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看懂瓷器的22种彩——釉上彩

 青玉421 2025-04-26
图片

釉上彩和釉下彩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从制作工艺看,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表面进行彩绘,随后入窑低温烧制,温度一般在 600-900℃;而釉下彩是在坯体上先彩绘,再施釉,最后经 1200-1400℃高温一次烧成 。


外观上,釉上彩色彩鲜艳浓烈,图案清晰立体,手摸有凹凸感;因烧制温度低,色料与釉结合不紧密,易磨损褪色;釉下彩色彩相对柔和,图案被釉层覆盖,表面光滑平整。经高温烧制,色料与釉充分融合,色彩稳定,不易褪色。

釉上彩

珐琅彩:又称 “瓷胎画珐琅器”,由清宫造办处生产,创烧于康熙晚期,盛行于雍正和乾隆两朝。制作精致,瓷胎洁白,薄如蛋壳,彩绘精细
粉彩:其实是为了仿制珐琅彩而创烧的一种瓷器,始创于康熙晚期,雍正时期趋于成熟,乾隆时期兴盛,色彩柔和,块面色彩表现丰富,层次分明,又叫“软彩”
五彩:创烧于元代后期,成熟于明,清康熙发展至鼎盛。颜色鲜艳浓烈,不强调过渡,也被称为“硬彩”,并不限于五种颜色。

料彩:始创于雍正,乾隆时期兴盛。料彩是清代景德镇用珐琅料所绘的彩瓷品种。色料一般为红蓝二种,均淡雅柔润。

新彩:起源国外,又称洋彩。操作简便,烧前烧后色泽变化不大,容易掌握,同时生产效率高,成本较低,色彩种类极为丰富
浅绛彩:晚清时期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新彩瓷,将传统中国画中的 “浅绛” 技法应用于瓷器的绘画装饰工艺,具有鲜明的文人格调
广彩:又称粤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构图紧凑,笔法工整、色彩浓艳,间以金色平涂,使画面金碧辉煌
墨彩又称黑彩,始见于清朝康熙中期,流行于雍乾朝。以墨色为主要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画面呈现出墨色生香、意境深远的特点

素三彩:始于明成化,清康熙时期十分盛行。以绿、黄、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色,于烧成的瓷胎中填彩,再低温烧制

矾红彩创烧于宋朝,后沿用于明代,于清朝十分盛行。以三氧化二铁悬浊体着色,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常用于绘制花卉、动物等纹饰。

洒蓝始创于宣德年间,至清康熙年间才得以恢复,又称 “雪花蓝”,在白釉上洒落蓝色斑点,犹如雪花飘落,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金彩:用金粉装饰瓷器表面,使其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常与其他彩料结合使用,增加瓷器的华丽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