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 人生如飞鸿掠过,生命的痕迹或许会消逝,但艺术始终是心灵的栖息之所。苏轼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以诗书画艺为媒介,在困境中寻找精神的平衡与解脱。本次展览以艺术疗愈为线索,通过苏轼的笔墨遗存,展现他如何在逆境中以艺术自愈,并创造超越时代的精神遗产。 第一单元“鸿影留痕”通过苏轼的书法作品和人生重要节点,串联起他从眉山到儋州的生命轨迹。《寒食帖》中的跌宕笔触,儋州手札的平和墨迹,既是艺术珍品,也是他不同阶段心境的真实写照。第二单元“墨韵天成”从“不求形似”“墨戏”等书画理论切入,剖析苏轼的乐观精神根源。通过《枯木怪石图》等作品,揭示他如何将宋代文人审美与个人哲学结合,形成对抗现实压力的艺术表达方式。 第三单元“人间清欢”聚焦苏轼的生活美学。展览通过《一夜帖》手稿,呈现他在贬谪生涯与友人分享的日常,解读“适”的智慧——即用日常闲趣消解人生困顿。第四单元"星火长明"解析苏轼对后世影响历程:艺术维度呈现肖像流变与诗文图释,文化维度聚焦"寿苏会"年度仪典。其"寄情笔墨、超然物外"思想体系持续为现代人提供精神困境破解范式,经由纪念活动实现代际延续。 这些跨越千年的墨迹与故事,不仅记录了一位文人的艺术成就,更揭示了艺术最本质的力量:在困顿中重建内心的秩序。苏轼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疗愈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审美之心将困境转化为精神财富——这正是当下我们依然需要重读苏轼的意义。 章节一 鸿影留痕——苏轼生命轨迹 本章以苏轼传世的书法真迹为脉络,通过各个时期的作品勾勒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青年时期的《宝月帖》和《治平帖》可以看出,初涉仕途的苏轼,其笔触仍带有晋唐书法的飘逸,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亲友的思念,也显现出新科进士对家国责任的深思。中年时期,被贬至黄州的苏轼创作了《前赤壁赋》和《寒食帖》,其笔墨更显苍劲与豁达,在“大江东去”的雄浑笔势中,隐含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心境。晚年被流放至岭南时,他写下了《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字迹如松石般浑厚,将品酒品茶的闲适转化为对抗逆境的哲学思考,而《渡海帖》中那自由奔放的线条,正是他跨越大海北归时“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坦荡心声。最后一封《江上帖》虽笔锋略显迟缓,却依旧充满对友人的深情,正如他临终前“着力即差”的感慨,笔墨间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智慧。 在这跨越四十余年的墨宝中,既有记录日常琐事的书信,也有传世不朽的诗文手稿,从笔锋的轻重缓急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乌台诗案的激愤、赤壁泛舟的豁达,还能体会到岭南啖荔的苦中作乐。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宝,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让观者在艺术的海洋中遇见一个鲜活而完整的苏东坡。 早期仕途期(1057-1079): ![]() 宝月·啜茶二帖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065-1080 尺寸:23.4cm x 18.1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宝月帖》:大人令致恳,为催了礼书,事冗,未及上问。昨日得宝月书,书背承批问也。令子监簿必安胜,未及修染。轼顿首。 《啜茶帖》: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 赏析: 《宝月帖》是苏轼存世最早的作品,创作于治平二年(1065年)。当时,苏轼在京城担任官职,尚未遭遇宦海的波涛汹涌。《宝月帖》正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其笔锋锐利,尽显晋代书法的遗风。每个字宛如春日里破冰而出的溪流,筋骨舒展,自然流畅;字与字之间的气韵则如同袅袅上升的云烟,相互连贯,充满了灵动之美。 《啜茶帖》是在十五年后的元丰三年(1080年)所书,此时乌台诗案的风波尚未平息,贬谪生活的艰辛已成现实。这封邀请友人共品香茗的短笺,墨色淡定如月下独行,笔触悠闲如山间轻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意于佳乃佳”的闲适,正像东坡在城东荒野耕作时,一锄一笠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禅意。后人将这两幅作品装裱于同一册页,这不仅展示了苏轼书法艺术的演变,也反映了他人生经历的起伏和心境的转变。 ![]() ![]() 行书治平帖卷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069 尺寸:29.2cm x 45.2cm 材质:纸本墨笔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赏析: 《治平帖》创作于熙宁二年(1069年),正值苏轼初入官场,身处汴京熙宁新政的波澜之中,眉宇间仍透露出蜀地山水的清新。帖中笔触温润如玉,笔势转折间流露出优雅的风韵,每个字都如同竹影摇曳,既展现了晋唐书法的严谨,又隐约透露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的个性。