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我在商务印书馆的直播间和《康熙的红票》作者孙立天老师一起做了一场直播活动。在准备过程中,关于“为什么读历史、读什么样的历史、如何读历史”相关的问题也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在这里集中分享一下。一共十几个问题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有视频版(完整版)也有文字版(简略版)。本期推送有点长,希望能帮到一些朋友。 ![]() 为什么读历史 ![]() ![]() 问题一:有AI可以整理历史书的内容,有讲历史、拆解历史书的视频、音频,为什么还要亲自读? 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东西、任何途径能替代一个人亲自去读一本书带来的最直接、最独一份的感受和体验。AI也好,制作内容的人也好,呈现出来的是他们觉得重要的内容。而被他们剔除掉的,也许恰恰就有能让你读到全身起鸡皮疙瘩、震撼冲击、感动落泪的内容,你没有去读这个书,你永远跟它们失之交臂。 另外大家选择想要去了解历史,肯定是想要尽可能接近“真实”。即使从历史现场到面前的历史书已经经过了不知道多少重加工、筛选、滤镜,那何必还要让AI或者制作内容的人,再加上几重呢? 问题二:读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提到:“如果一门科学最终不能以某种方式改善我们的生活,就会在人们眼中显得不那么完美。”历史能不能称为“科学”众说纷纭,但道理是相似的,人们总会好奇它有什么用。 可以肯定的是,很难有立竿见影或者特别显而易见的作用。即使是技能类的书,看了、照着做了,都未必能马上掌握,更不用说其他类别的书,在这点上谁也别说谁。不过,我还是整理出了读历史的三条作用。 首先,最直接的作用,娱乐消遣。历史的魅力、趣味性能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不是一直刷短视频、各种平台,还能拿起书看两眼,已经是天大的作用了,还计较什么价值?读历史的时候觉得充实,觉得愉悦就足矣。 第二,充实大脑、更新大脑。充实大脑就是长知识,看到古今中外未曾见过的世界。有些概念我们过去知道,但未必理解清楚了,历史能提供很多案例帮忙解释,读的时候突然就悟了。比如说唯物辩证法里的联系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上个月读到的《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本书介绍:我很庆幸,读到这本17-18世纪跨文化交流的佳作),清朝邸报如何影响欧洲启蒙运动,清晰地呈现了这点。更新大脑指的是打破定式,拓宽思路。读历史总会发现:“这个问题居然还能这样思考啊?”以后也会不由自主想到这些角度,思辨能力得到锻炼,思维不断打破重组。 第三,历史是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非常重要的存在。一个很实际的例子,要写工作计划需要先写工作总结。知道过去做了什么、哪些没做到位、还有什么没做,才知道现在和将来要做什么。具体到下面两点:一方面,读历史能够加深对人性,对社会的认知。没见过的烂人,没踩过的坑,通过历史能见识一些。另一方面,有人总说喜欢读历史是在逃避现实,但有没有可能大家是想在历史里寻求一些抚慰力量,让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更有勇气,或者更心平气和一些呢?比如喜欢历史人物,会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往大了说,黄博老师《不与天下州府同》最后一篇文章提到南宋“钓鱼城”遗址是如何变得全国闻名的。抗战时期到重庆的文人墨客发现南宋和蒙古发生激烈战事的遗址可以作为一个宣传典型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 问题三:AI崛起的时代,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会被彻底取代吗? 我比较乐观,AI可以辅助,但是没有办法彻底取代。它确实会造成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我把自己的本科、硕士论文的主题扔到AI工具里,让它生成一篇论文的思路框架。