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享耳 得闲时,喜欢去周庄。不为别的,只因周庄是我的故乡。那里有看不完的风景、悟不透的民俗风情。而且,在周庄的老街上还有一家特别的茶楼——三毛茶楼。 关于三毛茶楼,还有一段故事。1989年,清明节刚过,中国台湾女作家三毛来到了周庄。当她看到周庄金灿灿的油菜花,从容走在周庄的石桥、石板街上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与美好,仿佛回到了她梦中的故乡。她说:“我小时候,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虽然,三毛的周庄之行,来亦匆匆去亦匆匆,但她与周庄由此结下了难得的情缘。 三毛离开周庄后不久,周庄的文学青年张寄寒发表了一篇《三毛在周庄》的文章。从此,他与三毛有了书信往来。三毛说:“我终于找到了几十年来盼望的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我要来周庄吃阿婆茶,吃大闸蟹,要在故里的大街小巷看个够。”她还信誓旦旦地说还会来周庄的。 未承想,离开周庄不到两年,一向浪迹天涯、自由奔放、率性真诚的三毛,在台湾不幸离世,香消玉殒。再次来周庄成为泡影。 然而,那个淳朴真诚的周庄作家于三毛离世后的1994年,在古镇中市街的一隅,那个三毛曾经流连过的地方,开了一家“三毛茶楼”,以此怀念找到了钟爱的周庄却又无缘再次造访周庄的三毛。三毛茶楼,木门木窗木地板,楼上楼下共两层,面积并不大,北面临门的是青石板老街,南面窗外的是缓缓流淌的市镇河水。踏入古镇,远离喧嚣,删除烦恼,追问本心。走进茶楼,倚窗而坐,一壶清茶,荡涤尘心。 从1994年到2025年,一晃三十余年。茶楼的主人,从青年时代走进老年,乌发变成了白发,对曾经在书信往来中结下的那份情谊坚贞不渝。小小茶楼,在寒来暑往、日出日落的平淡日子里,接待着南来北往、五湖四海的旅人,慰藉着每一位走进茶楼怀念三毛的人。 因为读过三毛的一些文字,也喜欢听由三毛作词的那首《橄榄树》,每次到古镇老街,少不了要去看一眼茶楼。也曾在清晨6点起床,在古镇的老街上独自漫行。就如三毛对人们诉说的那样,清晨6点起床,不为别的,只为在黎明的天幕下细细打量醒来的蒙眬睡眼,去体味被雨涤荡尽昨日风土、沉淀了游人遗留的喧嚣之后的周庄该有什么样的韵致和风骨。 2025年,清明节刚过,趁着周庄油菜花还在盛开的明媚春光,又一次在古镇的青石板老街上徜徉。走近茶楼,发现换了主人。新的主人竟是自己四十多年前的同学。进入茶楼,凭窗而坐。窗外河面上的游船轻轻晃动,船娘身着水乡服饰,一边摇船一边歌唱,亲切的吴侬软语。 老同学沏好了茶,娓娓道出茶楼老主人移交接力棒的原委,如数家珍般介绍了茶楼过去三十年的历程和未来的打算。在小镇上经营好这样一家不具规模效益、却有公益特性的茶楼着实不易。听着听着,由衷钦佩茶楼老主人的那份真情与坚守,暗暗佩服老同学接手茶楼和助力故乡旅游业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离开三毛茶楼时,应同学之请提笔留了言:古镇老街,倚窗临水,乡音乡情,只此周庄。 姑苏晚报 25.4.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