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光孝寺,位于江苏泰州海陵区,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原名“万寿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徽宗赵佶赐名“崇宁万寿寺”,政和元年(1111年)改赐名“天宁万寿寺”。后因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于绍兴八年(1138年)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令改称“报恩光孝寺”。光孝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最盛时期容纳常住僧人千余人。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毁于战祸。清初康熙乾隆年间,该寺殿宇因年久失修,逐渐衰颓。金陵宝华山慧居寺炳一律师为苏北人,因回乡省亲路过泰州,目睹寺宇颓废,住僧寥落,不胜嗟叹。清乾隆九年(1744),炳一律师受地方士绅之诚邀而任住持,古刹赖以复兴。因其为宝华山律宗传人,而“改禅为律”,更名为“报恩光孝律寺”。 光孝寺名僧辈出,法音远播。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时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的常惺法师创办光孝佛学研究社,历经数年培养了多位高僧,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乃至当代海外华人佛教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光孝寺还以文物众多而裴声江准。现存宋拓本《汝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撰《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记》、元代王振鹏手绘《历代贤后妃图》、明代董其昌真金手书《心经》、祝枝山草书长卷、清代八大山人手绘册页以及大清龙藏等,这些镇山之宝虽历经沧桑,但绝大部分都得以保存下来。 路边的山门殿于1993年复建完成,仿宋结构。殿额“ 古光孝寺”乃北宋大书法家米南宫所书。 进入山门,左右两边并不是钟鼓楼,而是钟鼓亭,亭子上篆体匾额书“钟敲鹤起”、“鼓磬龙飞”。天王殿也是1993年复建完成,仿宋结构,规格为宋代建筑的较高等级。殿额为赵朴初所书。最吉祥殿,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重建落成大雄宝殿时,取《华严经》句名“最吉祥殿”。现在的殿宇为1996年再次重建的,立于高大月台之上,为八楹大殿,采用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保留着宋代遗风。 殿内供奉着三尊大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神态安详,周围还有十八罗汉像,佛像后陡壁上嵌彩塑海岛。最吉祥殿是光孝寺的核心建筑,是举行重要佛事活动和法会的场所。最吉祥殿背面藏经楼于2005年复建完成,仿宋风格,是光孝寺中轴线主体建筑群中体量最大的一座仿古建筑。殿额“藏经楼”为赵朴初居士所题。藏经楼,原名“香雨楼”,是光孝寺一世祖性慧之徒圆能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建,因圆能别号香雨,而称香雨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住持德厚奉旨自京城请来乾隆版《大藏经》一部,藏香雨楼上,因此改楼名为“藏经楼”。藏经楼一楼为法堂,中央供奉红木彩绘华严三圣,二楼供奉镇寺之宝御赐乾隆版《大藏经》一部。我们来时,这里的僧人正在抑扬顿挫地念经,洪钟大吕,雄浑深沉。在寺庙的东半部,有“千华戒坛”和“百祥园”,环境清幽。戒坛是佛教僧侣受戒的地方。千华戒坛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白矾石砌成,做工精美。后毁于战火,仅剩戒台石被移至泰山公园。上世纪90年代初,戒台石重归光孝寺。2012年10月,在原址使用原石恢复重建。千华戒坛于2014年10月重建落成。整座建筑由主殿、门殿及连廊组成,中央即为戒台之所在,两侧供奉四大金刚,四壁绘以壁画,二层为优昙讲堂。在寺庙的西北角有一个小院儿,这里是祖师塔院。塔林中的佛塔造型各异,高度不一,塔身刻有祖师的法名、生平事迹等,多为清代的,是祖师们圆寂后安息的地方,也是佛教徒敬仰和朝拜的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