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日旭、吴轩、韩晓璇||庚子赔款中的镑亏问题

 9133图书馆 2025-04-28 发布于甘肃

庚子赔款中的镑亏问题


兰日旭: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吴轩: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韩晓璇: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近代中国以外币为计价单位的债务,在偿付过程中,由于制度性因素和人为操纵,每年实际偿还白银数额高于按照合同签订当年汇率换算的应付数额,高出的部分为镑亏。近代中国镑亏现象时有发生,尤以庚款镑亏引人注目。庚款在签订和约时,未明确还款时的货币单位和汇率,恰逢世界金银比价大变动,为保证自身利益,受偿国家要求赔款偿付以金款为基数。经过各方博弈,最终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庚子赔款协定》,被迫偿还金款,也因此造成庚款长期受镑亏困扰。以1901年不变价格估算,镑亏总额达4500余万海关两。经估算,1902—1935年镑亏总额高达7300余万海关两。

镑亏数额如此巨大,一方面是由于中外货币制度的差异,汇率波动造成庚款长期镑亏损失;另一方面,赔款银行委员会在经收赔款时,人为指定汇率,导致清政府赔付白银增加。此外,该赔款银行委员会利用镑亏记账汇率,在还金还银争执期间上下其手,按照最有利的还款时期汇率计算,加重庚款镑亏损失。赔款银行委员会的人为操纵是庚款镑亏所独有的现象。虽然在《庚子赔款协定》达成后,大多数国家选择电汇方式,解决了赔款银行委员会的人为指定汇率,但在之后的赔款中,汇率由汇丰挂牌价格确定,庚款赔款日挂牌价常常小于实际汇率,由汇丰银行操纵造成的庚款镑亏直到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外汇挂牌价权才逐渐消除。汇丰银行人为操纵是加重近代中国以外币为计价单位的债务发生镑亏的普遍原因,非庚款镑亏所独有。

庚款镑亏虽然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货币制度的偶然产物,但其影响深远。从直接影响看,庚款和镑亏造成大规模的白银外流,在叠加多种影响因素下,引起清末银钱比价迅速走高;同时,镑亏引起清末上海金融市场头寸紧张。各省汇解至上海的庚款和镑亏,都会在每月月末被集中提现,钱庄之间的拆息会突然升高,而后变得平缓,形成“周期性”波动趋势。1912年海关总税务司取得近代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庚款以常关和海关收入赔付,由外资银行经手,因此月末江海关道不再从钱庄大量提取白银,银拆月末“周期性”波动现象逐渐消失。

从间接影响看,庚款镑亏成为助推晚清货币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庚款镑亏前讨论主要集中铸造何种货币,庚款镑亏发生后,无论中外都认识到改革货币本位才是根本。但囿于金矿资源、制度约束等,最终清政府在1911年出台《币制则例》,确定以银元为本位,但未及实施政权即灭亡。北洋政府延续晚清的货币改革,出台《国币条例》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明确施行银元本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银价大跌,再次促使中国改革货币制度,然而美国在1933—1934年出台的《银购入法》和《白银法案》等,打破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步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财政部币制改革令》,施行法币改革,最终建立了纸币本位制。

在解决庚款镑亏时,清政府意外触发美国庚款“退”款,美国“退”款投入到中国教育领域,兴建了清华学堂,选派留学生入美学习等。美国的“义举”,最终带来了英、荷、法等国“退”款。庚款兴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说明:该文章刊发于《清华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摘编自《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1期。]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