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旅行的时候,导游说:“什么是巴洛克?浮夸就是!” 一个世界级的艺术潮流,怎么和浮夸有关系呢? ![]() 一切要从宗教改革说起。 16世纪初,欧洲出现了马丁路德首倡的宗教改革。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所谓宗教改革就是不要中间商赚差价。中间商是谁?就是教会、教士。他们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信众的所有诉求都要通过他们转达,。新教认为,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还不花钱,自然就抢了原来天主教的饭碗。渐渐地,去天来主教堂人就少了。 ![]() 罗马的主教大人和贵族老爷着急啊!这流量没有了,赎罪券卖不出去,还怎么搞钱。他们既想震摄信徒,又想炫耀权利,还想尽快引起关注。用什么办法好呢?他们就想到了用富丽堂皇来改变僵化的形象。 于是巴洛克就出现了。 巴洛克是葡萄牙语,原意是“奇形怪状的珍珠”,代表档次低下。古典派大佬用这个词来讥讽“浮夸”的风格。但久而久之,大家忘掉了原意,还觉得很有些洋气。 那到底巴洛克教堂有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去了罗马的圣卡罗教堂,见识了什么是原滋原味的巴洛克。 圣卡罗教堂的平面是一个变了形的十字形,其实更像一个椭圆形。它的分为两层,由一个大波浪檐部连接在一起。外墙有很多雕塑,和建筑融为一体。教堂所有墙面都是弯曲的,线条曲折起伏,动感十足。柱和拱上都有浮雕,明暗变化复杂。把巴洛克的富丽堂皇和戏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这样的教堂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座”,我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但这座小教堂让我震撼无比,对巴洛克有了极深的理解。在这里既没有哥特式的通灵遁世,也没有文艺复兴的理性庄重,而是世俗的浮夸,仿佛人间天堂,犹如盛装贵妇。 ![]() 尽管,巴洛克的起因是为了抢“客源”,但其浮夸的艺术风格却迎合了当时的大众审美,超越了宗教的范畴,影响非常深远。好了,巴洛克就说这么多。我们出来旅游,不是要当专家,而是要增长见识。现在谁要是说你浮夸,就怼他:这叫巴洛克式的人生——够浓烈,才够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