生成出来的内容和我当年写成的论文有很多思路是重合的,而且根据新出的材料有所补充。这就会造成撞题、撞思路的可能性上升。 目前来看,AI生成的东西有很多问题,引用文献就很明显,它会出错,来源也很混乱。张冠李戴、胡编乱造、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都有。有的就是某百科、某平台、某公众号的内容。甚至我输入一个问题让它解答,它的一个引用材料居然是我在推送里的文字,我对此深表怀疑(笑)。 历史研究、历史写作,美妙、值得称道的是人的思维逻辑和人的写作能力。这两年在书中看过的比较独特的研究、提法,扔到AI里提问,生成的内容还是来自这些书、文章。写作文字更是不忍直视,我用去年读的明代诗人高启来试(《高启:诗人的穷途》一书介绍: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明朝诗人,让我共情到落泪),跟AI说“请根据明代诗人高启的史料写一篇通俗好读的文章”,大家可以品品,槽点过多,如果是书,我会打一星。 ![]() 读什么样的历史 ![]() ![]() 问题一:作为一个历史读书博主,我更喜欢读什么样的历史书? 我更关注的是书的选题。如果选题很戳我,不管古今中外、难易程度,我都会想去读。我基本不分享世界史的书,但是有一本老拿出来说,就是《花衣魔笛手》,通过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切进去,看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 这两年年初都会做历史新书盘点(2025年历史新书盘点:2025年,我最期待这些历史新书!),上百本新书计划里,能让我一眼瞧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选题新颖、独特、稀缺的。比如今年的《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藩屏》、《法庭上的妇女》、《弃夫潜逃》、《杯中日月》等。 选题有意思,写得稀巴烂的也是有的。给大家几个建议,遇到哪些可能要注意一下,仅供参考,请勿对号入座。第一,这个时期的材料,很难撑得起这么新的研究。第二,试图用很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去研究古代历史,尤其是离我们现在越远的时期越危险。第三,某些现在很热点的话题,包装营销感很重。第四,某些海外学者的作品,尤其年轻一代,题目很有意思,但完成度真的不行,写得稀碎。 问题二:为什么要读海外学者写的中国历史? 因为是“异域之眼”,海外学者的文化背景、学术训练、学术传统、问题意识等,和我们都不太一样,很容易形成一些新的东西,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研究方法等。其实现在海外的作品进来,对学术圈也好,对普通读者也好,带来的震撼影响肯定不如几十年前那么大了。 关于这类作品也分享几条建议。首先,没有必要捧得过高,或者直接排斥。建议中外的都读读、尝试一下,看看差别在哪儿。第二,建议先读经典的、口碑好的、评分高的,尤其是老一辈的。第三,读之前弄清楚书的性质。是面向海外读者普及中国历史很简单的书?还是会有新鲜研究成果的书?以免选到不合适的。第四,如果想选择一些可读性比较强的中国历史的书,海外的一些作品也得提。比如史景迁的,比如一说太平天国就提的《天国之秋》,可能还是得读。 问题三:为什么历史研究越做越细,好像没有什么人做长时段的研究? 不上清华北大,是因为不想吗?是能力有限。去世的、在世的大佬里,能够做长时段、跨断代研究的都是少数,绝大多数学者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耕好,在不断有新材料冒出来的同时,去完善研究,做得更精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像我们历史专业的学生,入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讲,不要盯着很宏观的大题目,要做的是找到具体的小问题,慢慢扩展,以小见大。而且不能不考虑现在的学术考核压力,大家需要发文章达到考核标准,保住饭碗。很具体的问题才是更容易出成果、发文章的。要长时间坐冷板凳做一个长时段的研究,饭碗可能早就没了。 问题四:为什么感觉这两年微观史的书变多了?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相关的书也变多了?
