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欣赏中国文物中的神奇怪兽异鸟,得先从三星堆看起。 青铜神树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金杖等,这些文物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 ![]()
![]()
![]()
![]() 令人称奇的是,《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神兽,在三星堆出土的实物神兽中得到印证。 ![]()
![]()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这件文物以其独特的外观特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是由纯青铜精心打造,整体结构分为三层,每层都驻立着三只神鸟,共计九只。然而,其顶部存在明显的断裂痕迹,推测原本应有第十只神鸟,这无疑为后续的挖掘工作增添了更多期待。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为商周时期的金器。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体为圆形薄片,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
![]() ![]() 四川风筝队放飞的巨型太阳神鸟风筝直径有40多米。 ![]() 三星堆铜神兽 三星堆博物馆藏品 三星堆铜神兽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三号坑坑底,临近西壁。长28.5厘米、高26.4厘米、宽23厘米。整件器物呈昂首挺胸、四肢蹲伏于地的走兽形象,后肢缺失,双耳、尾部等处残损。神兽头顶有一角,“臣”字眼,扁长圆形阔口,短颈,躯干修长,挺胸,塌腰,四肢外张,蹄足,尾部上翘后弯,体表有云雷纹条带装饰,整体形态健壮有力。在此前神兽经央视直播亮相时,便有不少网友感叹这简直是现代“机器狗”的文物版。 ![]()
![]() 龙首鱼身鸱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鸱吻,这一装饰物在汉以前宫殿的正脊两端高高翘起,形状类似凤鸟展翅,名为“鸱尾”。到了唐代,鸱尾的造型逐渐突出吻部,张开大口吞咬屋脊,得名“鸱吻”。宋代时期,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的鸱吻形象被固定下来。 这件绿釉鸱吻不仅是西夏文化的珍贵见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它的存在,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
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水盂 慈溪市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
![]()
![]() 莫言的作品《蛙》,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跟人气很旺、十分耀眼的国宝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水盂有点关系呢? 战国金怪兽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战国金怪兽为纯金质地,圆雕立体状,造型为一弯颈低头作角抵状的怪兽站立在一四瓣花形的托座上。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其眼珠凸出,双耳竖立,硕大的双角内弯并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双角分别由2只鸟形怪兽组成,双角上有16只鸟形怪兽。 ![]() 商朝青铜双羊尊 大英博物馆藏品 商朝青铜双羊尊,它的外形是两只连体的公羊为状,尊口置于羊背,羊头可作为提手,四脚为支撑,外形大气。尊身上刻有龙面饕餮纹和鱼鳞纹,与四羊方尊很像,但又带着其独特的风格。这座双羊尊,外形精妙,考古价值极高,仅此一件,是大英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 西汉彩绘陶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保存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这尊彩绘陶壶,其绚丽的彩色颜料使用和自信奔放、挥洒自如的黑色笔触而达成完美的装饰效果展现了西汉时代个性张扬的一面。据考证,这个蓝色呲牙咧嘴的怪兽代表天狼星。 ![]()
![]() 西晋青釉神兽 南京博物院藏品 西晋青釉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为盘口,短颈,斜肩,长圆腹,平底稍向内凹,肩与腹之间两侧各有三系。腹壁浮雕神兽一只,头部双眼突出,口内含珠,颈下有胡须,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制作较精。遍体内外施青釉,棕色胎。器底外部刻有“东州”二字。 ![]() 觥(gong)是商周时期饮酒器,有的为圈足,有的则是四足,最明显的特征是觥的器盖多作高浮雕猛兽形,器身有时可见翅膀,疑为鸮(猫头鹰)身,展示出独特的狞厉之美。 西周青铜酒器 回首卷角饕餮纹觥 山西博物院藏品
