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用新课型落地核心素养真的不难(下篇)

 左手作文法 2025-04-27 发布于浙江

用新课型落地核心素养真的不难(下篇)——老师如何把握住新课型如何吃透一篇课文

上一篇文章《陆生作:用新课型落地核心素养真的不难》讲了朝着“迁移课”的大方向前进,先做起来,实践起来,不要纠结——到底是事实课、概念课、规则课,还是原理课、策略课?

这一次,接下讲下去。

上一篇,是上篇,将概念、规则、原理、策略四合一为迁移;

这一篇,是下篇,反过来,一分为四。

【一】

把课型分为事实课、概念课、规则课、原理课、策略课,这是按知识的分类来划分的(知识分类也有不同分法)。这是一种理想的分法,一种简单的分法。是用来帮助我们想清楚问题的。

在实际操作中,不必有单纯的某一课型,最好是几个课型的有机组合。只是要主次分明,侧重某一个课型。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本身一定是复杂问题,复杂得要命,但是当我们来谈论生活的时候,我们一定将复杂的生活简化了,我们所谈论的不过是简单问题,因为复杂的东西相互交织,千头万绪没法谈。这是一个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情。我们实在没有多大的本事。

但是,即使是简单的划分,也已经非常有作用,像航标灯一样,给我们指一个方向。但千万不要一根筋较劲,没有黑白分明,黑白之间灰度一大片。所以,尽量不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想想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二】

在盛群力教授的文章里,有非常明确的话:

1.“概念”来自于“事实”。

2.“规则”来自于“概念”

3.“原理”来自于“规则”

4.从了解事实出发,到达理解概念,再应用规则,最后是掌握原理。这四个台阶需要逐级攀登。

5.策略是问题解决者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对所要用到的事实、概念、规则、原理和动力进行选择、评估、重组和创造。

【三】

事实,概念,规则,原理,策略。

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它们。

从知识的建构逻辑来看,从具体到抽象(事实→概念→规则→原理),再从抽象到应用(原理→策略),形成“认知闭环”。

事实是概念的基础,概念是规则的基础,规则是原理的基础。事实,概念,规则,原理,统统都是策略的基础。策略课依赖扎实的知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事实→概念→规则→原理→策略,可以看作“线性阶梯”,它们之间有层级关系。

但是,换个角度看,事实、概念、规则、原理,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角度的描述,它们同时存在,彼此交织。相当于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这些不同的角度组合起来,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帮我们看清楚了现象,从表面一直深入到本质。事实、概念、规则、原理、策略,它们是多维耦合的。比如说,比喻句或者拟人句。我们在这一语言现象上,可以看到事实,概念,规则,原理,策略,它们同时存在(插话:这样去理解的话,知识是多么“靠谱”,每一个知识背后都有规则要遵守,因此,真的是可以做循证教学,流程化,可量化)

当我们自下而上地看,事实→概念→规则→原理是知识内化过程,是一个学习系统;自上而下地看,策略→事实是知识外化过程,是一个运用系统;如此,我们就用了二分法,看到了“学以致用”。传统教学是学→练→用,现在是用→问→学,学用一体。

【四】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不管是工具性的用,还是人文性的用;不管短期见效的用,还是长期之后的用,亦或现在没用将来突然有用的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先确定策略目标如写出有感染力的比喻,再反推需要掌握:哪些事实范例(好的比喻句)哪些核心概念(比喻比拟区别哪些禁忌规则(避免陈词滥调,避免走偏哪些底层原理(表达效果最优化)。(又要插句题外话,其实,从目标的角度去看,就不存在教什么,只有为什么教和怎么教,因为为什么教已经决定了教什么,或者教什么也可以看作怎么教的一部分)

我这里讲的目的,还是多维耦合。

事实,概念,规则,原理,策略,它们的层级性和多维耦合,让我想到光的波粒二象性。都是对的。我们从这里所看到的,所领悟到的,还是要有弹性,要灵活,不要一根筋。为有源头活水来,关键是个“活”字。

【五】

在六个课型中,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规则课。为什么呢?

因为概念是起点。概念支持规则,原理深化规则,所以规则课是最核心的。只有规则课扎实了,策略课才能自如,因为策略课需要规则课打底。但是,一定要有弹性弹性弹性,如果规则课学得死板,策略课也不可能灵活起来。所以,虽然说策略课越教越聪明,但是策略课是需要有规则课的基础的,所以还是要好好上好规则课。

因此,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连规则都没掌握,如何选择策略?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因策略课的开放性感到迷茫。这“开放性”就是指选择、重组、创造。选择,还是低阶的。创造,是很少很少的。主要的还是重组,但重组的前提是有大量存货,有储备才有重组。

怎么办?分层,对学困生先强化规则课,再逐步引入策略选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比如决策树、利弊分析表)降低策略运用门槛。