这封信札,表面上是托付僧侣照看祖坟的家常事务,实则蕴含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情眷恋——石头桥、堋头两地的坟墓,不仅是他血脉相连的象征,也是他在宦海浮沉中频频回望的坐标。 ![]() ![]() ![]() 独乐园诗卷 作者:苏轼 尺寸:28.7cm x 153.6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独乐园诗。上呈才仲吾友。轼上。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花香袭杖履。竹色侵酒斝。樽酒乐余春。棋局消长夏。洛阳古多士。风俗横尔雅。先生卧石出。冠盖倾洛社。虽云与众乐。中有独乐者。才全德不形。所贵知我寡。先生独何事。四海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持此欲安归。造物我不舍。声名逐吾辈。此病天所赭。抚掌笑先生。年来效暗哑。吾友近著述。想多愿广见之。比来冗墨少佳思。甚望甚望。轼。 赏析: 《司马君实独乐园》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独乐园诗卷》创作时间不明,故而笔者是按诗句创作时间排序。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杭州,熙宁七年九月后知任密州、徐州、湖州,此诗卷约为苏轼42岁从密州转任徐州时所书。诗中“青山流水”笔触闲逸,藏着苏轼与司马光跨时空的惺惺相惜。司马光于洛阳筑园著史,以“独乐”避朝堂纷争,与苏轼抗洪济世背后的渔樵幽思呼应。墨痕清润,字里行间有对洛阳风物的想象,暗藏“与众乐中存独乐”深意。此卷是苏轼生命转折点,此时苏轼还未经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期(1080-1084): ![]() ![]() 寒食帖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082 尺寸:34cm x 119.5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赏析: 元丰五年(1082年)的寒食节,冷雨笼罩黄州城。苏轼在如渔舟般的小屋里,怀着孤寂,蘸着泥泞写下《寒食帖》。此时他被贬已三年,乌台诗案阴影还在,朝堂争斗化为纸上墨痕,字里行间都是劫后余生的艰难。开头“自我来黄州”还较克制,像春江暗涌。到“破灶烧湿苇”,墨色急转直下,将灶台破败、湿苇呛烟的窘迫展现得淋漓尽致,满心苍凉似要燃尽。寒食本是祭奠之时,他却被困在“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困境,想哭都难。笔锋在“纸”“苇”长竖处如剑,满是愤懑与无力;字迹大小不一像醉步,在“萧瑟”“白头”处突然收住,仿佛自我救赎。这卷墨迹是他三年谪居的血泪结晶,更是绝境中文人风骨的重生。他把政治打压、病躯草屋都融入笔端,让苦难绽放苍劲之花。黄庭坚说“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因为这早已超越书法技艺,更是生命与笔墨的绝唱。 ![]() ![]() 苏轼-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083 尺寸:23.9cm x 258cm 材质:素笺墨迹本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赏析: 元丰五年(1083年)秋夜,谪居黄州的苏轼执笔于澄心堂纸上挥就《前赤壁赋帖》。三指悬腕的单钩拨灯法间,魏晋风骨与乌台诗案淬炼的孤光在墨痕中交织。江风拂过微醺衣袂时,藏锋笔势如棉裹铁,将贬谪困顿化作横江白露的天地气象。绢本二十四行墨迹既是对曹操、周郎的千年叩问,亦在正锋浑厚与飞白流转间展露“渺沧海一粟”的浩叹与“挟飞仙遨游”的妄念。台北故宫藏本残卷上,文徵明补缀的蝇头小楷恰似岁月侵蚀的断碑,却难掩原迹穿透千载的庙堂正气。当元丰六年的月光再次漫过赤壁,诗人将“多难畏事”的私语封缄于信札,却将最璀璨的生命力封印于二尺五绢素,让后世从“取之无禁”的江月间,触碰到那个在困厄中以笔墨完成自我救赎的旷达精魂。 元祐回京期(1086-1093): ![]() 行书李白仙诗卷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093 尺寸:34.5cm x 106cm 材质:纸本蜡笺 收藏机构:大阪市立美术馆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珰。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 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只知雨露贪,不闻零落尽。我昔飞骨时,惨见当涂坟。青松霭朝霞,缥缈山下村。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念此一脱洒,长啸祭昆仑。醉着鸾皇衣,星斗俯可扪。 元祐八年七月十日,丹元复传此二诗 赏析: 元祐八年深秋,58岁的苏轼在汴京写下《行书李白仙诗卷》。彼时朝廷危机四伏,高太后病危,宋哲宗即将亲政,半生漂泊的苏轼又陷政治漩涡。然而在他笔下,墨迹带他冲破现实,飞向李白诗中的仙境。这幅书法开篇有楷书端正的影子,写到“人生烛上华”,笔锋转豪放洒脱。枯笔如松涛,浓墨似银河,将诗中隐士煮霞、醉卧云间意境化为纸上磅礴气势。字里行间呈现双重精神境界,有悲怆呐喊,也有豁达超然。苏轼以枯润交错线条,在儒道之间寻得精妙平衡。结尾“星斗俯可扪”的竖钩凌厉如剑指苍穹,既是对李白诗魂的致敬,也暗藏苏轼对未知贬谪命运的坦然。当时他虽不知即将被贬惠州,但笔锋已透露出历经沧桑后与命运和解的智慧。 岭南贬谪期(1094-1097): ![]() ![]()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095 尺寸:28.3cm x 306.3cm 材质:白麻纸 收藏机构:吉林省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洞庭春色赋》: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分帝觞之余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中山松醪赋》:始余宵济于衡漳,车徒涉而夜号。