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媒介创意|魏维《自然(组诗三首)》声音诗创作访谈

 魏维 2025-04-29 发布于中国澳门

《自然(组诗三首)》

诗歌跨媒介声音诗创作计划


自然三章(组诗)

雨燕

不停息地在空中盘旋、飞翔
狭长的镰刀,迅疾的闪电
几乎从不落到地面或植被上
只爱高空的舞蹈

细弱的足攀附在陡直的岩面
锋利的爪扣紧 
细枝、芽、苔藓和羽毛
唾液缝合出短暂的停留

追寻才是你的名字
将身体隐入雨雾松涛
掠过陡峭的岩壁
等待最后一缕光的来临

南方铁杉

穿越第四纪冰川时期
你孑遗独立
抖落开

一身青衣

风霜雨露雷电雪
将你滋养锤炼塑形
是谁的避难所
千手千眼

匍匐,匍匐在你的脚下
捡拾
一粒种子
一颗慈悲心

黄岗山草甸

把根扎得再深一些
在2158米的高度上
阳光水一样的凉

拥抱山中的岛屿

萱草无法再为一方岩石盛开

黄花繁盛让渡给荻草依依

南方的草场奔腾的不是骏马

牵动的是牧马人的衣裙

请将身姿放得比草更低
大地会重新为你命名,此刻

我的声音比云还轻
一些小调丢在了风里

受访者:魏维 (武夷山人,武夷学院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创意写作博士生)
访谈整理:金姝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24级硕士生)


【诗歌与声音的转译、自然与语言的连结】

STRONG CORE 访谈

Q1

金姝玮

您好,魏老师,在创作前期,我们的组员张悦如曾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看到《镜湖诗思:澳门原创诗歌选集》,对您的诗歌印象深刻。感谢您拨冗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也希望透过这次交流,更深入理解您的诗作,以及其与声音艺术之间的可能连结。第一个问题是这三首诗之间的情感或风格上是否有内在联系?

魏维

我想表达的是一种自然的神性,以及一种生命的勇气。它表面上是舒缓的,但也有一种激越和迅疾。这是一种动静之间的转化,也是一种内心状态的流动。

Q2

金姝玮

在我们的声音诗设计中,我们将使用多种语言进行诗句朗读,您是否有语言上的建议?

魏维

我很喜欢这个方向。可以加入建瓯话,那是南平地区的方言。可以试试从普通话开始,到建瓯话、闽南话、普通话、粤语,再叠加英语、葡语,这样就象是一条语言的传播路径。

Q3

金姝玮

我们也将这些语音逐步叠加,形成一种“语言之合唱”的效果,您觉得这样的设计与诗意是否契合?

魏维

我觉得这非常适合这组诗歌的主题。这种“语言的分离与叠加”本身就象是自然声音的运动,也像一种文化的流变。它不仅是声音的设计,也是诗歌跨媒介创意转化生成的案例。

Q4

金姝玮

在您所选用的葡语词汇中,如“追寻才是你的名字”“我匍匐在你的脚下”“种子”“慈悲心”以及“山中的岛屿”,这些语句的选择是否有特别的意义或考量?

魏维

“追寻”是雨燕的名字,也是我的名字。它是我的一种人生态度吧。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却可以选择自己面对生活的姿态。既然生活中有种种的不确定,那么我们何不在生活不确定的裂隙里去追寻确定的意义呢?就像雨燕一样。

“我匍匐在你的脚下”是我仰望着南方铁杉时的第一感受。那来自遥远时代的树木高大、舒展,一缕光透过树木照射下来,让人不由得生出一种崇敬的心情。这个心情,一如我第一次跟随母亲跪拜在千手千眼的观音像前的心情。一如我第一次登澳门主教山小堂,仰望着怀抱耶稣基督的圣母玛利亚像前的心情。尽管我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不可否认的是,笃信佛教的母亲与笃信基督教的祖父在我成长过程中打下了无意识的烙印。这种无意识在面对神圣的自然之物时会被激发出来,并最终用语言来呈现,比如“种子”,比如“慈悲心”。在我看来,宗教给予无助的人类以信仰,以希望,以慈悲。这种慈悲是一颗种子,让人类度过一次又一次的漫长黑夜。

“山中的岛屿”是黄岗山草甸上的一座座丘陵浮在云中的形态,也是一个山中来客到了澳门这座小岛的隐喻。这组诗是到了澳门之后写的,山与岛,在我的诗里获得了一种同质性,它们密不可分,这种隐秘的连接,是由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交织而成的。

Q5

金姝玮

您如何理解“诗”与“声音”的关系?在创作时,您会先听到语言的节奏,还是先看到画面与意象?

