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做完假期作业仿佛是天塌下来的大事;高中时,高考失利似乎意味着一辈子就完了;恋爱时,和喜欢的人分开又好像失去了整个世界;工作后,遇到难缠的领导同事或碰到“中梗阻”“硬骨头”任务,往往让我们一筹莫展。 生活充满着未知与惊喜,当我们回首过往,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跨越了那么多曾以为无法逾越的坎,我们总是在不断“见招拆招”中成长。今天梳理了让枯燥工作变得有趣味的第7-9种黄金法则。 ![]() ![]() 职场上有两种人对比很鲜明,一种人把自己当作“打工人”,机械完成任务,领导安排什么干什么,目光局限在固定任务、划定框框,把工作当任务干;另一种人怀揣“主人翁心态”,总能在工作中提出新思路、想到新点子,将工作当做事业干。 无数案例证明,当我们以“主人翁”视角看待工作,把工作当事业干,不再计较“这是不是我份内的事”,而是思考“这件事如何做到极致”,便已踏上突破层级的加速通道。 很多人初入职场,都会经历“蘑菇期”,这段时间总会被安排琐碎事务,领导安排坐“冷板凳”。就像《平凡的荣耀》里的兰芊翊,名校毕业的她进入全是男士的能源组,迎接她的不是重用而是排挤:端茶倒水、整理文件、翻译资料,看似与专业无关的杂务接踵而至。 但正如深海里的珍珠贝,经历沙粒磨砺才能孕育光华,那些能熬过低谷的人,像“蘑菇”一样在无人问津时默默扎根,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 兰芊翊对现状没有抱怨,自知无法改变环境,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姿态,将每一件小事当作建立信任的契机。同事不懂法语,她主动承包翻译;数据核对繁琐,她用表格公式提高效率。这些“额外付出”渐渐让团队看到她的专业与韧性,最终赢得参与核心项目的机会,获得进修升职的转折。 ![]() ![]() 第8种:让“T型能力”成为破圈的利刃 现代职场讲究“T型能力”:竖线是不可替代的长板,横线是必要的基础技能。与其在短板上挣扎求存,不如在长板上精益求精。 当你的优势足够突出,就会形成强大的磁场,吸引资源与机会向你汇聚。就像跳高运动员不必练习百米赛跑,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专业领域筑起壁垒。 彼得·德鲁克说:“补短板只能让你合格,发挥优势才能成就卓越。”在职场这场马拉松中,与其耗费精力填补弱点,不如聚焦长板,让优势成为不可替代的标签。 只有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作家亦舒说:“进步是不够的,非要进化不可。”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固守旧有知识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那些能持续进化的人,早已将学习融入血液,把每一次挑战当作系统升级的契机。 《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从车间工人到最年轻处长的蜕变,便是一部持续进化的教科书。白天在车间实操,晚上在图书馆啃外文资料,深夜在宿舍推演工艺流程图,他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仅吃透现有技术,更前瞻性研究国外先进工艺。这种持续自我迭代进化的能力,让他“T型能力”中竖线拉的更长,在每一次岗位变动中都能迅速破局,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稀缺人才。 ![]() ![]() 第9种:别焦虑2小时和8公里外的事情 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感觉,当时认为这个工作太难了或者责任太重了,自己的天塌了,但是熬着熬着总会过去。 人生容错率远超想象,生活充满未知与惊喜,那些曾以为无法逾越的坎,回首不过是成长小波折。 明天烦恼要么不来,担忧多余;要么会来,担忧无用。人生是辽阔旷野而非狭窄轨道,不必担心不要焦虑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 比起工作中的困难,更难逾越的是焦虑情绪,烦恼、困惑不究自轻。纠结、焦虑会无谓消耗心理能量,让我们面对实际问题时能量不足。要常对自己说,所担心的事绝大多数不会发生。 打败焦虑的最好方法是活在当下、勇敢行动。在迟疑焦虑中浪费时间,不如去解决问题。预设困难往往不攻自破,别想太远未来,过好此刻就很了不起。要专注当下,在每一次呼吸中修行,感受生活的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