再次提醒:规则课是策略课的基础,但需避免僵化这还是在强调灵活性,不要死板。策略课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作者意识,破解课文作者的策略,一种是读者思维,自己进行写作时的策略调用。

【六】

回到六个新课型上来。

从某个角度讲,这新课型并不是全新的。新知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哪怕如基因突变,也该有迹可循。这一点,在上篇文章就讲了: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就出现“推倒重来”的想法。推倒重来是为难自己。

为什么讲不是全新的呢?因为布卢姆的知识分类是新课型的基础之一。因为在传统教学中,也已经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些课型,比如语文教师讲解“比喻”(概念课)后,会让学生仿写(规则课),再讨论“什么时候用比喻更有效”(策略课)。一节“圆的面积”数学课可能同时包含:记忆公式(事实)→ 理解推导(概念)→ 练习计算(规则)→ 解决实际问题(策略)。

尽管并非全新,但盛群力教授的理论有实质性突破,从模糊的经验到显性的框架,将新课型结构化、可操作化,重构了课堂关系——事实教学课堂转向迁移教学课堂“教师灌输”转向“学生思维可见化”(当然,该灌输的时候还是可以灌输的,讲授法也是适合使用的地方的,少一点谁代替了谁的思维,多一点各司其职的思维

还有就是盛教授的新课型回应了核心素养的落地,而且系统性的单元整体设计,比如案例任务→补全任务→独立任务,这与当前提倡的“大单元教学”理念一致。

【七】

上一篇文章也讲到,关键还是文本的解读能力。

解读文本,学习课文,就是庖丁解牛。面对课文,就是面对一个事实。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用概念、规则、原理、策略这四种工具进行解剖分析。

策略的本质,是对概念、规则、原理的主动调用、选择和创造性重组,目的是解决复杂问题或优化表达效果。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作者,是如何调用概念、规则、原理,把这篇文章写出来的。我们有了这样的换位思考,有了“作者视角”“作者意识”,那么就可以把课文当中的写作技法学以致用了。

【八】

那么,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一篇文章,可以怎么做呢?

先快速浏览,确定文体(这也是概念啊)。 

然后逐段分析,对照四个维度提取可迁移知识——

概念:这篇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规则:它的句子结构有什么特点?论证或叙述、描写逻辑是什么? 

原理: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比如:为什么用细节描写?) 

策略: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写作技巧、阅读技巧? 

我们应该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构建出一个可复制的可迁移的解析模型来。

【九】

上篇文章跟这篇文章,加起来其实就三句话:

1.学以致用。

2.不管黑猫白猫(概念课规则课……),会抓老鼠(迁移)就是好猫。

3.知行合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

首先要明确学就是为了用,种种方法不过是为了高效。其次,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做,先粗放再精细;最后,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一句话说,就是先完成,再完善,最后才有完美。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很高,想着出道即巅峰,往往无声无息。

有必要再提一下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设计)。

对很多老师来讲,这也是个新事物。那么,怎么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让首要教学原理变得越来越好用呢?

我有这样一个想法:

1聚焦问题-2激活旧知-3示证新知-4应用新知-5融会贯通

首要教学原理有这样五个阶段,假设因为课堂时间不够,我们要从中删除一个环境,一个一个地删除,最终只剩一个,可以怎么删呢?

首要教学原理的核心是以任务为中心,其余步骤(激活旧知、展示新知、应用新知、整合贯通)围绕任务展开。

我们第一个删掉4应用新知第二个删掉5融会贯通第三个删掉2激活旧知第四个删掉1聚焦问题最后只剩3示证新知

示证新知,我们传统的教学就是这么“开门见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讲个新知识。

当我们减到只能示证新知时候,可能就回到了传统教学的起跑线上。然后,我们做加法,我们把传统教学中隐性的与首要教学原理相应的部分显性化,这样就慢慢对首要教学原理熟练起来。

同时,4-5-3-1的删除顺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真的时间不够,也真的可以这样去做删除。

【十】

新课型,是新视角,新实践。

“策略课”就是教学生“怎么聪明地解决问题”的课。

策略课确实越教越聪明。但其实,不管什么课,不管什么课型,你得聪明的教,学生才可能越教越聪明。哪怕是策略课,如果你教得死板,学生也不容易聪明起来。所以,策略课要求教师自身具备高阶思维和跨界的整合能力。

只要方向是对的,走的每一步都走在路上。

当你走得足够远,就会看到“悖论”——那大片灰色地带,那里有智慧。但也要警告自己:善于思考,会让你更不善于重新思考。也要鼓励自己: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轻言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在于不断重来(费曼学习法也是这样)

我们来了解、理解新课型、首要教学原理这个行为的本身,就是学习,也是对新课型、首要教学原理的应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