魏维

我最近刚刚完成一次对诗人徐今今的访谈,很有意思的是,她特别谈到了诗与声音的关系。对她来说,诗歌是先有声的。对我来说,在创作时,我是先看到画面的。我写诗很少,可以说每一首诗,都凝结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它透过我内心的多棱镜折射出来,已不再是单纯的外部世界的物像,而是一种心像。但也很难说我忽视了声音,毕竟我的文学启蒙也是从古诗开始的,那种节奏、韵律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但汉字又是如此特别,书画同源,同时承载着听觉与视觉,这是非常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必然影响着每一个用汉语创作诗歌的人,而汉语诗歌中必然既有声音,又有画面与意象。

Q6

金姝玮

从《雨燕》到《南方铁杉》,再到《黄岗山草甸》,我们注意到后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皆来自您的家乡——福建南平的山林与植物。在诗歌情感的流动上,是否也蕴含着一种“最终返乡”的意象?而在我们的声音诗装置设计中,朗读语言的最后阶段也选用了建瓯话作为结尾,您认为这种语言上的回归,是否也回应了诗中的这份乡土情感?

魏维

准确地说,三首诗都是,它们是一次所见,一次所作。那是2022年8月底,在马上要赶赴澳门之前,我参加了武夷山市作家协会的采风活动。第一次达到黄岗山顶,沿途我看到了雨燕居住的岩壁、看到了远古而来的铁杉,看到了云中的黄岗山。这次采风更象是一次圆梦。尽管出生在武夷山,曾有机会上山,但我却因各种原因错过了机会。黄岗山成为保护区,两省共管之后,要上山就很难了,它对我来说始终充满着神秘。那一次的采风之行我收获的比想象中更多,大自然永远比人类想象中更具有魔力。

在诗歌创作时,我只被一种对自然的无限崇拜的情感牢牢攫住。但如今回头来看,在情感的流动上,早已蕴含着一种“最终返乡”的意象。就像此刻,我正坐在回程的高铁上,写下对于返乡的感受。一个人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看到故乡,这是我这几年留居澳门的深切感受。我非常喜欢澳门,这个文化多元的小岛,时时触发着我新的思考,但我又总想着回去。我知道我的家在武夷,那里有我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丈夫孩子,我很幸运在这样一个漂泊异乡已成为常态的时代,自己还能够在从小生养我的故乡工作、生活、在边缘之地思考这大千世界。

Q7

金姝玮

如果这组诗未来可以被改编为装置、声音剧场或舞蹈,您会希望它以怎样的形式延展?

魏维

一切皆有可能吧,我不为它设限。一部作品出生之后,就有它自己的命运。它会被喜欢的人看到,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甚至呈现的精神内核也已与我所想表达的相去甚远,但又何妨。作为母亲,我对待作品的态度就像我对待孩子的态度,他们应该自由成长,不受拘束,而这些不确定的变化才是最让人期待的。

Q8

金姝玮

您是否将诗歌视作一种“声音”的艺术?在写作时,是否也会想象其声音呈现?

魏维

说实话,在你给我发邮件,要将我的诗作为一种声音装置之前,我没有这么想,或者不敢这么想。原因不在于我忽视了诗歌与声音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是来自我的羞怯。我没有想到自己的诗能以一种声音装置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我来说,诗歌就是我最幽微的心声,我并不在意别人是否读得出来,也不在意究竟有多少人来读,因为我的本意是隐藏。所以发声,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暴露,需要勇气。但因为你的关系,鼓励了我,让我获得了发声的勇气,也启发了我未来可以通过多媒介的艺术来表现文学。所以在未来,我会有更多的想象。还有一件很奇妙的事,在今年三月澳门疗愈写作学会主办的工坊活动中,我以助理的身份参与活动时抽到的五感主题是“听”,后来受到工坊助理宋潇潇和李秀阳的激发,我开始试着寻找武夷的声音,目前我所在的武夷学院正在开展以“听见武夷”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不得不说是一种奇妙的链接。如此看来,我已经在这么做了。

魏维

我一直以来喜欢做的事就是创作,所以也许是互相吸引了。诗的声音,不只是它被朗读的语调,而是它在自然之中引发的回响。期待你们最后的作品呈现。

金姝玮

非常感谢魏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这次访谈。透过您的分享,我们不仅更深刻理解了《自然》三首诗中所蕴含的生命情感与乡土记忆,也获得了对声音、语言与诗意之间转译关系的宝贵启发。这些洞见将成为我们声音诗装置创作的重要指引,也让这次合作充满更多想象的可能。再次感谢您,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对话与交流的机会。

TALKING

《云端的呢喃》声音诗装置

Whispers in the Clouds

指导老师:张誉馨助理教授

组员:金姝玮,刘若绮,张悦如Jin Shuwei , Liu Ruoqi , Zhang Yueru

作品以诗人魏维创作的组诗《自然》为基础,分别录制建瓯话、闽南话、普通话、英语、粤语与葡语等语言,构筑成语言流转的声音诗。声音素材结合澳门城市与自然声景,经由Ableton Live 切片处理并通过 Max/MSP TouchDesigner 转译为动态图像。观众可通过耳机与投影装置,在诗、声、像交织的沉浸式空间中,感受语言与记忆的流动诗意。

END

编辑|纪雯馨

校审|金姝玮

终审|魏维

音视频来源:澳科大音乐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