燧松明以记浅,散星宿于亭皋。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嗟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舂声之嘈嘈。味甘余而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石蟹之霜螯。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或骑麟而翳风,争榼挈而瓢操。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可及,归哺歠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赏析: 绍圣元年暮春,五十九岁的苏轼在襄邑驿馆檐下铺开白麻纸。彼时,汴京秋雨弥漫着党争的肃杀,岭南瘴雾已在天边翻涌。这位历经三度贬谪的老臣,以笔为舟,在墨色中穿越命运的湍流。两瓮酒——王诜所赠“洞庭春色”与他在定州自酿的“中山松醪”,化作纸上惊澜。黄柑酿就的“洞庭春色”似琥珀烟霞,松脂凝萃的“中山松醪”如苍翠寒霜,在三米长卷上卷起他半世浮沉。 《松醪赋》中“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之叹,既是怜被伐古松,也是自嘲半生抱负成“烂文章之纠缠”。凤翔治水的锐气、杭州筑堤的宏图,皆在醉语里消散。宣纸上承载的不只是酒香,自题日期的墨痕,蘸着王闰之新丧的泪、高太后薨逝的寒。他在“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的狂放中,将庙堂抱负与草野清欢熔铸为超越时空的旷达。 ![]() 渡海帖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100 尺寸:28.6cm x 40.2cm 材质:纸本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封囊:手启,梦得秘校。轼封。 赏析: 元符三年(1100年)的六月,六十五岁的苏轼在澄迈驿馆的灯下蘸墨挥毫。三年前儋州的椰风蕉雨还滞留在鬓角,此刻北归的诏书如潮水漫过荒岛,将这位谪居南溟的“天涯倦客”推向命运的又一处渡口。笔锋起落间,分明是蘸着琼州海峡的咸涩与雷州半岛的瘴烟,写给患难之交赵梦得的尺牍,却成了穿越半世浮沉的独白——自题“轼将渡海”四字时,凤翔治水的少年意气、黄州东坡的竹杖芒鞋、惠州合江楼的孤月清辉,俱在墨色里碎作浪沫。 晚年北归期(1100-1101): ![]() 江上帖(邂逅帖)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101 尺寸:30.3cm x 30.5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厚书且审。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以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 赏析: 《江上帖》是苏东坡写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四月,在人生最后三个月,拖着病体在南京江边写给老友杜孟坚的信,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信开篇“转眼八年过去”,将人带入往昔。八年前,因朝廷斗争,他先被贬惠州,后又远至海南岛。信中字迹从早年紧凑有力,变为晚年颤抖却充满力量,似枯藤落叶般自然苍劲,虽手不稳,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美感。这封信宛如其人生纪录片,记录着他从年轻时科举成名的风光,到中年被贬黄州的凄凉,在惠州开荒穿草鞋的日子,以及在海南椰林风雨中坚持写作的经历。信末“匆匆不宣”未写完,恰似他戛然而止的人生。虽如他在画像题诗中所说“心像烧尽的木头”,但笔墨尽显生命壮丽。千年后,泛黄信笺仍诉说着中国文人于苦难中以笔墨点亮精神之光。 章节二 墨韵天成——苏轼的书画之道 第一单元中通过苏轼的书法作品展现其人生历程,既呈现其颠沛流离的人生,更凸显与命运和解后的旷达情怀。这种精神特质不仅存于字帖墨迹,更浓缩于其书画理论体系之中。 苏轼与命运的和解,孕育出核心艺术理念“尚意”。“尚意”即突破技法束缚,主张直抒胸臆。苏轼首先批判仅求形似的浅薄创作观,认为机械描摹自然无法捕捉灵感。其重视即兴与偶然因素。其次,他提出“书画同源”,打破艺术门类界限——书法线条赋予绘画筋骨,诗文意境增添画作内涵,由此形成“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特质。 最终,苏轼将“意”确立为创作首要标准,文人不必拘泥工匠技法,而以洒脱心境驾驭笔墨。这种变革使士大夫掌握艺术话语权,催生出“天工与清新”的审美追求:前者强调自然天成,后者注重超脱世俗的意境营造。 而理解这些艺术突破的起点,正是缘起于苏轼对“竹”意象的偏爱。 ![]() 宋四家书卷-苏轼书南轩梦语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093 尺寸:28.7cm x 28.9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假寐梦归□行宅。遍历蔬圃中。已而坐于南轩。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予取笔作一篇文。有数句云。坐于南轩。对脩竹数百。野鸟数千。既觉惘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轼 赏析: 苏轼选择竹画探讨“似与不似”理论,凸显竹在其艺术思想中的特殊地位。这一选择既源于竹承载的文人精神,也与其人生际遇密不可分。