![]()
![]()
商代青铜虎鸟兽纹觥 专场拍卖在佳士得纽约 在2025春季举行的全球艺术品拍卖中,四件商朝青铜器以过千万美金的高价成交,其中虎鸟兽纹觥更是以卓越的工艺和独特造型领衔拍卖。四件商朝青铜器以过千万美金的高价成交,商代青铜虎鸟兽纹觥以860.4万美金的高价荣登榜首,彰显了商朝青铜器的珍贵价值。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彰显了商朝青铜器的卓越成就,堪比博物馆级别的珍藏。器表纹饰连铸而成,工艺之精湛、图案之繁复,在古老的青铜制品中实属罕见。它无疑是殷商时期青铜礼器中的佼佼者,令人叹为观止。青铜虎鸟兽纹觥以一器二兽为设计理念,巧妙地将两种动物的形态融入其中。从侧视角度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前端卧虎与背饰立鸮的生动形象,更显得匠心独运。 ![]()
![]()
![]()
![]() 妇好鸮尊 河南博物院藏 鸮,也作鸱鸮、鸱枭,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因其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因此得名妇好鸮尊。先民们将鸮视为勇猛、威严的象征,因其极强的战斗性而对其崇拜不已。妇好鸮尊战马般的前脚,盘蛇、兽面、夔龙、蝉等精美纹饰,展现中原先民的无穷智慧和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 商伏鸟双尾青铜虎 江西省博物馆藏品 商伏鸟双尾青铜虎是商代青铜器,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出土,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通长53.5厘米,通高25.5厘米,体宽13厘米,鸟高3.8厘米。 是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铜虎,有“虎王”的美誉。 从青铜器上大量使用老虎的造型、图案等虎元素分析,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可能属于虎方(虎方是商朝和周朝时期的一个方国)器物。 伏鸟双尾青铜虎通长53.5厘米、通高25.5厘米、重6.2千克。其虎首平视,口张露齿,獠牙尖长,双目圆凸,眉粗横行,两耳竖张,背伏小鸟,腹部略垂,腹空无底,双尾曲卷,呈伏蹲欲纵之姿。虎身遍饰花纹,脸、腹部饰卷云纹,背部饰云雷纹,鼻面、正脊、尾部与四腿下部饰变形鳞纹,四腿上部则为醒目的雷纹。此虎造型奇特,工艺细腻,形象生动,将虎的神性和人对虎的崇尚表现得极致。 ![]()
![]()
![]()
![]() 商代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 春秋牺尊 上海博物馆藏品 春秋牺尊是一件青铜器,其造型为水牛形,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公斤。它的纹饰华丽繁缛,构图新颖,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纹饰精美。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作精美。春秋牺尊出土于浑源县下辖李峪村。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
![]()
![]() 逨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品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一件造型精巧的青铜盉——逨(lái)盉(hé),盉,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它的盒盖是凤鸟的形状,扳手是早期龙的形象,盖和扳手的连接是一只生动的老虎。一件青铜器上,有凤鸟有龙首有老虎,烘托着龙腾虎跃凤呈祥的意境。 ![]()
![]()
![]()
![]()
![]() 铜牺尊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品 铜牺尊,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它来自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是一件盛酒器,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铜牺尊似马长角的神兽身上“挂”四只动物,尾是龙,盖上是凤鸟,头是虎,胸前的似虎又似龙,更像龙,具有神兽的特征。其纹饰繁缛,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底纹的云雷纹,第二层是半浮雕的饕餮纹、夔龙纹、虎纹,第三层是立体雕塑的卷尾龙、凤鸟与卷尾虎。器腹及盖内有相同铭文“邓仲作宝尊彝”,因此也被称为邓仲牺尊。
![]()
![]()
![]()
