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大厅中央摆放着张闻天的遗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场姗姗来迟的追悼会——距离张闻天去世,已经整整三年了。 追悼会的筹备过程中,陈云许下了一个庄严的承诺,他主动要求主持仪式,并为张闻天致悼词。然而,仪式前夕,陈云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后,却突然改变了主意。 为何陈云会在这个时刻做出这样的决定? 遵义会议后 1935年2月,红军在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的生存被逼迫到悬崖边缘。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遵义会议的召开如同一盏明灯,为革命指引了新的方向。之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作出了重要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内最高领导职务。 遵义会议结束后,张闻天与毛主席、周恩来等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逐步改订中央的领导方针,将重心转向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聚焦保存实力、避敌锋芒的实践经验。 在长征的过程中,张闻天以党中央负责人的身份,调度着所有重大决策。在金沙江畔,红军面临敌军的重重围追堵截,张闻天夜不能寐,与毛主席商讨跨江计划。 最终,红军趁敌人防线薄弱,从金沙江抢渡成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合围,赢得了战略上的转机。大渡河的一次次强渡行动,以及穿越草地时的艰难行军,张闻天更是全程参与决策。 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站稳脚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拉开序幕。战争结束之后,千疮百孔的东北地区急需一位具有大局观和实际行动力的领导者,张闻天接受了党中央给他的重任。 当时的东北是一片混乱的战后废墟,曾经的工业重地满目疮痍,部分地区甚至还流窜着没有接受改造的伪满余孽和土匪势力。 如果无法迅速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那么东北将难以成为革命的可靠后方。 张闻天一到东北便开始加强组织建设,联系各地的党的基层组织,梳理人员,加强党内凝聚力。 他兼任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在他看来,土地问题和经济问题密不可分,而“土改”无疑是打开东北局面的关键一步。土改运动拉开序幕,为大量无地农民分配了土地资源。 在经济领域,张闻天更是细化了工作方向。他提出了“三结合”的经济恢复政策,即优先恢复民生、兼顾农业和轻工业,并有序发展重工业。 外交生涯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新生的共和国面对的是一片复杂、错综的国际局势——冷战的阴影笼罩着全球,中国亟需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站稳脚跟,同时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闻天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驻苏联大使。 张闻天的到任时,正值苏联与中国处于外交蜜月期。他工作时冷静、严谨,赢得了苏联方面的信任和尊重。无论是经济合作的谈判,还是涉及国际局势的协调,张闻天都以一种全面而理性的态度推进工作。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成为中苏关系的基石,张闻天作为重要的执行者之一,他亲自参与了许多条款的商讨与细节敲定,确保中国的利益在合作框架内得以最大化展现。 在驻苏期间,张闻天肩负的任务远不止中苏关系的双边事务。 彼时,社会主义阵营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经济与军事上相互援助的操作模式也处于初期阶段。张闻天协助周恩来,通过多次的会议与谈判,为中国争取了苏联在经济、技术援助上的重要支持。 比如,为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输出技术人员和设备,这些基础性工程项目,成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根基。 此外,他同共产国际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代表保持沟通,试图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告别舞台 进入20世纪60年代,张闻天因一些被歪曲的言论与无端指责,遭到排挤。 张闻天的妻子刘英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当张闻天对自己的现状感到迷茫时,刘英总是耐心地安慰,同时细心整理好张闻天的资料记录递给他,唤起他继续为国家服务的信念。 1960年底,张闻天终于鼓足勇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敬爱的毛主席,我想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事情,请组织上再安排我一些工作。” 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名老革命家渴望再次为国家出力的心声。毛主席收到信后,对张闻天的诚挚态度深感欣赏。 随后,毛主席亲自批示,为张闻天安排了特约研究员的职务,让他进入北京经济研究所工作。 张闻天将自己沉浸在理论和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书写了大量具有前瞻性的文章。这些研究涵盖了中国经济管理、农业调整等多个领域,而他敏锐的视野及扎实的笔触,为后来许多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追悼会上的致辞 60年代末,张闻天已经步入暮年。在进入北京经济研究所担任特约研究员的这些年里,他的身体状况却不容乐观。面对逐渐显露的体力不支,张闻天却显得非常淡然。 1972年初,身体的衰弱逐渐让张闻天难以长时间地伏案工作,医生多次提出建议,劝他停止繁忙的研究任务,进行适当的休养。妻子刘英十分担忧,一再劝他放下手头的工作,保重身体。 张闻天虽然嘴上答应,却总是舍不得从工作中抽身出来。 ![]() 直到组织上再次根据他的体检结果,为他安排了更为适宜的休养环境,这才让张闻天不得不服从决定,前往广东肇庆休养。 1976年中旬,张闻天的病情加重,医生建议将他转往医疗条件更好的无锡治疗。抵达无锡后,家人和医护人员都竭尽全力照顾他,但病魔已经拖垮了这位老战士的身体。 7月1日,张闻天在病床上悄然离世,享年75岁。 ![]() 因为年代特殊,张闻天的葬礼进行了低调处理,但党内对他的认可并未因此埋没。 三年后,1979年,改革开放的号角让许多经历曲折的老同志逐渐回到历史主舞台,而张闻天的名字也再次被提起。党中央决定为他举办追悼会,弥补他生前未能得到足够肯定的遗憾。 1979年8月,陈云被组织安排主持张闻天的追悼会。他与张闻天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建立了深厚情谊,对老友的去世始终感到痛惜。 ![]() 当他抵达北京,再次回忆起张闻天的革命生涯时,内心却有了另一番思考。 张闻天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不可磨灭,这样一位杰出的同志,其追悼会的规格和讲话人选都应体现党的深切敬重。于是,陈云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请时任中央副主席为其致悼词,以更高的规格传递党中央对张闻天的缅怀与肯定。 张闻天的遗孀刘英得知后,她完全理解陈云的良苦用心。 ![]() 1979年8月25日,张闻天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的诸位领导人、故人好友、以及党内外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悼念这位曾为革命鞠躬尽瘁、却满怀淡泊之心的同志。 在大家三鞠躬缅怀过后,时任中央副主席站上发言台。他从张闻天领导长征、主持党内工作、坚持革命的经历讲起,一直讲到他在新中国外交和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他说张闻天数十年的奉献没有索求回报,他的光芒可能没有闪耀于聚光灯下,但这份淡泊中却蕴含了伟大。 ![]() 参考资料: [1]孔梓菲.张闻天早期社会思想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1-658 [2] 张闻天追悼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人民日报1979.08.26 |
|
来自: laoxuesheng > 《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