元祐八年初秋汴京清晨,57岁的苏轼在朝堂暗流中伏案记录归乡之梦,笔触却游走于故园竹影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的他已收敛锋芒,南轩竹影既是对眉山故宅的追忆,更是其文人初心的具象化表达。竹意象凝聚着苏轼未泯的理想志趣,成为其突破形似藩篱、探索艺术真谛的最佳载体。 ![]() 墨竹图轴 作者:文同 尺寸:131.6cm x 105.4cm 材质:绢本水墨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赏析: 北宋竹画以文同为宗师。苏轼在熙宁八年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写道:回忆早年与弟苏辙探究竹画,提出“胸无成竹则不能画竹”的创作观,强调画家须先内化竹之精神。时人争相求画,苏轼戏言“绢帛可制袜”的轶事,尽显其洒脱性情。 后遇竹画大家文同,二人深度切磋。文同以“朝暮观竹”的入微观察,成就形神兼备的墨竹技法,共同提炼出“胸有成竹”理论——主张动笔前须对竹姿气韵有完整构思,“如文同般竹形在胸,方能落笔生神”。熙宁八年苏轼在湖州偶见文同《墨竹图》,睹画思人悲恸失声,足见艺术知音之谊。 元丰二年文同逝世,然其与苏轼共创的理论突破影响深远:将竹画从形似技法升华为精神载体,确立“意在笔先”的文人画准则,至今仍滋养着中国艺术追求神韵的创作理念。 ![]() 雨竹图轴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080 尺寸:本幅28.2cm x 42.8cm 诗塘36.4cm x 19.4cm 材质:绢本水墨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赏析: 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的《雨竹图》展现了两种迥异的竹画理念。文同以工谨的墨线勾勒竹形,通过墨色浓淡营造空间层次,技法精准写实:竹节刚硬如铁,竹叶疏密遵循自然规律,墨色渐变精确再现竹的物理质感,更将书法“拖笔布白”技法融入叶脉处理,形成严谨的视觉秩序。 苏轼则突破形似框架,以《雨竹图》开创写意新风。烟雨朦胧中,竹影通过水墨晕染形成流动韵律,篆书笔意的曲枝与飞白技法的雨雾相映,构建出“不似之似”的意象空间。其艺术革新体现双重突破:一是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意趣注入创作,使绘画承载精神境界;二是打破五代以来勾勒填色的传统,以书法性笔墨解构线条秩序,通过“墨戏”将物象转化为心象表达。虽然,“墨戏”给文人画家提供了很大的创作自由,但也使得程式化的书画技巧难以产生。 ![]() 春山瑞松图轴 作者:米芾 尺寸:62cm x 44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赏析: 米点皴作为文人画皴法的特例,实现了“墨戏”与“形似”的精妙平衡。这种横笔点簇技法既承五代山水皴法传统对物象特征的刻画,又以苏轼“天真烂漫”消解工细匠气——如《春山瑞松图》所示,氤氲墨点既抽象提炼山石肌理,又延伸苏轼“以影画竹”理念:米芾的蔗滓点染与苏轼竹影同构“不似之似”的意象。 苏轼“真趣”观在此获得技法具象化。米点皴的简率笔触蕴含三重辩证:其一,即兴意趣对抗程式皴法,墨点节奏打破院体勾皴秩序;其二,篆籀笔意渗入松枝造型,印证书画同源;其三,以淡墨渍染,经墨色韵律再造形神,将“合于天造”哲思转为视觉流动。这种“意法中和”使米点皴超越笔法革新,成为文人画理论体系的重要支点。 ![]() ![]() 枯木怪石图卷 作者:苏轼 尺寸:画心:26.5cm x 50.5cm; 全卷26.3cm x 185.5cm 材质:纸本水墨 收藏机构:私人 艺术时期:宋代 赏析: 苏轼以山水画的最小单位——树石为媒介,在《枯木怪石图》中展开“意法中和”的艺术实验。画中螺旋状枯木与几何化怪石突破物象“常形”,却暗合自然“常理”:虬曲枝干凝结生命代谢的呼吸节奏,层叠石纹承载地质运动的时空逻辑,将自然本质提炼为文人认知世界的哲学模型。 这场实验的技法内核源于“书画本一律”的理论自觉。篆籀笔法勾勒枯木筋骨,草书韵律舒展细枝动态,独创的卷云斧劈皴法既解析地质肌理,又转化书法飞白与渴笔技艺。通过树石单元的艺术解构,苏轼验证了书画交融的无限可能——木纹的蜿蜒轨迹暗合草书章法,石质的团块结构呼应篆刻刀意,使绘画升华为文人学识的视觉外化。 ![]() ![]() 五马图卷 作者:李公麟 尺寸:29.3cm x 225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东京国立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赏析: 李公麟《五马图卷》是苏轼“意法中和”美学观的视觉诠释。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主张在此体现为形神兼备的创作实践:白描线条以简驭繁,既精准勾勒西域贡马的骨骼肌理,又通过虚实相生的笔墨节奏传递骏马神采,实现技法之“法”与气韵之“意”的平衡。画面与黄庭坚题跋构成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文人意境,书法笔势与绘画线条形成韵律共振,践行了苏轼“诗画本一律”的艺术观。 作品对“常理”的把握呼应苏轼形理之辨——虚构贡马细节实则暗喻北宋边疆政治,通过“驵骏”之姿投射士大夫气节理想,与苏轼《三马图赞》“胸中有千驷”形成精神对话。白描技法更彰显书画同源:行草般的圆劲线条、鬃尾的飞白处理、墨色建构的空间层次,皆将书法结体转化为绘画语言,印证“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辩证关系。 ![]() ![]() 水图卷 作者:马远 创作时间:南宋 尺寸:26.8cm x 41.6cm x 12(幅) 材质:绢本淡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赏析: 宋代绘画的诗化转型折射出士大夫群体的精神追求。马远《水图》十二帧集中体现了南宋文人画发展的双重动力:苏轼“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范式与书画商品经济形成共振。