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蒸蒸日上,启迪有方”——抗战时期西迁的北师大附中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5-04-28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204)——1943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毕业证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8170689047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关于民国时期“北京师范”的小文(详见:【故纸漫谈】民国时期帝都鲜为人知且常被混淆的另一所“北师大”|静思斋),对该校与“北师大”常被人搞混淆之事做了详细分说。今日我终于可以写一篇关于正牌“北师大”的故纸漫谈了,虽然只是其附中,但两者在大部分时间里并行的校史毕竟很难割裂开来。其实我与该校也曾有过“亲密接触”,北师大附中在南新华街上,早年我常去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搞拍卖,每次从和平门地铁站出来都会路过,印象中也拍过校门照片,可惜电脑里一时找不出来,说起来我得有快十年没再去过中国书店了...
 
 
前天整理藏品时翻出了俺们“驴火”老乡于树屏的两件东西,河间与我老家挺近,这位前辈说不好还与我“五百年前是一家”呢!于树屏的旧物,一是1943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毕业证书,由院长李蒸、附中校长方永蒸两位著名教育家毛笔亲签,颇有些“蒸蒸日上”的意思,只可惜上面被“裁头”了;二是1945年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学生证,我虽经手过该校的许多文献,但学生证仅见过此张,不过关于该校我已写过好几篇小文,这次也就不谈了。
 
 
 
我在查考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史时发现,该校正是抗战时期北师大附中的“正宗”,亦属“西北联大”的一脉。西北联大校名使用时间很短(1938.4-1939.7),即便算上其前身——西安临时大学,校史也只有不到两年,故如今相比于西南联大知名度远逊(当然,西北联大的主体三校平大、北师大、北洋工学院,招牌比之清华、北大、南开多少也差了点意思,尤其是其中两所校名甚至主体已经无存了),较少有人讴歌。实则西北联大在陕甘两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原本极其羸弱的高等教育的促进与提振,可谓建树极大。

北师大附中的前身是大清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的五城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成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的旧称之一)的附中,二者自此密不可分。早年的校名变迁不再赘述,且说到了1937年,北师大及附中部分师生内迁,成为西安临时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附中有冯成麟、金少曦等18位教师(绰号“十八罗汉”)到达西安,高中各科教职员基本齐活,遂于1937年11月在西安玄风桥组建了西安临时大学附设高中部。

因抗战局势紧张,西安临大奉命于1938年3月继续内迁汉中。值得一提的是,临大师生的内迁路线,与我去年重走的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第一分校)西迁路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后来多走了汉中到城固,此番又看到许多熟悉的地名跃然纸上,倍感亲切。我也才知道当时这条路上竟然有响马,响马自然不敢招惹行伍严整的军校师生,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就没这么幸运了,有一回被剪径,一车临大教授差点“团灭”...

在褒城休整半月后,西安临大最终择定在城固落户,此时是1938年4月,在这一时期,西安临大奉令改称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原“附设高中部”也随之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不过西北联大并没能“联”多久,先是工、农两学院当年即分出独立设校,随后师范学院(前称教育学院,主体即北师大)亦于1939年7月独立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则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至此西北联大三巨头中两家已散伙,不再有联合之实,遂改称为国立西北大学。其实这一系列看似复杂的调整,最初就有着国府对振兴西北教育的整体考虑,却也为战后复员的争端埋下伏笔。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虽独立设校,却已不复北师大之名(这与其他一些内迁大学情况是不同的),不过无论师院还是附中,师生皆还是以“北师大”人自居。1940年,西北师院奉教育部令以兰州为永久校址,陆续开展迁校工作。附中迁兰则是在1943年,不过由于校舍不敷,当时只是在兰州招了两班新生,原有师生大部分仍在城固,直到1945年才彻底告别。可以说,抗战时期附中所缔造的辉煌(该校升学率极高,1940年曾在全国国立中学会考中夺魁,教育部长陈立夫亲题“启迪有方”相赠,“方”字一语双关,亦指校长方永蒸),大部分属于城固,于树屏无疑也是在城固毕业的。
 
 方永蒸(照片引自东北大学校友总会网站)
 
 于树屏就在照片中,不过没认出来是哪个

当时的校友对城固的感情也很深,后来还专门编印了一册《城固纪念集》,为了给本文增加历史照片,我特意购买了此书,结果发现里面还有于树屏的文章。附中的校址最初在城固南边的古路坝,1939年迁至县城东关。古路坝是代表着抗战时期弦歌不辍精神的“三坝”之一,可惜地理位置完败成都华西坝与重庆沙坪坝,如今有些默默无闻。2023年秋我曾去城固访古,由于交通不便,未能前往古路坝,颇留下了一些遗憾。
 
 
 古路坝校园与城固校门(忽然又想去汉中了...)

