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有网友私信我让我讲讲棂星门是怎么来的,行~这期我们就来聊聊大名鼎鼎的棂星门。

在宋代之前,棂星门被称为“乌头门”。
那为啥叫做乌头门呢?
那是因为它由两根立柱(华表柱)架横梁构成,柱顶套瓦罐(云罐)并涂黑漆用来防腐,故称“乌头门”。

由于造型庄重典雅,所以多用在贵族宅邸或官署大门。

唐代《唐六典》规定“六品以上许作乌头门”,也表明其与权力阶层是绑定的,不是普通人能用的。

乌头门复原图来自知乎
例如敦煌初唐壁画中的乌头门形象,柱顶乌头清晰可见,门扇开合,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

那这个乌头门咋就变成了棂星门了呢?
这得让我们先回到北宋时期。

图片@任鹏云霄
北宋长期面临着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为了维护统治太祖赵匡胤、太宗和真宗都大力推行佛道以安抚人心。

一直到了真宗与辽签订 “澶渊之盟”,虽说每年给人家点钱财,但至少社会稳定了下来,这时候佛道的盛行就不利于统治了。
你想啊,人人都躺平不干活,社会还如何发展呢?
于是到了仁宗,他就需要要一种更系统、更能凝聚人心的思想体系来巩固统治。于是强调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儒家便又成了主流。

所以他一上台就开始大力办学,重视科举,这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把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地位给抬起来。

抬到多高呢?
和天一样高。
之前怎么祭天,现在就怎么祭祀孔子!
于是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第46代孙为“衍圣公”,并且将孔庙春秋祭典升格为“国祀”,与社稷大礼同级,并规定州县皆建文庙,仪式的重要程度等同于祭天。

宋仁宗还在天圣六年首次将乌头门引入祭祀体系,并命名为“灵星门”,明确将灵星门专用化于孔庙,此举标志着乌头门彻底脱离权贵门第的世俗功能,成为儒家祭祀的符号。

看到这里,又有很多人要问了:为啥祭祀孔子要引入“灵星门”呢,为啥不是“棂星门”而是“灵星门”?

别着急,我来一一解释。
灵星即二十八宿中的“龙星”(角宿),是东方苍龙七宿之首,象征春耕农事。古人认为灵星主司稼穑sè,关系农业丰歉。

古代祭祀嘛,大家都懂得,哪里有问题就祭祀哪里,庄稼歉收,那是因为老天不开心,那就要祭天。
所以早在汉代,人们就在都城郊外设“灵星祠”祭祀,祈求风调雨顺。

到了仁宗,为抬高孔庙规格,朝廷将原本用于祭天的礼仪移植到孔庙祭祀中。就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如同上天对万物的滋养。

这样原本主管农事的“灵星”被赋予“主文运”的新内涵,与孔子“至圣先师”的形象结合。
是不是说的复杂了,简单一句话就是:
灵星(天)→孔子(人)→棂星门(天人沟通媒介),将孔子教化之功提升至上天的层面。

我们再来解释为啥从“灵星”变成了“棂星”。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我个人觉得“灵星”演变为“棂星”,本质是汉字借用,也就是通假字。

有文章说孔庙建筑的门形类似木窗棂格(棂的本义为窗格),遂借“棂”字替换“灵”,既保留原音,又通过字形直观表现建筑特征,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历史上很多文献都把“灵星门”直接等同于“棂星门”。

《宋史·礼志》“孔庙立棂星门,以象天门”;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棂星门即灵星门,盖以尊孔子如天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直接考证“以'灵星’为'棂星’,乃后儒之误。”
考虑到古代各地区经常有意同字不同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不必较真了。

总之棂星门从此成为文庙的标配,象征“孔子如文曲星下凡,学子入门通天”。
由于棂星门已经变为仪式符号了,所以就取消了原本的门扇,只保留了造型框架。

不过看到棂星门的造型,很多人都会觉得眼熟吧,有些人觉得和日本的鸟居很像;有些人觉得像是中国的牌坊。

其实大家的感觉是没错的,牌坊和鸟居都是“门”文化演变的结果。但起源却不是乌头门,而是周代的“衡门”,不过这个就是后话了,这篇文章我们先按下不表。

现今你能在全国各大文庙看见棂星门的身影,比如曲阜孔庙的明代石质棂星门;

成武文庙的元代四柱三门的棂星门,这上面还雕刻了“金声玉振”“江汉秋阳”等儒家典故;

这棂星门700多年了,字很浅,仔细看下图。
还有宁远文庙的棂星门,背面“凤上龙下”石雕,反映慈禧执政时期的历史特征等等。

到此,你知道棂星门从何而来了吧。其实中国建筑的“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里面还可以挖掘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们回头再聊吧。

圜丘坛的棂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