册页形制的流行既适应市场流通需求,又承载文人“墨戏”特性——如《水图》每帧独立又可组合为哲学思辨的结构,暗含分帧售卖的商业智慧与“水之百态”的理学观照。 杨皇后诗题印证文学对绘画的深度介入:马远将“平淡天真”转化为视觉范式,“洞庭风细”的渐隐笔法实为“空纳万境”的诗学转译;“层波叠浪”的颤笔韵律则实践着书画同源理论。小品山水兴盛既是经济产物(降低成本),更是文化选择——极简构图将诗歌起承转合凝为视觉节奏,“寒塘清浅”与“云舒浪卷”的对位恰似诗歌意象的视觉变奏。 这种转型标志着绘画从技艺升华为精神载体:文人通过压缩文学叙事为图像符号,在形制革新中完成艺术本体的诗化革命,使绘画成为承载理学思辨与商业逻辑的双重文本。 ![]() 柳燕图轴 作者:牧溪 创作时间:南宋 尺寸:87.6cm x 43.9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宋代 赏析: 牧溪《柳燕图》的简逸构图,堪称南宋小品山水书画互渗的绝佳范本。画中垂柳的笔墨经营,实为书法韵律的视觉转译——画家以篆籀中锋勾勒柳条主干,起笔藏锋若锥画沙,转折处顿挫似屋漏痕;飘拂的细枝则化用草书笔意,疾徐相间的线条在绢素上奏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节奏。这种将柳枝转化为书法线条的创作思维,既延续了苏轼“书画本一律”的理论主张,更在小品形制中实践着文人艺术的“减法哲学”。 章节三 墨韵天成——苏轼的书画之道 本章通过与苏轼有关的艺术作品,揭示他在逆境中活得通透的智慧。宋代文人推崇“中隐”——既不完全投身官场也不彻底归隐,苏轼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平淡天真”的生活哲学。他虽历经贬谪却始终心系百姓,在黄州开垦荒地种菜,到海南教当地人挖井,同时把人生感悟写成“寄蜉蝣于天地”这样的诗句。他的书画也充满生活气息:用墨竹表现坚韧,借寒林图寄托心境,把艺术创作当作精神疗愈。 真正让苏轼与众不同的是“简素致适”的生活观。被贬黄州时,他用便宜食材发明东坡肉;流放海南,研究出烤生蚝的吃法还写信教儿子制作。他认为幸福不在于物质享受,而是“粗茶淡饭中守住心灵自由”。即便用捡来的石头当盆景,在瘴气弥漫之地建学堂,他依然活得有滋有味。 苏轼的智慧在于平衡:既认真履行官员责任,又不被功名绑架;既能享受生活乐趣,又不会放纵欲望。正如他词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看淡得失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让他的思想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弟弟苏辙评价他“看透人生无常,却仍在人间播种美好”,这正是苏轼生活美学最动人的力量——用最朴素的日常,活出最丰盛的人生。 ![]() 一夜帖(致季常尺牍)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1080-1084 尺寸:30.3cm x 48.6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赏析: 这封《一夜帖》恰似苏轼生活美学的微型标本。元丰四年他在黄州写信向陈季常借茶饼、还葫芦瓶,看似琐碎的日常记录,却藏着宋代文人的生存密码——借龙团茶维系雅集传统,留葫芦瓶满足生活意趣,在贬谪困顿中仍认真对待这些“小事”,正是“中隐”智慧的生动实践:既不完全归隐也不沉溺仕途,而是在市井烟火里修行。 信中书法泄露着心情轨迹:开篇寻茶不获的急促字迹,到末尾“恐季常惜之”的从容收笔,墨色浓淡犹如人生起伏的呼吸节奏。称呼用“季常兄”的敬语,借物不忘加句“不罪”致歉,把文人修养化进生活细节。最妙的是借葫芦瓶时“先留一个把玩”,既守信用规则又存审美情趣,这种在规矩与趣味间游刃有余的平衡术,正是苏轼“适意为悦”的活法写照。 ![]() 四学士图 作者:李公麟 创作时间:北宋 尺寸:31.4cm x 53.7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私人 艺术时期:宋代 苏轼“适意为悦”的生活美学,其实来源于宋代文人“中隐”的时代美学。李公麟绘制的《四学士图》便是一例,从画面中便能看出四位文士要么在进行文学创作,要么在处理公文,但他们却身处自然空间之中。李公麟在绘制画作时,刻意消解了书斋的存在,就是要表达“中隐”的观念——既不全然弃世,也不困守仕途,在人间烟火里修炼出世心境。 ![]() ![]() 西园雅集卷 作者:佚名(宋) 尺寸:47.1 x 1104.3cm 材质:纸本水墨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台北故宫藏宋代佚名《西园雅集图》,印证了北宋文人“中隐”美学的集体性特征。画面中十六位文士在人工园林观画、题石、品茶,这种将雅集场景置于“人造自然”的创作模式,并非李公麟独有,而是北宋文人画的共性选择——假山叠石代替真山野水,曲径回廊模拟林泉幽趣,实则是士大夫阶层对老庄哲学的现实转化:既不必远离尘嚣,又能借改造环境实现精神超脱。 与《四学士图》相似,此画通过细节并置揭示时代共性:石桌上砚台与茶盏相邻,假山旁既有赏画者也有煮茶人,官员们卸下官服却保留文人仪态。这种“半仕半隐”的场景设计,实为北宋士大夫的集体生存策略——用文化仪式对冲仕途压力,在琴棋书画中暂获心灵自由。 北宋文人所特有的“中隐”美学,在苏轼的笔下凝练为“平淡、天真”的生活美学,并随着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逐渐演变为一种“适”的生活哲学。 ![]() ![]() 后赤壁赋诗意图卷 作者:乔仲常 尺寸:29.53cm x 560.39cm 材质:绢本水墨 收藏机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苏轼的“适”的哲学可以分为三重维度:其一为“物我共适”,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中实现生命与万物的和谐共生。