![]() 圆雕玉虎头怪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品 商代玉工把有些在生活中或想象中特定的肖生,比如各种禽鸟或龙、兽,在形体动作或姿势上模拟人的特征和常态,赋予一种人格化的形象,又保留着动物自身的躯体轮廓与某些细节,从而给人以神秘又诡谲的感觉,这便是商代玉工所广泛运用的一种构思创意艺术。龙身人首、鸟首人身、兽首鸟身、龙驮鸟或鸟负龙、鸟戴高冠人模人样。在商代玉器中,诸如此类怪异离奇的题材比比皆是。这样的创意,符合商代社会信奉鬼神的治国理念和玄鸟生商的文化背景。 子乍弄鸟尊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品 子乍弄鸟尊,系春秋晚期酒器,通高26.5厘米,宽13.5厘米,传出土于山西太原金胜村,是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最著名的中国青铜器之一。该器通高26.5厘米,宽22.8厘米。全器铸成凶猛的鸮鸟,尖喙,鸟首与身分体,用榫卯结合,可开合。鸟首饰羽纹、回纹和点纹。颈部饰变形夔纹,内填回纹,肩部刻夔龙纹,背部饰高浮雕羽纹,腹部饰鳞纹和夔纹,足部饰云纹。 晋候鸟尊 山西博物院收藏 “鸟尊”主人是晋国开国之君刻有迄今出土最早的“晋”字。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是周朝周武王之子的诸侯国。周朝初期被周天子封为侯爵,首任国君唐叔虞,国号为唐。唐叔虞之子燮[xiè]父即位后将国号改为晋。鸟尊,就是一件见证晋国历史的重要物证 鸟尊的顶部是一只向上回首的凤鸟,尾部是一头鼻子内卷的大象,两道弧线在美学上达到了平衡。内卷的象鼻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撑,鸟尊的表面还装饰有云纹、雷纹、羽片纹、立羽纹、羽翎纹繁而不乱。
商代青铜鸮尊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馆藏有两百多件商周青铜器。这件惟妙惟肖的晚商鸮形尊,就是同类中最为精美的作品,也是我国失落在海外的著名文物之一。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对鸱鸮,也就是猫头鹰有着狂热的喜爱,认为它是神鸟。鸮尊完全依照鸱鸮造型设计,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以鸮首为尊盖,尖喙前凸,半球形式瞳仁凸起,大而尖的鹰钩式的鼻与嘴合一,两侧伸展出两小耳,头后为片状两角。下部饰羽毛状的鳞状纹,双翅由旋转的龙纹组成,赋予多层含义。尾羽呈方形垂直,与鸮爪对应形成支撑。 清《麒麟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长颈鹿本是产于东非埃塞俄比亚的热带动物。早在宋代,我国就有关于长颈鹿的描述,南宋李石所著《续博物志》描述了一种动物“皮似豹,蹄类牛,无峰,项长九尺,身高一丈余”,是埃及马姆鲁克王朝苏丹赠给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国王的礼物。此后,长颈鹿几经辗转,以实物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世界充满好奇与懵懂,误以为眼前这一“怪兽”便是传说中的“麒麟”。此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清《麒麟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麒麟图》为多位宫廷画师(吴璋 孙祜 戴正泰 丁观鹏 陈善 戴洪 张为邦)为雍正皇帝五十岁寿诞而合画册页《群仙祝寿图》中的一页(共九十四页,现存十二页)。图绘仙雾弥漫,海浪翻腾,苍松翠柏间出现两只麒麟,一只回首作鸣叫状,一只昂首伫立,周围山峰耸立,桃花盛开,瑞草繁茂,峰峦之间溪水潺潺,蜿蜒而下。画上无款,钤收藏印:嘉庆御览之宝。 ![]()
![]()
双蛇纠结铜具 辽宁博物馆 由于远古先民对蛇既畏惧又崇拜,故产生了许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等古籍中,有关于神人戴蛇的记述。伏羲和女娲也被描绘成“人首蛇身”的形象,他们的创世神话显示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也展示了蛇形神灵作为智慧和生命源泉的象征。 “双蛇纠结铜具”整体似锚形。中间两条蛇盘曲缠绕形成4个椭圆,蛇头顶一方形系环,蛇尾与两只似凤鸟之类的动物相连,首方折,喙如钩。底足为5个联珠式装饰。通身嵌绿松石。这件器物推测应是一件华丽的马具,体现了北方先民重蛇、崇蛇的传统。 ![]() 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生物知识的匮乏和对变异现象的不解,导致在口口相传中,怪兽的形象逐渐变得奇异和夸张。古代没有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准确记录和描绘事物,导致描述中的怪兽形象模糊且容易产生误解。古代巫师在解释自然灾害时,常常借助怪兽的概念,从而在民间广泛传播。怪兽形象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神话传说的组成部分,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例如,《山海经》中的怪兽形象不仅丰富了古代的文化内涵,还为后来的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