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隔16年!汇源果汁被收购再次失败,市值缩水97%

 红蓝白郁金香 2025-04-28 发布于广东

4月23日,国中水务(600187)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收购汇源果汁相关资产,主要原因是"交易标的股权仍处于冻结状态,存在限制转让的情形"。

这是汇源果汁第二次被收购失败,上一次还是在2008年,交易对手是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

汇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朱新礼在山东淄博创立汇源集团;1994年进军北京,成立了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1996年,汇源以7000万的高价中标1997年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这一举措让汇源果汁彻底打响了知名度。

2001年,汇源果汁引进第一条世界先进的PET无菌冷灌装生产线,开中国果汁饮料行业先河。

2007年,汇源果汁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当年港股市场最大规模的IPO。

然而,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朱新礼意识到仅靠自己的资金和能力难以支撑汇源的持续扩张,因此开始寻求外部资本的支持‌。

01

2008年,可口可乐向汇源伸出了橄榄枝,联合其全资子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以每股12.20港元的价格,总额179.2亿港元(约合24亿美元)的巨资,全面收购汇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汇源公司”)的所有已发行股份。

这个报价是汇源当时市值的3倍,不能不让老朱心动。

此外,可口可乐方还将收购汇源公司所有可转换流通债券和期权,加上已经发行的股票,交易总额高达196亿港元(约合25.1亿美元)。

面对这个极具诱惑力的价格,合计持股66%的前三大股东——汇源控股有限公司、法国达能集团以及美国华平基金都欣然接受,并作出了不可撤回的承诺。

为了满足可口可乐的收购条件,朱新礼对公司进行大力度的改造,不仅在上游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同时大幅削减了与可口可乐重叠的销售渠道及销售人员,具有措施如下:

‌1、全产业链重资产布局‌

为满足可口可乐的“全产业链整合”要求,汇源投入超20亿元新建工厂及生产线,覆盖从水果基地到终端销售的完整链条。

这导致固定资产规模从15.3亿元激增至28.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从32.8%升至48.6%。

2、产能扩张‌

新增5家工厂,单线设备采购成本超亿元,其中山东工厂引进的德国克朗斯无菌冷灌装生产线单价高达1.2亿元。

这使得2008年总产能突破300万吨,但实际利用率不足60%。

3、销售团队裁撤‌

朱新礼按收购协议要求,将原有1.2万人的销售团队裁减至8000人,其中4000名一线业务代表被解约,导致县级以下市场覆盖率从85%骤降至52%。

4、渠道控制权让渡‌

汇源公司主动关闭直营旗舰店300余家,将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卖场的供货权转移给可口可乐指定的第三方经销商,失去了终端定价权。

5、砍掉非核心业务‌

暂停茶饮料、纯净水等年销售额超3亿元的新品类研发,将资源集中于高浓度果汁,导致低浓度果汁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抢占。

6、品牌广告停投‌

原计划2008年投入的5亿元央视广告预算缩减至1.2亿元,奥运赞助权益未充分激活,品牌曝光度下降。

7、管理层换血‌

朱新礼提前安排家族成员退出管理岗位,包括其子朱胜华(原副总裁)及多名亲属,引入可口可乐推荐的职业经理人组建过渡团队。

8、决策权上收‌

将分公司财务审批权收归集团总部,导致区域市场响应速度下降,经销商退货周期从7天延长至21天。

开弓没有回头箭,朱新礼做好一切准备!

然而,舆论却不支持,超过80%的网民反对将“民族品牌”卖给外资。

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根据《反垄断法》,以“可能排除、限制竞争”为由否决交易,这是首个被中国否决的外资全资收购案。

中国《反垄断法》是从2008年8月1日才正式实施,老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显得过于自信乐观,导致企业陷入被动。

02

被否决后的汇源股价应声下跌40%;而对可口可乐来说,更像是一次“解脱”。

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的本意是想切入中国果蔬汁饮料市场,在传统碳酸饮料基础上实现产品多元化,符合其全球战略。

24亿美元的报价虽然有些偏高,但也能勉强接受。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个报价就显得更高了,当时可口可乐董事会成员中有人明确表示反对。

这项收购最终被否决,也让可口可乐有了就坡下驴的机会。

不过,朱新礼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汇源不得不重新建立销售渠道,员工暴增上万人。

饮料行业竞争激烈异常,已达白热化程度,汇源让出的渠道,马上被其他饮料填补;已经将资金投向上游的汇源,要重新夺回失去的渠道谈何容易?

结果,汇源的市占率从2009年的42.6%暴跌至2012年的22.7%,被统一、康师傅等品牌超越;净利润连续四年下滑,2012年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额为5.15亿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笔关联贷款让汇源彻底凉凉!

2017年,汇源公司向关联公司北京汇源饮料提供了42.75亿元的短期贷款,以便对方应对临时周转。

根据港交所相关规定,由于这笔关贷款总金额占总资产的比率高于8%,因此需要进行披露。

但这笔贷款不仅没有进行披露,甚至没有经过董事会的批准。

随后,汇源公司做了补救措施:签订了书面的贷款协议并终止相关贷款,以遵守上市规则的规定。

此后,该贷款也被顺利收回并收取了1.5亿元的利息,汇源公司认为没有损害上市公司以及股东利益。

然而,事情没怎么简单!

2018年4月3日起,公司开始停牌并发布公告称延后发布2017年业绩。

延期公布业绩的原因是:由于公司向北京汇源提供了关联贷款,将直接或间接引发公司部分融资票据出现违约或潜在违约风险,并向上述融资票据相关方申请豁免。

这次违规贷款事件,使得汇源果汁的信用评级下调,融资成本剧增。

其中,穆迪将汇源果汁的信用评级下调三档至Caa1,惠誉评级也将汇源果汁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B下调至CCC+。

此外,由于公司股票被调整出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汇源果汁也被调出港股通名单。

此后,汇源果汁一直未能复牌,停牌时间超过18个月,因此被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取消上市地位,即“退市”。

此时,汇源果汁的市值仅54亿港元,较2008年的高峰缩水97%。

03

‌2021年,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被债权人山东德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申请破产重整,受理法院为北京市一中院。

经过司法重整,上海文盛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文盛资产”)成为新控股股东,承诺投入16亿元资金重启汇源;超过100万元的普通债权以转股形式全额清偿,力争3~5年内实现A股上市,为债权人与投资者带来回报。

上市公司国中水务作为合作方参与其中,一共出资9.3亿元、先后三次受让文盛资产参与北京汇源重整所设立的持股平台公司 —— 诸暨文盛汇 36.49% 的股份,从而间接持有了北京汇源 21.89% 的股份。

按照原计划,国中水务还将通过收购上海邕睿企业管理合伙企业(简称“上海邕睿”)持有的诸暨市文盛汇自有资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诸暨文盛汇”)相应份额,从而实现对北京汇源的间接控股。

上海邕睿与诸暨文盛汇均为文盛资产旗下公司。

然而,上海邕睿持有的诸暨文盛汇52.47%的股权存在限制转让的情形,导致国中水务迟迟未能完成相关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最终不得不终止收购。

申请冻结的是粤民投旗下两家公司,而粤民投持有文盛资产约5%股份。

谁也说不清这些股权关系错综复杂的公司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恩恩怨怨,导致汇源果汁第二次收购也失败了!

不过,事情还有余地!

国中水务回应表示:当前持有的北京汇源股份暂作为财务投资,未来是否重启收购将视情况而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