如《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时空观,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融入宇宙的无限性;乔仲常的《后赤壁赋诗意图卷》正是这一哲思的视觉演绎。 此卷以白描技法勾勒苏轼夜游赤壁的场景,开篇扁舟一叶浮于苍茫江面,人物渺小如芥子,暗合“寄蜉蝣于天地”的谦卑。中段陡峭山崖以淡墨虚化,与实处“山高月小”的实景形成虚实对照,隐喻困境与超脱的张力。画面高潮定格“孤鹤横江”的瞬间:枯笔飞白绘就的鹤影凌空而下,既似实体生灵,又如哲学符号;苏轼仰首揖鹤,人与鹤的对角线构图打破时空界限,呼应“未尝往也”的顿悟——江水奔流不息,生命却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达成和解。 ![]() 东坡笠屐图砚 作者:佚名(清) 尺寸:21.5cm x 17.7cm x 2.3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苏轼的“适”的哲学其次便是“极简存真”的理念,《东坡笠屐图》便是这一理念的最佳体现。这幅画作描绘了苏轼在被贬至海南期间,因遇雨而借用笠屐的轶事:尽管竹笠难以遮掩其白发,木屐也深陷泥泞之中,他却能笑谈“轻胜骑马”,将这一窘迫的境遇转化为《定风波》中“竹杖芒鞋”的诗意宣言。画家运用枯笔焦墨勾勒出斗笠上的竹纹,斧劈皴法描绘木屐的粗糙质感,将困苦转化为美学的符号。 画面上的苏轼,衣袂宽松,步履从容,风雨的线条如同韵律般缠绕在他的周身,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境相呼应。这种“形残神全”的塑造,揭示了“适”的真谛:通过自我简化,达到身心与逆境的平衡。当笠屐取代了官袍,椰酒取代了琼浆,物质上的“损”恰恰成就了精神上的“适”。 ![]() 猪肉赋 作者:史长虹 材质:纸本墨笔 艺术时期:当代 ![]() 东坡肉石 作者:佚名(清) 尺寸:6.6cm x 7.9cm x 7.9cm 材质:石 艺术时期:清代 苏轼的“适”的哲学其三为“逆境自适”,以黄州时期的《猪肉颂》为例,苏轼将日常琐碎升华为诗意栖居。诗中“净洗铛,少著水”的烹肉细节,将庖厨琐事升华为生命修行——慢火煨炖既是对无常际遇的接纳,也是“此心安处”的实践宣言。他躬筑雪堂的生存艺术,将儒家用世情怀注入道家空间美学:茅舍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成为“虚室生白”的精神容器。 “待他自熟莫催他”的烹饪哲思,暗含禅宗“应无所住”的生命观照。面对“价贱如泥土”的生存困境,苏轼以味觉革命破局:创造“东坡肉”这一味觉符号,将贬谪苦楚转化为“人间至味”的审美体验。这种“和光同尘”的智慧,融合道家安时处顺的达观、儒家颠沛必是的担当与禅宗平常心之道,形成独特的生存美学。 ![]() 人物故事图册—竹院品古 作者:仇英 尺寸:41.4cm x 33.8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仇英的《竹院品古图》生动展现了宋代文人“清”的审美与苏轼“适”的智慧如何融为一体。画中,苏轼与友人品鉴青铜器、古瓷,这些器物造型朴素、釉色纯净,正符合宋代“清”的标准——追求材质纯粹、意境高雅。而苏轼放松的姿态和专注的神情,又体现了他“适”的生活哲学:在平凡事物中找到心灵安宁。 这幅画的精妙之处在于环境设计:竹林过滤了外界喧嚣,茶烟营造出宁静氛围,这些元素既构成“清”的审美空间,又为“适”提供了实践场景。就像苏轼在黄州时,一边煨制东坡肉,一边建造雪堂,把琐碎日常变成精神修行。画中半开的漆盒、待展的书卷,暗示鉴古不是终点,而是净化心灵的过程——触摸古物的冰凉触感,聆听青铜的清越声响,让文人在专注中忘却烦恼,达到内心平静。 ![]() 行书归院帖页 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北宋元祐元年至四年之间 (1086―1089年) 尺寸:35.1cm x 12.4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释文: 此虽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证得是宿学士院为复。只是公家传说如此,乞更批示。轼白。 今当改云宿学士院为复,且只依旧云宿待漏舍,幸批示。 赏析: 苏轼《行书归院帖》以笔墨诠释其“适”的人生哲学,将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语言。正是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存智慧,使其在宦海浮沉中始终保持着精神的独立性。全帖行笔从容舒展,字势如江涛起伏,枯润墨色间暗藏天地呼吸:“归”字末笔纵逸如孤舟远逝,既是对仕途漂泊的超然观照,亦暗合“逝者如斯”的永恒哲思;“院”字结体端稳若山岳静立,通过虚实相生的空间经营,传递出“未尝往也”的恒常性认知。这种对立统一的笔墨表达,恰似其对生命困境的辩证超越。 章节四 星火长明——苏学的千年回响 苏轼,这位跨越千年的文化巨擘,其深邃的思想与卓越的艺术成就,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本单元将从“经典形象塑造”和“诗画共生关系”两个维度,深入解析苏轼文化的传承脉络。 在探讨经典形象塑造方面,自宋代李公麟首次绘制苏轼画像以来,后世逐渐塑造出三种典型的文化形象:“坎坷士大夫”“超然坡仙”和“风雅士人”。北宋画家着重描绘苏轼的外貌特征;元代赵孟頫将苏轼的形象经典化;明代吴门画派赋予其仙风道骨的气质;画家仇英则将其形象转化为隐逸文化的象征;到了清代,苏轼的形象进一步民间化,完成了从文人典范到大众文化符号的演变。 在诗画共生关系的探讨中,苏轼的文学作品为书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形成了“以画释诗、以诗证画”的互动传统。以《赤壁赋》为例,从宋代乔仲常首创的叙事长卷,到南宋马和之的诗意表达,再到明代文徵明的文人画诠释,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堪称艺术史上“一题千创”的典范。