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到了老年之后,才会发现并不是活得越长就越好。原因无非是,人老了,身体机能也大不如前。老到一定的年龄,就需要别人的照顾了。自从90岁之后,由于儿女不放心,便轮流接到自己家里照顾。每次去看望太奶奶时,她总觉得自己是儿女的拖累,总是希望自己的死期早日来临。想必他们也认为在七十多岁的年纪,妈妈还在世,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活到70-80岁,才是最合适的。70岁之前,总觉得自己还有一点年轻时的冲劲,身体也没有那么糟糕。然而,一过七十岁,就感觉自己的头发一下子变白了,身体一下子垮了。从医学的角度来看,70岁身体变得颓败,主要是因为代谢功能、免疫系统开始下滑。再加上,2024年我国颁布了延迟退休的政策,将男职工的最晚退休年龄延伸至63周岁,将女性职工的最晚退休年龄延伸至58岁。另一种稍微好点的情况,就是刚退休几年,就离开了人世。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相比起早逝,父母们更害怕连累孩子。当进入80岁之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大大减退,几乎无法自理。这时候,如果儿女有孝心,就会任劳任怨地轮流照顾老人。人越老,越像个孩子,可能连自己的吃饭、上厕所都无法独立完成。看着儿女为自己操劳,甚至会产生一种厌恶自己的心理,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自杀。心理学家Joiner曾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他指出,当个体产生自杀行为时,往往是因为有着高水平的自我感知累赘,和一种低水平的归属感。当个体感觉到自己是个累赘,且无法改变这一现状时,就会产生绝望,从而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电影《喜丧》就用细腻的手法,展现出了老年人的困境。突然生病之后,几个儿女之间纷纷踢皮球,最终决定让老人去敬老院。然而,敬老院床位非常紧张,无奈之下,老人只能在儿女家轮番住宿。老人的病痛,儿女们完全不在意,只是急切地等敬老院的空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尿床人们觉得很正常,老人尿床人们却觉得很厌烦?这是因为,孩子还有父母心疼,老人却没有父母来心疼自己了。8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儿女没有孝心,那便是生不如死,是最可怜的。不能去世太晚,否则将会称为儿女的拖累,走到哪里都遭人嫌弃。因此,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人活到70-80岁之间,是最合适的。同时,儿女们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能抽时间回来看望老人,家庭氛围更加的温馨。面对生死,也不会再有太恐惧的心理,而是能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总而言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活到70到80岁之间是最优解。然而,在现实之中,只要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自然是希望老人活得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