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和一位非常有见解的三甲医院护理部主任聊天,她当时说了一句话: 现在学校里面,大多数都是学院派教师,没有太多的临床经历。这样的趋势对临床护理的影响是什么,现在我们不知道,可能10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我之前确实没思考过这么长远的问题,今天也很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01 青年护理教师现状 门槛逐年提高。 前几年,顶尖名校毕业的护理博士,可以到名校任教。 后来,顶尖名校毕业的护理博士,可以到普通院校任教。 再后来,顶尖名校毕业的护理博士,必须要读两三年博后,才能到普通院校任教。 再再后来,顶尖名校毕业的护理博士,毕业要读两三年博后,甚至还要去临床轮转,还要同时有很多很多的科研成果,才能到普通院校任教。 水涨,船高。 船高,水涨。 我的几个朋友,都是海外名校的护理全日制博士,想回国找一所还不错的院校(非211)的护理教职,基本都要面临上面类似的状况。 还有一位国内顶尖的全日制护理博士,想留校任教,但领导说:“你先看看有没有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后项目,先读两年。” 十年寒窗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仅是护理专业本硕博加博后,就得读十多年。 02 学院派护理教师的优势 学院派护理教师,科研思维和能力,非常过硬。 他们一边努力满足学院里面布置的科研KPI,一边也更早地把循证护理的思维传授给学生。 学生也会比以前,得到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 随之,现在很多护理本科生,都已经有了文章发表成果。 从这些层面来说,都是好的。 一方面启迪思维,一方面也让新新学生可以更早的去适应内卷的现状。 学院派老师有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学习能力。 因为学霸的特征,就是非常会学习。 如果这种学习力可以言传身教,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在临床上,也可以善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学习各种东西。 03 当然也有一些劣势 比如,讲课的时候没有故事可讲,或者有的时候不太清楚临床上具体实践情况(和课本的差异)是怎样的。 有丰富临床实践经历的老师,可能已经沉淀了大量的经验,比如护理的人文关怀,就能讲出无数个丰富动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潜移默化,就能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同时,相比于理论知识来说,更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以及职业价值观,多任务处理,危机处理的能力,临床决策的能力等,这些可能学院派的老师很难精准讲授。 这些内容在教纲之外,但确实是每一位临床护士,迈入职场都将面对的重要内容。 此外,学院派老师的自身成长经历,可能会在无意间,给学生带来一个潜在影响:努力提升学历,离开临床。 04 更长远的影响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行业发展,社会发展,新一代学生的特征,以及教师队伍人才构成变动等各种因素混杂在一起,我们也可能很难归因。 当然,我们也可以做一些猜测,比如基础护理岗会不会出现"高学历护士不愿做,低年资护士做不好"的结构性矛盾。 或者可能没有那么复杂,比如学术能力更强的人,就走科研和学术路线,实践能力强的人,就走临床专科路线。 在护理学科教育中,就走双融合路线。既有学院派老师,也多聘请一些临床派护理教师,充分互补。 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但在我们看到答案之前,有思考和行动就是一种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