苏轼的文化精神跨越时空,持续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 ![]() 西园雅集图卷 作者:李公麟 创作时间:北宋 尺寸:画幅30cm x 144.7cm 材质:纸本水墨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卷》作为北宋文人雅集的经典图像母题,以白描技法生动再现了苏轼及其友人聚会时的场景。画中苏轼形象以“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为特征,头戴标志性的“东坡巾”——一种高顶方形、前檐开豁的独特头饰,其形制既符合宋代士大夫的雅致审美,又暗含苏轼不拘礼法的文人气质。从面容细节看,苏轼被描绘为脸颊清癯、颧骨高耸、眉目疏朗的文人形象,胡须稀疏的特征与宋人笔记中“小人樊须也”的自我调侃相印证,体现了李公麟对原型观察的忠实性。 尽管李公麟原作已佚,但通过后世摹本及文献互证可知,此画中苏轼形象融合了现实观察与艺术提炼:其头巾的特殊设计成为后世“东坡笠屐图”等经典图像范式的源头,而瘦削面容与疏朗须髯则被元代赵孟頫《赤壁赋图》等作品承袭,形成对苏轼“林下风致”的集体记忆。这一图像不仅定格了苏轼作为文坛领袖的视觉符号,更通过头巾这一文化标识,将苏轼的洒脱人格转化为跨越时代的文化图腾。 ![]() ![]() 春游赋诗图卷(西园雅集图卷) 作者:马远 创作时间:南宋 尺寸:29.5cm x 302.3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在南宋马远的《春游赋诗图卷》中,苏轼形象的范式化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画中未用文字标识每个人物的身份,但通过“东坡巾”,我们能迅速辨认出画中的苏轼。 ![]() ![]() 前后赤壁赋 作者:赵孟頫 创作时间:1299 尺寸:27.2cm x 11.1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赵孟頫《前赤壁赋》卷首苏轼小像,是诠释东坡形象的经典视觉文本。此像以元代文人审美为基调,既保留文献记载的典型特征,又融入赵氏对东坡精神的理解。画中苏轼头戴标志性“东坡巾”,这种四棱垂角的乌纱冠经其改良,既体现宋代士人简雅风范,又暗含其洒脱性情。人物面部刻画精准:清癯面颊与高颧骨、疏须等特征,既契合《传神记》“灯下颊影”自述,又延续李公麟笔下的“眉目疏朗”文人仪态。赵孟頫通过执杖徐行、衣袂翩然的动态塑造,将文学中的赤壁行者转化为视觉意象——飘拂衣纹呼应“纵一苇之所如”的逍遥意境,松灵笔墨传递“吟啸徐行”的精神内核。此像既承袭宋元对苏轼“中等清瘦”的客观认知,又以东坡巾的文化符号强化其士大夫典范形象,使书画合璧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人文景观。 ![]() 临苏轼像图轴 作者:朱之蕃 创作时间:1619 尺寸:90cm x 29.9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朱之蕃《临苏轼像图轴》聚焦苏轼晚年“笠屐”形象,呈现其豁达性情与士大夫隐逸理想。画中苏轼头戴宽檐斗笠、足踏木屐,身形清癯,方长面容与稀疏须髯贴合文献记载,右颊黑痣等细节更显写实。微倾斗笠与踏石木屐的动态处理,巧妙化用其谪居海南遇雨借笠的典故,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神境界视觉化。自宋元以来,“笠屐”造型既是对苏轼不拘礼法、亲近自然的人格写照,亦折射出文人“身居庙堂、心向林泉”的文化心理。朱之蕃在摹写李公麟原作时,以疏朗衣纹与空灵留白强化超脱气质——飘摇斗笠不仅遮蔽风雨,更隐喻疏离政治纷争的隐逸之志,契合宋代文人画“以形写意”的美学传统。此作作为苏轼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既延续宋人对“东坡笠屐”的集体记忆,又在明代复古思潮中将其升华为士大夫化解精神困境的象征:归隐非物理逃离,而是通过服饰符号重构实现心灵的自我安顿。 ![]() 赤壁图页 作者:佚名(宋) 尺寸:21cm x 21.5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赤壁图页》作为苏轼文化范式构建的关键见证,其图像叙事与精神转译的互动过程,深刻印证了苏轼形象经典化与文化增殖的辩证关系。这幅绢本水墨,以《赤壁赋》为视觉转译对象,将“江上清风”的文学意象提炼为峭壁、孤舟、水纹三重核心符号。画家通过斧劈皴与卷云皴交替的笔法,使山体既具嶙峋险峻的物理质感,又暗藏“大江东去”的时间纵深感,这种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编码,恰是宋元文人重构苏轼精神图谱的视觉策略。 ![]() ![]() 赤壁图卷 作者:武元直赵秉文 创作时间:金代 尺寸:50.8cm x 136.4cm 材质:纸本水墨 艺术时期:辽金夏 金代《赤壁图卷》在赤壁主题艺术史中具有独特坐标,其突破性写实手法为文学意象的视觉转译开辟新径。此作摒弃宋代文人画对诗意的抽象演绎,转而以地理实证精神重塑赤壁景观:主峰以斧劈皴强化岩层肌理,江流走势依山势蜿蜒,近景古松与远景帆影的比例关系,暗合空间透视法则,构建出具有科学观察特质的山水空间。 画面精准捕捉赤壁矶“鼻突江心”的地貌特征,湍流击石的动态瞬间被凝固为永恒视觉档案。嶙峋礁石与苏轼“乱石穿空”的文学描写形成跨时空互证,舟楫形制、岸柳品类等细节皆可追溯至宋代长江航运实况,使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地理文献意义。这种以自然观察为基础的创作路径,既承袭北宋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写生传统,又将山水画从诗意想象导向实证维度。 ![]() ![]() 赤壁手卷 作者:文徵明 尺寸:31.4cm x 675.9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文徵明《赤壁手卷》在赤壁图像传承中实现范式革新,将苏轼文学意境提炼为可复制的视觉语法。