西北方面暂且先说到这,再来插播一下帝都那边的情况。北师大及附中的部分师生内迁后,校产尽陷敌手,日伪当局先是成立了“保管处”,后于1938年3月将原北师大保管处改组为伪国立北京师范学院(1941年与伪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合并为伪国立北京师范大学),7月,原北师大附中仍划归该院办理(校名则随之变迁),一直持续到1945年。

也就是说,抗战时期的“北师大”实际上有两支:嫡系正宗,即在城固/兰州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及附中;借壳“重生”的,则是北京的伪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及附中。抗战胜利后,后者当然被结束、清算,其接收甄审与前者的复员,都引发了巨大的矛盾。而这种情况自也不局限于北师大一校,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国统区与沦陷区、本校与伪校之间直接对立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无论怎么处理,都无法使双方真正满意,国府教育部为此极感焦头烂额,甚至时常要“朝令夕改”。

相比于西南联大复员的丝滑顺畅,西北联大一脉就复杂得多了。前面已经提到,国府教育部对于西北联大的一系列操作其实是有着深远考虑的,说白了就是想让它们留在西北,不再复员。此举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对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这样的当事人来说,这种与西南联大明显双标的对待方式,自然引发了强烈不满,复校斗争随即开展,声势之大最后都惊动了常公。常公对此很不高兴,表示“此风万不可张”,甚至做出了准备“解散”的指示。
 
 
所幸事情最终还算没有闹到无法收场的地步。面对北师大1945-1948年间激烈的复校复大斗争,在国府教育部方面,则是一步步的妥协:起先是在1946年,先行成立了“国立北平师范学院”作为折衷方案,在兰州的西北师院及附中的部分师生得以复员回北平。此时该校学生的构成,为西北复员学生、伪北师大留校学生及当年招收的新生三部分。

在复校斗争取得初步胜利之后,接下来则是“复大”——即恢复原有的大学校名(学院虽然也是“大学”,但通常被认为比大学低一格)。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事最先跳出来的,竟是伪北师大的那些甄审补习生(当时是以教育部特设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七分班的名义),他们可能是嫌人家“学院”的名号有点掉价了。复大斗争持续时间更久,直到1948年10月才尘埃落定,北平师范学院正式恢复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旧名”,而这已经是在北平解放前夕了。这其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辛:教育部长朱家骅曾表示,“复大”可以,但北师大要迁到石家庄!这事最后当然没成,否则俺们国际庄也不至于没有一所能拿得出手的高校,甚至河北至今也没有一所全国百强院校了。
 
 
至于附中的复校之路,想来应与大学大同小异,因为附中显然也有“伪”的。我在孔网一搜,还真找到了一张“伪”毕业证,不过名头是“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七分班附属中学”,和我这张“西北正宗”相比,算是不同时期不同出身的校史文物。出于开源节流的考虑,我自己就不掏这个钱了,手把手教到这里,有兴趣的日后自行收集便是。其实我一直还有一个问题挺好奇:当时北师大及附中里的“真伪”两伙学生,彼此能河蟹相处吗?
 
 官网原图
 
 静思斋修改版

这两天烧掉大量脑细胞查考资料并撰写本文,是因为我观之北师大及附中官网的校史沿革,皆难言十分严谨(包括但不限于校名、时间节点的错误),对于抗战时期“伪校”的情况也有所讳谈。比如上面附中官网的这张沿革图,打圈的那根线条显然是严重的史实错误,我不揣冒昧给改了一版,竟花费了十几分钟(这里@一下北京师大附中V我50没啥毛病吧)。
 
 
对了,还有一点事忘了交代。老北师大战时在西北留下的那些血脉,即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及附中,与如今的北师大可谓“亲兄弟”,这种血浓于水之情,从两校校徽上也可略见一斑了。


                                     静思斋  于岳
                                     2025年4月28日


主要参考文献: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史料选编(1901-1949)》,兰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
孙邦华:《抗战胜利后北平师范大学复员运动述论》,载于《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孙邦华:《另类的教育交流:日伪政权统治下的北京师范大学办学活动及其清除》;
《北京师大附中(城固)纪念集(1937-1948)》,1996年;
《国立西北大学建校三十周年纪念刊》,1969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