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个人,明明没说话,也没做啥,但你脑子里就“叮”一下,自动跳出来一句话:这人不太对劲。你甚至说不出哪儿不对劲,因为这个人五官也都长得挺正常的,甚至还挺标准的,但就是感觉邪门。这种依据还用在了刑事犯罪方面,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就干了一件大事:他翻了1800多张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把他们都收集起来,让机器去学习这些数据;结果还真总结出了一套“坏人长相特征”,准确率高达86%以上。听上去像玄学,但背后其实有很多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支撑。我们说回这位交大的教授,他名字叫武筱林,他的这项研究发现了一些很魔幻的数据。教授的这个研究是通过AI的学习来进行的,那是在2016年,那时候AI这个词还很冷门,不像今天这样满大街。但教授的方法就是通过今天AI的模式来的,AI拿着一堆数据,计算出人脸中某些特征的概率关系。比如,它会识别面部对称性、五官比例、面部紧张度等等,然后用算法判断这个人是否存在潜在风险行为。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面部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罪犯的四大面部特征: 1、罪犯群体的眉眼距离相对更近,就是俗话说的眉压眼 2、嘴角更下垂 3、鼻孔更外翻 4、眼神普遍更加空洞 武教授说:“我们并不是说长这样的人一定是坏人,而是说,统计学上,这些面部特征更常出现在有攻击行为的人脸上。” 所以,哪怕一个人不是罪犯,如果有这些面部特征,那么都和情绪控制能力、冲动倾向是挂钩的,当你遇到的时候,要警惕一些。三国时期,有个名叫郭嘉的谋士,他死的时候对曹操说:“司马懿此人有狼顾之相,会威胁曹魏政权,最好是将其诛杀。”“狼顾之相”什么意思?就是走路的时候总喜欢回头看,眼神飘忽不定,有种警觉又让人捉摸不住的感觉。可是曹操生性多疑,他没有听郭嘉的。后来曹操死后,曹丕重用司马懿,果然,曹魏江山就被司马懿一族架空了。这是一个不听劝的案例,更是一个中国相面术的案例,可以看到相面术的精准程度之高。其实,从汉代到明清,中国的相术一直强调一点:“心生于面”。虽然听着有点封建迷信,但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心理学的影子,心理学里有个理论叫“面部反馈假说”。它认为,人经常做某种表情,会反过来影响大脑的情绪机制。比如一个人常年皱眉,可能是真的心情容易低落;而一个人经常阴笑,可能真的内心有点阴暗。你看,这就跟古人说的“久恶之人,貌必不善”就对上了。魅力型病态人格当年风靡全美的邻家大叔杀手BTK,在外人眼里,他是个家庭美满、笑容亲切的好人。还有《沉默的羔羊》的原型,杀人魔王特德·邦迪,他长得阳光帅气,谈吐风趣,甚至在法庭上还有女粉丝追着给他写信。这类人有高度的自控和情绪压抑,他们不会演砸,不会露馅,反而会利用好人脸来迷惑你,获取信任。心理学家对这类人有一个词:“魅力型病态人格”。就是外表平和,内心翻江倒海。他们最大的武器,就是看起来不像坏人。这时候,脸不再是判断的依据,行为才是终极筛子。所以,就得看这个人,遇到冲突怎么反应,是否共情别人,是否懂得边界感。这些比长相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底层逻辑。脸是人的门面,但不是全部。你可以把脸当作一个初筛的信号,但不能当作终极判定。所以,哪怕武教授看了1800多张脸,也只是得出一个结论:脸能反映一部分心理状态,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话说回来,在这个看脸的社会里,我们或许真的该多看一眼自己,也多留意别人脸上的细节。不是去批判,也不是去贴标签,而是去学习一种更细腻的感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