精神,。只有这样,在学习的道路上就可以收获“学之要得”。

宋·王正德《馀师录·陈后山》:学以佐行,思以佐学,古之制也。

本义解读:

学习能够辅助施行,思考能够辅助学习,是自古以来的学习方式。

思考与启示:

这段话阐明了学、思、行的关系。一旦学和行结合, 思和学结合,学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用的学习。

宋·王正德《馀师录·黄鲁直》:读书勿求多,要须贯穿,使义理融畅,下笔时庶不蹇(jian,迟钝,不顺利)吃也。

本义解读:

读书不要贪求多,必须贯通,使道理明白通畅,下笔时就不会文笔不顺畅了。

思考与启示:

读书不在多, 而在精 。读书只有精通,烂熟于心,用到时才能得心应手。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宋·范浚《香集记·存心记》:夫君子之学本诸心,心不在焉,则视简不见,听讽不闻,此其于口耳之学,犹莫之入也,况穷理致知乎?

本义解读:

君子的学习源之于内心,心思不在这里,那么看书如同没有看见,听朗读也同没有听到,这大概就是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如同知识没有进入内心,如此怎能穷尽万物深妙的道理获得知识呢?。

思考与启示:

范浚的学习主张:学习须入心、深思,才能够“穷理”,“穷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宋·刘荀《明本释·卷上》:学者所守要道,只勤一字尽矣。能勤则邪僻无自而生,才有间断,便不可谓勤。 

本义解读:

求学的人所保持的重要方法,只有“勤”一个字。能“勤”那么乖谬不正便无从而产生,才有间断,便不可称作“勤”。。

思考与启示:

勤能生巧,勤能补拙。这一“勤”字,不仅仅指勤学习,还包含勤思考,勤动手。

宋·杨万里《诚斋集·庸言十六》:温故非难也,温故而知新,则难也。

本义解读:

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困难,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并且能从中发现新的 道理 ,就困难了。

思考与启示:

读书人,“温故”一般都能够做到的,然而“知新”就不一定能做到了。 只有那些善于和注重思考的读书人,才能够“知新”--在“温故的基础上,发现新知、创造新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