其突破宋元叙事传统,以“孤舟、断崖、留白”三要素构建精神空间:简笔孤舟随波流转,既转译“纵一苇之所如”的字象,更以动态轨迹隐喻宦海浮沉;斧劈皴崖壁通过虚实对比,凝固“大江东去”的时空张力;画面三分之二的留白以“无画之画”引导观者步入“寄蜉蝣于天地”的澄明之境。 此作开创了诗画互译的新范式——江流韵律暗合《赤壁赋》文气,山石肌理呼应文章节奏,使苏轼的宇宙观转化为可感知的山水结构。明代仇英、张宏等对孤舟比例与留白构图的沿袭,证实了这种视觉公式的传播效力。文徵明通过精简的视觉语法,将赤壁母题从地理叙事升华为精神符号,使苏轼文学基因得以跨媒介传承,最终完成艺术史上从技艺再现到哲学表达的范式跃迁。 ![]() ![]() 赤壁图卷 作者:仇英 创作时间:1548 尺寸:26.1cm x 292.1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仇英《赤壁图》在赤壁图像谱系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作为明代职业画家,他既延续文徵明开创的文人画范式,又以院体画技法赋予赤壁主题新的视觉维度,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化传播。 相较于文徵明的哲学性留白,仇英选择“全景叙事”策略:在保留孤舟、断崖、江流三要素基础上,增加泛舟人物与山间楼阁,通过工笔重彩还原《赤壁赋》的夜游场景。画面中苏轼三人凭几而坐,舟子划桨的动态与江涛形成戏剧张力,既延续“纵一苇之所如”的自由意象,又以具象人物强化历史现场感。其独创的“月下赤壁”图式——以泥金勾勒云中冷月,青绿皴染夜山肌理——将宋元水墨的萧散转化为明代市民审美偏好的华美视觉,却未失“寄蜉蝣于天地”的哲思内核。 ![]() 刺绣赤壁夜游图轴 作者:佚名(清) 创作时间:清乾隆年间 尺寸:186cm x 46cm 材质:五彩刺绣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北京故宫藏清代《刺绣赤壁夜游图轴》开创了赤壁主题的工艺美术新范式。这件融合缂丝与刺绣的宫廷杰作,将文人画精髓转化为丝线语言:既承袭仇英“月下赤壁”的经典构图,又以织造技艺重塑视觉体验。其创新性体现在三维转化——盘金绣月轮突破平面限制,深浅丝线交织出波光粼粼的江面;青绿山水经妆花工艺转为富丽装饰母题,契合皇家审美;打籽绣塑造的山石质感与接针绣呈现的鹤羽蓬松度,实现了工艺精度对笔墨意趣的精准转译。 该作揭示赤壁文化强大的媒介适应性:在保留断崖、孤舟等核心符号的同时,通过丝光流动的立体空间重构文人意境。当文人画母题进入宫廷作坊,苏轼的哲学思考并未消解,反而借织造技艺获得新生——月光下的江舟既延续“纵一苇之所如”的自由意象,又以金线光泽强化视觉神圣性。 ![]() ![]() 明人画东坡事迹图卷 作者:佚名(明) 尺寸:27cm x 216cm 材质:纸本水墨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明代佚名《明人画东坡事迹图卷》通过十三个场景重构苏轼人生,为明代文人搭建跨时空精神对话平台。此卷既是对东坡生平的视觉叙事,更折射出明代士大夫群体的精神困境。 开篇“凿地得砚”“少年及第”等天才叙事,寄托寒门士子突破科场桎梏的理想;“乌台诗案”“黄州躬耕”等宦海沉浮场景,以田园意象为贬谪文人提供心灵栖所。在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下,“赤壁作赋”“尝醋三酸”等禅道篇章最具深意——水墨晕染的三教交融图景,恰是心学“三教合一”主张的视觉诠释;海南笠屐形象预示晚明“山人文化”的隐逸取向;卷末“常州梦诗”的宿命笔法,既呼应苏轼自嘲式人生总结,也暗含文人对皇权专制的集体认知。 ![]() ![]() 东坡时序诗意图册 作者:石涛 尺寸:各26.8cm x 38.7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大阪市立美术馆 艺术时期:清代 石涛《东坡时序诗意图册》是元明清苏学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这组十二帧册页以苏轼节日诗为蓝本,构成现存最完整的东坡诗意画序列,更是艺术史上唯一以时序结构串联的诗画合璧之作。其特殊性在于:主题精选苏轼岁时感怀之作,突破传统诗意画单幅创作模式,通过时序性编排形成诗意交响。 画家以简逸笔墨重构东坡诗境,与石涛常见的恣纵画风形成反差。清幽的构图与空灵的气息,既契合苏轼原诗的文人意趣,又隐含石涛对遗民处境的隐喻。作为清初遗民,石涛与苏轼的贬谪经历形成跨时空共鸣——在《除夜大雪》等帧中,疏朗的雪景与孤寂的茅舍,既诠释“泥上偶然留指爪”的意境,更暗藏画家“身世飘零”的自我投射。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贯通古今的精神丰碑。作为文学家,他革新宋词格局;作为书画家,他开创文人写意传统;作为生活家,他将困顿岁月淬炼成诗意栖居的范本。这位跨越千年的智者,用笔墨与生活实践证明了: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创造,更是安顿心灵的良药。 本次展览通过苏轼真迹、书画理论及生活美学的立体呈现,试图揭示其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核:在无常中坚守本心,于逆境里生发创造。当我们凝视《寒食帖》的顿挫笔锋,品读《老饕赋》的烟火气韵,触摸“适”哲学的生存智慧,会发现苏轼的伟大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他教会后人如何将苦难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养分。 今日重读苏轼,不仅是为致敬传统文化,更是为寻找破解当代生存焦虑的密码。愿每一位观者都能在东坡的墨韵与清欢中,获得面对困境的勇气——如飞鸿踏雪而去,留星火照亮人间。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彦青 ]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