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武汉公开课 | 苏峰《“苏恒泰”的汉口传奇》· 江城印象第十九讲

 人文武汉 2025-04-28 发布于湖北

“情带雨伞,饱带饥粮”。4月26日上午,在江城印象博物馆,湖北省非遗代表项目“苏恒泰油纸伞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老字号“苏恒泰”总经理、武汉市民间工艺大师、政协硚口区委员会第十四届常委苏峰老师,讲述了当年家喻户晓的老字号“苏恒泰”的传奇故事。本次公开课邀请到武汉市职工读书会的李女士担任主持嘉宾。

苏老师从中国伞起源、伞与风俗、伞的发展等方面娓娓道来,他第一部分讲伞的历史文化,第二部分讲“苏恒泰”的品牌史。

 一、伞的历史文化

1、伞的起源

他讲述说,智慧的祖先根据荷叶的样子编织出了斗笠,发明了华盖,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马车上就已经看到伞的雏形。繖(san)与伞(“傘”)“伞” ,古写为“繖” ,繖,从“丝”,因其伞衣为丝织物或羽毛,“伞”字是南北朝时始造的新字,也是一个象形字,苏老师撑开一个伞骨,就很像一个“伞”字。

秦代马车装备的“伞”,可见伞柄,伞骨,伞斗,伞面,甚至斗相交状核锁定插锁装置,伞的全部构建要素均已具备。油纸伞除设摊等日常必备处, 登高,雨雪天骑马也手持纸伞。伞衣应该是一种油纸伞,如同古诗句中的“油裳”,都是经油料浸制过,故能防雨。

在古代中国,伞的使用具有强烈的等级性,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皇帝出行时用华盖,宋代规定:百姓、官吏伞一律用青色,天子用红黄二色。明代规定庶民只能用纸伞不得用罗绢凉伞。从后魏时期开始,伞还正式用于官仪,成为皇家礼仪的一部分。

依据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的说法,在公元前11世纪时,中国就有了用丝帛制成的伞,但至今没有实物证据。

 2、伞与风俗

苏老师说道吉祥的红伞,在民间红色与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红色的桐油纸伞放在家中可保平安吉祥。红色桐油伞也代表喜庆,许多地方做寿、结婚、生子、乔迁、高升等有送油纸伞的习俗。赴京赶考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行囊里除书籍外,一定会带把红油纸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

在中国很多地方有用油纸伞祭祀祖辈先灵的习俗。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代皇帝打着黄盖伞表示至尊无上。用油纸伞祭祀祖辈或亡灵,显示其在是阴间地位显赫,不受苦受难,并可早日投胎转世。


3、伞的发展

作为一种雨具,油纸伞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气候多雨, 二是有制伞的主要材料 ——竹。这两方面南方的条件都远优于北方,这就决定了中国伞业的发展尤其是油纸伞的发展,主要是在多雨和盛产竹子的南方地区。这种格局,甚至到了金属取代竹成为伞的骨干时,依然如此。关于历史上油纸伞的生产与经营,文献中记载不多。

近代以来仍从事传统油纸伞生产的作坊,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福建,云南等竹产区。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现代金属伞的流行,大量作坊停产歇业,一小部分转向制作工艺伞。

长沙制伞业源远流长, 长沙纸伞是久负盛名的手工业特产之一。从清来到民初长沙纸伞店大增, 渐有“本帮”和“衡州帮”之分。本帮设店老照壁,北门口,学院街(苏恒泰伞店长沙销售部所在处)公鸡坡等处。衡帮店子多在炮厂坪一带 。

湖南湘潭油纸伞。民国时期苏恒泰油纸伞逐渐壮大,由于取材和人工的考量,遂选址湘潭文庙西街购置数十亩地建立伞厂,工人约400人,曾经是湘潭第一大企业。

苏老师简要介绍了浙江、江西、云南、台湾等地的油纸伞情况,以及泰国、日本、越南、韩国等国家的油纸伞情况。   


二、“苏恒泰”的品牌史 

“苏恒泰”油纸伞是老汉口著名品牌,家喻户晓。“苏恒泰”伞店创立于1864年(同治三年),创始人苏文受先生制作的“琢伞”工艺考究,制作精细,享誉荆楚。1933年出版的【近代中国实业通志】记载了 “苏恒泰”油纸伞的技艺和销售状况。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恒泰”油纸伞平均每年出口1.5万把,销往日本、新加坡、印度、越南、朝鲜等国。

“苏恒泰”油纸伞店是武汉开埠以来最悠久的店铺之一.  其油伞制作技艺历经一百五十余年,传承五代人, 其产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曾经是武汉的四大名牌之一, 行销江汉平原, 美誉大江南北, 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出口东南亚, 东欧一代创汇。







苏老师讲述了传承人谱系,“苏恒泰”品牌创始人苏文受,第二代传人苏云生,第三代传人苏荫泉,第四代传人苏行康,第五代传人:苏纯、苏雷、苏峰。

从1863年苏文受在汉口集家嘴创立“苏恒泰”,经历五代人一百多年艰苦耕耘,近年来获得武汉商务局授予的“武汉老字号”认定,获得旅游局颁发“武汉礼物”认证。

苏恒泰旧址

苏老师也讲述了名人和老字号的故事,1955年梅兰芳大师来汉口演出,曾特意派人专程前往汉正街西关帝庙购买四把“苏恒泰”油纸伞,并赠送苏恒泰当家掌柜苏荫泉戏票两张,一时在业界传为美谈。简要介绍了苏恒泰的主要特点和制伞工艺,听众们听得兴趣盎然,并积极提问,苏老师予以回答。



 “毛主席去安源”大红伞面手工油纸伞;以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中主席手持的油纸伞为蓝本,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复原制作而成,表现了对一代伟人博大情怀的缅怀之情。

苏恒泰也为部队生产了大量油纸伞。

期间李女士带领读书会的女士们表演了油纸伞旗袍走秀,为讲座增色不少,讲座后大家合影留念。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47年六渡桥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