微观史很好解释。现在都说要认清自己的平凡,99%的人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是在大时代潮流里面挣扎着的,自然想看古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王侯将相跟我有啥关系呢?即使要看王侯将相,也想看更有血有肉的,更像是我们身边会存在着的人的。全球化、跨文化交流也很好理解,像现在中美关系很热点,大家也会想知道历史上中美之间的情况,还有中欧、中日朝鲜半岛东亚圈的情况。今年新书盘点就发现古代中日关系相关的新书起码有五本。像上期新书开箱(4月入手了20本历史新书!从上古神话到民国记事)有展示王笛老师那套从美国人的视角看民国历史的《中国记事》,中欧的最近这几本都是:《康熙的红票》、《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还有上次开箱展示的《郭实猎与“开放中国”》。 问题五: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通俗历史写作? 首先,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起全书。比如张向荣老师《三国前夜》,用王莽的头(稍微有点重口味)来开头,结尾也是,“王莽的头确实没用了,如同一个象征,秦汉帝国彻底结束了”。最后六个字:“确实结束了吗?”读到这儿,有点后背发凉,突然明白王莽的头意义在哪儿。这种线索就有意思,王莽的头,加上“秦制-礼教”混合政体,秦汉帝国虽然结束了,但很多东西留在了历史中。 第二,文字通俗好读是基本要求,但是有不同类型。我的个人喜好:不喜欢故意卖弄文采,不喜欢强行抒情煽情,不喜欢网络热词热梗,不喜欢抖机灵抖包袱。我需要的是老老实实讲好故事,普通的、平凡的文字也能把故事写得好看有趣。在我这里,最近读过最符合标准的还是《康熙的红票》。 第三,写作上要有巧思、有设计。用周思成老师《王安石“强辩”考》来举例。第一章开头,写一个叫唐介的人死了,怎么死的,跟人吵架没吵过气死的。这是一个很有戏剧冲突性的开头。读者会很好奇吵架的具体过程,双方有什么恩怨,能把人气死,就很想往后看。下面介绍唐介是多么强悍的一个人,直接怼皇帝没商量的。大家更好奇了,这么厉害的人能被另一个人气死,那另一个人得多强?然后引出另一个人就是主人公王安石。王安石“强辩”这个形象,马上立住了。那后面还有什么更精彩的故事?怎么去写王安石这个强人?读者就很期待后续的内容了。 如何读历史 ![]() ![]() 问题一:同样的一条史料,在不同书里有不同的结论。普通读者应该信谁的? 哪方更能说服你,你就信谁的,真的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是考试,可能需要去寻找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是如果不考试,只是普通读者、爱好者,那就是哪方更有理有据,你觉得更可靠,你就相信谁的。如果不甘于此,想把它搞清楚,那就利用知网去找找论文,看看相关的专著,来佐证你的看法。 问题二:如何提高读历史书的速度? 我觉得现在很容易产生一种阅读速度、数量焦虑:我为什么读不了那么多,读不了那么快? 首先,不要比较!比较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源。你跟人家比,你是能拿什么阅读数量?阅读速度大奖吗?也拿不了啊。好好读自己的就行了。第二,阅读速度要考虑实际情况。有的人说读得快、一晚上刷完,可能读的就是100多页的很简单的历史故事。那种历史“大砖头”,怎么可能读得这么快吧?第三,盲目追求阅读速度,会错失很多东西,得不偿失。Enjoy yourself才是最重要的,跟知识的亲密接触,思维的不断刷新,情感上受到的触动,精神上的愉悦,等等。 当然,如果为了考试、为了写论文,那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自己没有办法提高的话早就搜遍各个平台、找遍各种方法去试去做了,也不需要再来问我了。 问题三:读历史记不住怎么办? 2月我发过一期推送来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分享我的方法,请看这里:读历史书记不住怎么办?分享我的实用方法 问题四:一些阅读习惯 会不会同时读好几本书?会的。尤其是初始阶段,不同的书都翻个十几二十页的。之后会有优先顺序,更想先把哪本书看完就先看。然后再解决其他的,或者又去开新书。 一本书读不下去怎么办?那就不读。除非是迫在眉睫,你不读不行的,其他所有书都可以这样对待,没有什么非读不可的书。至于一些很经典的、很重要的书,你现在读不下去,可以理解为跟它暂时还没有缘分,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也许你会自己想起来把它拿出来再读的。 有没有反复去读的历史书?会不会常读常新?一定有的。不过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我想反复去读,结果再次拿起的时候,发现我好像读不太进去了。比如说前两年拿起《明朝那些事儿》想再看一看,翻了几页放下了。还有像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是类似的情况。另一种情况,什么时候读都能读进去,而且随着人的社会阅历、阅读经验的增长对这本书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常读常新。比如《叫魂》,多年前第一次读,看到的就是有意思的故事。最近又刷完一次,正好去年到现在因为一些书又接触了瞿同祖先生《清代地方政府》的经典观点,以及最近读完的郑小悠老师《清代的案与刑》(通俗读物),讲了一些清朝具体案件,呈现地方政府的顽疾。在此之后,再看《叫魂》,就更好地理解了什么叫“乾隆试图用这样的事件去重塑他的官僚体系”。 以上就是本次【Q&A】的全部内容,准备直播活动时没有涉及的问题就先不谈了,以后有机会再聊。希望能有越来越多朋友享受阅读历史~ END |
|
来自: 知易行难nev5ph > 《读书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