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肢体麻木症状均呈持续性 ,或伴肢体发胀 ,或伴灼热刺痛 ,或伴发“木”无知觉等; 舌苔薄白或白腻, 或见黄厚而腻 ,或少苔; 脉象多见弦滑,或沉数。均经头颅 MRI 或 CT 、或 TCD、或血 液流变学等项检查, 提示单项或多项结果异常 。 黄芪 60g ,红花 9g ,桂枝 6g ,川芎 10g ,乌梢蛇 15g , 土元 12g ,全蝎 10g ,石菖蒲15g ,郁金 10g , 胆南星 10g , 远志 18g ,磁石 30g ,白术10g ,制半夏 9g , 防风 15g , 葛根 12g ,天麻 15g ,每 剂煎汁 450ml ,每次口服 150ml ,每日 3 次, 药渣煎液 1000ml 温洗患肢, 并用手反复搓擦患肢, 至局部发热微红即可,每日2~3次。 高某某, 女 , 78 岁 ,2003 年 8 月 4 日以左侧肢体麻木 5 年, 无力 3 天之主诉入院。诉 5 年前出现左侧手 、足麻木、发胀 ,自我感觉手足变大, 皮肤增厚 ,有时出现针刺样疼痛, 未在意 , 逐渐发展至上、下肢麻木疼痛, 以至于需经常用手拍打患肢及反复揉搓方能减轻症状,十分痛苦 ,影响生活 。3 个月前曾请医诊视 ,予口服丹参片等药后症状未改善 ,即停药。3天前出现同侧肢体无力 , 行走及用餐不灵便, 方来就医 。 有 高 血 压 病 史 30 年, 最 高 达 180/105mmHg ,未正规服降压药。入院后查 Bp 160/95mmHg ,神清, 言语流利 ,右利手 , 左侧中枢性面 舌瘫, 左上 、 下肢肌力均 1V 级 , 肌张力正常, 腱反射活跃,巴彬斯基征阳性 ,左偏身浅感觉减退 ,以痛觉为主 。头颅 CT 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呈腔梗灶 ,TCD 检查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减慢; 血液流变学检查示: 全血及血浆粘度明显升高 ,血脂异常 ,空腹血糖为 4. 6mmL/ L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 : 为中风( 中经络) ; 西医诊断: 1 . 腔梗; 2 . 高粘高脂血 症; 3 . 高血压病 3 级( 极高危险组) 。给予改善脑循环,脑保护, 抗粘抗聚 ,降压调脂等常规处理后 ,应用消麻汤口服加外洗 ,3 天后见效 ,7 天时麻木明显减轻, 第 18 天时麻木消失, 肢体无力亦恢复正常 。治愈出院 ,随访半年未复发。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及影响 生活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所见的肢体麻木不仁更是给患者带来无尽的苦恼。祖国医学将中风分为中经 、 中络 、 中脏 、 中腑。认为肢体肌肤麻木不仁多为中络所致 。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中风历节篇》云: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 ; ……”。指出病邪中于脉络, 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 ,则肌肤麻木不仁 ,阐明了其病因与病位。同时又指出: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 邪在皮肤 ; 浮者血虚 , 络脉空虚 ;……”, 进一步指出了其病机为气血不足, 外邪诱发 ,从内虚外风立论。金元医家刘河间从“内风”立论, 认为非外风之风邪 , 实由于内因的五志化火所致 ; 而火热与风的关系 ,刘氏认为风属木,而木能生火 ,故“火本不燔, 遇风冽乃焰 。 ”病理上的风 ,又往往因火热过甚而生, 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云 :“风本生于热, 以热为本 , 以风为标 ,凡言风者 , 热也, 热则风动 。”李东垣认为本气自病,正气内虚 ; 指出“麻木乃气不行” ,气之所以不行 ,乃由于阳气不能生发, 湿邪停滞的缘故 。故李氏治疗麻木重在补气升阳 。朱丹溪认为是由气虚,痰湿自盛而致; 认为中风外邪极少, 对刘河间将息失宜 ,水不制火之论甚为称许,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痰热生风的病机理论 ,正如《丹溪心法·中风》所云“ ……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也。 ”而“痰之为物,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 ”可致“咳嗽、眩晕嘈杂怔忡惊悸 ……四肢麻木不仁” ;治疗中指出: “治痰法 , 实脾土 , 燥脾湿是治其本” 。“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王安道在阐述中风时 , 将诸家学说融会贯通与一说,阐明了“真中”与“类中”之病因, 指出 :“及近代刘河间 、 李东垣 、 朱彦修三子者出 ,所论始与昔人异矣 ……,河间主乎火 ,东垣主乎气 ,彦修主乎湿, 反以风为虚象 ,而大异于昔人矣……,以余观之、 昔人、 三子之论, 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 而不能决, 殊不知因于风者, 真中风也, 因于火, 因 于气 ,因于湿者, 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张景岳更 指出“非风”之论, 认为中风是由于“内伤积损颓败 而然 ,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 显而易见, 古训之中, 从“真中”与“类中”探及中风之病因病机 ,“真中”以外感风寒之邪为主 , 同时有内虚的基础; “类中”则强调气虚, 火热与痰湿 ,内风为致病之本,并提出了相应的治则 ,即祛风、补气升阳, 健脾燥湿, 熄风化痰 。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 ,中风肌肤麻木不仁在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各型中均可存在 ,或表现为主证 ,或表现为次证 。在四诊资料中 ,寒、热、 虚 、 实诸症均有 ,究其病因有 虚( 气、 血) 、 痰( 饮) 、 瘀、湿、 风( 内 、 外) 、 火。瘀血在中风肌肤麻木不仁中表现随处可见,是一常见的病因。在中经络证中 ,大都因虚而瘀 ,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 ”在中脏腑中, 或因血溢而致, 或因血脉雍滞所致 。在中风肌肤不仁患者中 ,以痰 、 瘀 、 虚为多见, 故拟方以补阳还五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化裁。方用黄芪大补元气 , 土元、乌梢蛇 、 全蝎等虫类及红花活血逐瘀、搜风, 半 夏、白术 、 胆星 、 菖蒲等健脾燥湿涤痰化饮, 川芎、郁金理气活血, 天麻平肝息风, 防风祛外风, 远志、磁石重镇安神, 桂枝、葛根引经通脉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阳, 健脾燥湿 ,通脉活血, 涤痰逐瘀 、 息风安神之功效 。本方临床应用偏重于体虚、痰湿、瘀血之证型 。临证过程中, 以阴虚表现为主者 ,宜适当增补养血滋阴之品 ,同样有效 。 |
|
来自: 杏林博览 > 《医学基础理论及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